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调研报告
2022-05-30丁春明张跃东
丁春明 张跃东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以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达成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对接。依托问卷星,面向全省各分院(办学点)各类师生代表,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师资情况、生源状况、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在线调查,并分区域进行综合现场访谈。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标准研制所需信息,进行数据信息筛选、分析与汇总,形成课程标准研制的调研报告,找出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亟待探究的问题及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C-0076-05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引发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业态、新模式对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五年制高职公共必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程,肩负着各专业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承担着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体现着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支撑。为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把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关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学科育人体系;以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对接[1]。在学习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调研方案,旨在调研与分析五年制高职教学实际、学生学习能力情况,并形成符合五年制高职学习层次的课程标准。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調研内容及形式
课标研制组有针对性地从课程开设、教学组织、核心素养培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学生基础、学习效果、教学建设等方面确定问卷内容,并根据调研内容实施要求,设计了相应调研形式[2]。根据调研内容及相应调研方式,研制组以一线教师为调研对象,设计了“线上问卷教师卷”,以五年制高职各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设计了“线上问卷学生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调研。设计4份实地访谈提纲,分成南京、苏州、泰州和徐州4个小组,分别召开座谈会进行实地访谈。组织了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分院和办学点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所有教师在线填写教师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661份。组织了高职各年级学生在线填写学生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19590份,学生涵盖15个专业大类。
访谈采用抽样调查,分别在南京、无锡、泰州和徐州4个片区进行抽样,选择了南京财经分院、无锡机电分院、泰兴分院等16所具有代表性的分院和办学点开展实地调研。共有58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骨干教师、8位行业企业代表、60位学生代表参与实地访谈活动。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学业基础弱、差异性大 ,为课程目标达成增加了难度
五年制高职的生源是普高落榜生,中考成绩较低,尤其是文化课成绩更低。如图1,反映的分数段分布是学生自己在线填写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糕。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信息技术情况也不容乐观,完全没有学过的占17.75%,学过一点点的占42.66%。如图2。
如果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来看,有9.83%、3.92%的学生不感兴趣或完全不清楚。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有:教学内容脱离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占74.73%)、部分教材体例不能有效服务教学改革(占69.84%)、教师教学方法较传统(占44.70%)、学校教学环境不能有效支持项目化教学(占69.48%)。从高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情况来看,以办公软件中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应用为例,熟练使用的人数比例较低(占25%),绝大多数学生只能简单使用(占60%),还有15%左右的学生完全不会使用。从学生考证需求情况来看,考计算机一级的学生占69.13%、二级占51.73%、考ATA高新证书的学生占35.14%、考微软相关证书的学生占35.49%,另外还有12.07%的学生不参加考证。
通过分析得出,在课标研制中,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按学生认知逻辑,循序安排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整体概念的认识,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发展对生活、学习、工作等领域带来的变革,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培育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注重学生智慧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二)各分院、办学点热衷考证考级,影响了课程标准落地落实
大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只要能满足学生考证要求即可。目前,全院大多数分院和办学点学生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证为主,考试内容为信息技术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四个部分,因而,教师普遍希望把这部分内容的学时增至72个,将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等非考证模块安排在3月份考证后进行教学。对于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由于教师专业基础能力所限,认同度较低。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度与学时安排,94.7%的学校在第一学年开设,78.9%的学校分两个学期开设,76.5%的学校按照每周4课时或6课时安排教学。各分院和办学点基本采用“4+4” “4+2”“3+3”的形式,少数分院由于学生数猛增,师资缺乏,课时数较少,教师总体上教学任务很重。拓展模块,大部分教师认同大数据技术(占68.84%)、物联网技术(占66.26%)和云计算技术(占56.58%)三个模块,表明教师对这些模块有所了解,通过交流讨论与文献分析,可以确定这部分内容对五年高职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确实有重要意义。
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基础模块中涉及考证的内容比较熟悉,认同度很高。例如,想学习网络技术的学生占73.93%,其中59.3%的学生觉得信息检索技术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想拥有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知识的学生占75.35%,想学习程序设计的学生占78.66%,最想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占82.18%,总体上学生对非考证模块的认同度远远高于教师的认同度。在访谈中,16个分院和办学点,15个专业大类的30多位专业骨干教师,以及8位来自不同行业企业的代表,均对课标预设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表示认同,都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后期专业学习与入职上岗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标准意识不强,部分教师对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的认知不全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在课标研制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应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的变革。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服务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由单项应用向系统集成的“交叉”“复合”“多项”联动转变。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是决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应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占86.69%)、项目教学法(占81.54%)和案例教学法(占77.31%);大部分分院和办学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相结合,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也有少数学校因缺乏教学素材,采用无专业差异教学,使用通用案例组织教学。
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64.36%的教师边演示边讲授,14.91%的教师先做后讲,9.73%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有57.51%的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解、边学边做,28.96%的学生习惯于边做边学,13.52%的学生习惯于互助学习完成任务。有71.92%的学生希望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讲练结合,而希望通过教师布置任务,自由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与同学互助合作学习的分别占53.14%、55.25%、51.73%。有65.8%学生喜欢在教师带领下进行项目开发的上课形式,62.8%学生更喜欢以教师讲一遍、学生练一遍的方式上课。
因此,在课标研制中,不但要注重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還应依据五年制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研究支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的任务载体与教学资源,并结合学习内容引导教师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限制着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提升
由于地区差异、学生基础差异及学习内驱力差异,92%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需要从零开始进行系统学习,学生98.3%的作业要采用上机操作,62.5%是利用信息化平台的题库进行反复刷题。各分院和办学点基本上采用以证代考、以证代教学评价形式,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设计时能侧重于学生实际应用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考证中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教学设计中。对于基础模块部分采用以证代考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以考证通过率+过程性评价为主。据调查,73%的学校基础模块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融合计算机一级考试、高新技术考试成绩等,拓展模块的教学评价方式则以项目完成度+项目成果展示为主。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仅能保证基础模块教学,拓展模块教学以选修课形式进行。通过对学业评价形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比较认同合作交流、上机测试、项目实践、过程性考核等评价形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考证内容、教学资源、生源素质、教学环境和教学时间等因素限制,学业评价主要参考考证的成绩,严重影响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思政和职教特色,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参与座谈的重点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代表均认为应重视信息技术素养。从线上调研反馈来看,各校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33.3%的教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61.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组成,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信息共享,并能迁移到其他相关问题解决之中,具备信息安全意识等。
关于课程思政,所有分院和办学点均强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根据教学内容将思政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将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大国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创业创新精神、职业认同等思政元素贯穿于每节课堂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3]。
关于职教特色,所有分院和办学点均重视在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体现职教特色。大部分学校都是结合专业落实职教特色,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来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将教学任务与学生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相结合,重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案例。开展一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标研制中,各模块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求中要提炼出素质要求,素质要求的点可以从高职课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社会责任”中提取,然后结合本模块内容具体表述。二是教学提示中要注重课程思政和职教特色,以文档处理模块为例,关于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制主题班会、小报等;可引入大国工匠等宣传册,引导学生思考图文混排中主要技术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点等。
三、结论与建议
(一)课标定位
在研制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时,参照教育部中职和高职标准,并有机融合,根据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对部分模块内容要进行创新性提升。对于学科核心素养采用高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课程标准应充分考虑各地软硬件建设实际情况、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的教学实施相关建议。对于基础模块设定,要兼顾考证与学生信息素养综合培养要求,因此,基础模块最好覆盖考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点,以及相应的考核要求。对于拓展模块,可以选择学生能够接受、比较容易上手、与专业相对应的内容,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增强主动性。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感知和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境,将日常问题、生活情境与信息技术融合,评价时一方面采用基于观察点的自我评估或同伴观察,另一方面在教材中要配套“练习提升”和巩固拓展提升手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在课时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利用第二课堂或社团等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二)人工智能(含程序设计)模块
对于人工智能模块应该以入门或了解为主,可引入通俗易懂又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人工智能,知道人工智能现阶段应用在哪些方面,今后发展前景怎样,如何改造了人们的生活。对于程序设计可以选择学习Python,可以轻语言重运用,将内容作为一个工具包,学生能够拿来使用,利用Python第三方库来解决专业问题。建议重点开展相关内容的师资培训,同时由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基于学生实际创设符合职业情况的项目案例。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应添置相应的设施设备。
(三)学业水平评价的思考
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既要关注学生学业的阶段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并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指标内涵。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要更加接近或体现学科课程标准内容,按学科目标要求,实行多元评价。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的最低、最起码的要求,每个学科必须设计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指标,采用多元评价[4]。
(四)课标中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两部分的表述
对课标研制来说,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两部分内容是课标的主体,工作量大、要求高;课程内容有7个基础模块和10个拓展模块,每一个模块开头部分简单介绍,并说明其基本组成与功能;然后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容要求,对于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第二部分教学提示是针对以上目标教学时采取的教学策略的提示、说明及相关建议。对于拓展模块,其项目内容多而复杂,目的是针对相关专业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后续学习专业的兴趣,因此在确定内容要求时,以普适性知识与技能为主,在教学提示时应明确教学实施的设备设施、教学场景和教学方法等。
对于学业质量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业质量内涵,分为4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具体表现,内涵部分与前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基本一致,关键是将各个模块中的内容具体表现,进行对应细化;第二部分是学业质量水平,即围绕着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分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二是在水平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拓展模块后的提升,这部分内容比具体表现部分更明晰,因此在研制这两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表格形式。
参考文献:
[1]刘盛烺.以课程标准引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 2021(10).
[2]张莉,房忠东.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21(7/8C).
[3]陆一琳.中职校计算机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21(5C).
[4]李沙.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模式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1(7/8C).
责任编辑:许洁
*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项目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2-01-21
作者簡介:丁春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如东分院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训基地建设与信息技术类课程改革;张跃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类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