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优势阶层家庭对儿童教育的参与及其影响研究
2022-05-22阚斌斌汪秋萍
阚斌斌 汪秋萍
【摘要】非优势阶层家庭面临着文化、经济、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的困境,家园共育可通过将专业资源向家庭传递缓解其儿童准备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3157位学前儿童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参与有助于提升儿童在行为适应、语言认知、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准备水平。在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的参与会部分提升家长的教育效能从而有助于儿童的入学准备,拓展参与的渠道和优化参与的时间安排均可能产生良好收益。对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幼儿园需进一步加强参与价值的宣传,增加家园沟通的议题类型,开设针对家长参与能力提升的培训,以帮助家长有质量地参与。
【关键词】家长参与;入学准备;家园共育;教育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4-0048-05
【作者简介】阚斌斌(1990-),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汪秋萍(1967-),女,安徽黄山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学龄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是后续学校教育产生理想收益的重要前提,但准备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近75%的儿童准备并不充分[1]。弱势阶层家庭的儿童由于生活质量偏低和教育资源缺乏更容易陷入发展的困境[2],如较低的认知能力水平、迟缓的言语发展等[3]。如何提升这些儿童的入学准备以适应学校的挑战呢?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以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发展[4]。家长参与是家长在子女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一系列努力,包括幼儿园参与、家庭参与、家园沟通三种类型[5],但有研究显示在弱势阶层家庭中,父母开展亲子阅读或早期益智游戏的频率和质量均不高,儿童很少能在家庭内部接受到良好的指导[6]。那么,这些家庭在参与幼儿园活动和家园沟通两方面的情況如何?能否提升这些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作用的机制又为何?本研究通过对3157位学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非优势阶层家庭的参与情况及发挥的作用,以期全面提升儿童入学准备水平和进一步推动新时期的家园共育工作。
二、数据与关键变量
本研究在合肥市10所幼儿园(6所公办园、4所普惠性民办园)中进行问卷发放,各园的建园历史至少在3年以上、园内班级规模在12个班以上,生源稳定、建制成熟。以儿童家长为信息采集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3157份(大班894份、中班1040份、小班1223份),其中女童占比45%、独生子女占比48%,有98%的儿童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受访者为儿童母亲的占比为81%。
参考肖树娟、冯晓霞等人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赋值方法[7],本研究选取了儿童父亲的职业、学历和年收入三个指标用以判别儿童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收入的划分依据安徽省人均总收入水平进行了数值的调整①。综合计算后,儿童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分为较高(8~9分)、中等(6~7分)、较低(3~5分)三个等级,共有优势阶层家庭620个,非优势阶层家庭2537个(其中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109个,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2428个)。
我们在参考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家长参与、儿童入学准备、家长教育效能感的测量,均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对负向表述的题项进行反向计分。其中,家长参与部分的题项来源于Fantuzzo等人编制的家庭参与问卷(缩减版)[8],包含家园沟通和幼儿园参与两部分;儿童入学准备部分在《入学准备之早期技能与支持体系评估简表》[9]的行为适应、语言和认知发展外增设了入学前态度倾向,从学习、幼儿园和教师三方面编制了6个题项,如“很少旷课”和“服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等;对家长教育效能感的测量参考了Meunier和Coleman的效能感量表[10][11],包含5个题项,如“当我试图向孩子解释某些事情时,我想不到适合的讲解方法”“我可能不太擅长在学习方面帮助我的孩子”“定期与孩子坐在一起阅读或做其他一对一的活动对我来说并不困难”等,上述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69至0.96之间。数据分析前,Harman单因子检验的结果显示未旋转时第一个主成分占比为21.2%,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满足后续检验的标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非优势阶层家庭的参与情况及阶层间差异
从表1可知,非优势阶层家庭参与幼儿园活动的频率处于“很少”和“有时”之间,与优势阶层家庭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或内部事务等方面的差距较大。相较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长,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家长更少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教学活动,也更少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活动。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对自身的参与能力更不自信,有近10%的家长认为能力有限是影响其与幼儿园教师交流、合作的最主要原因,而这一比例在优势阶层家庭中仅有3.5%。
另一方面,在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上反倒是非优势阶层家庭的联系更多,不论沟通的主题是儿童的一日生活情况、对班级规则的遵守,还是儿童在幼儿园的同伴相处,抑或是儿童的进步与遇到的困难,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与幼儿园老师的联系都更加频繁。虽然大多数家长表示这种联系是为了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但在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有更高比例的家长认为沟通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和迫于周围人都这样做的压力。
就家长参与的年级变化情况而言(见图1和图2),无论是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还是对幼儿园活动和事务的参与,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参与频率均呈现出增长趋势,而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在两种参与上均经历了先下降后增长的变化。
(二)家长参与和儿童入学准备关系的阶层差异
从表2可知,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在准备程度上更接近优势阶层家庭的儿童,在情感态度维度甚至优于后者,二者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差异显著存在于语言认知发展维度。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在任务的坚持性和同伴相处上需要进一步提升,语言认知和情感态度均相对较弱。
那么,非优势阶层家庭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在幼儿园的参与能否提升儿童的行为适应、语言认知和情感态度呢?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家长的家园沟通、幼儿园参与和儿童的行为适应、语言认知、情感态度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相关系数在0.129和0.171之间。随后通过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将儿童性别、年龄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单亲家庭占比为1%)、母亲的受教育经历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方程,模型的VIF值在1.001和2.970之间,表明多重共线性低,回归系数稳定。由表3可见,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确实能显著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且对非优势阶层家庭儿童的作用更为明显,最突出的是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父母無论是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还是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和内部事务如家长会议、共同决策等,对儿童的行为适应、语言认知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对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而言,虽然家长的参与也能产生积极效应,但能发挥促进作用的仅有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联系,其父母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在任一准备水平上均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加强家园沟通也未能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产生积极影响。虽然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受影响的来源更多,但就影响总量来看,家长参与对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支持作用更大。相较而言,家长参与对优势阶层家庭儿童的促进作用有限,尤其在儿童的语言认知发展方面没有显著影响,家长的参与能提升儿童的行为适应、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能促进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
(三)作用机制:对教育效能感中介效应的检验
回归分析显示家长参与对非优势阶层家庭儿童的入学准备具有积极作用,那么教育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是否成立呢?在本研究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教育效能感分别为3.09(SD=0.731)、3.32(SD=0.779)和3.28(SD=0.771),均只处于中等水平。首先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检验家长教育效能感在家园沟通和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行为适应、语言认知之间的中介作用,控制变量的选择与回归模型一致,教育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均不成立(p=0.267;p=0.525),虽然这部分儿童的家长增强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确实有助于子女入学准备水平的提升,但家园沟通的积极作用并不是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效能感而实现的。随后继续检验家长教育效能感在家园沟通、参与幼儿园活动和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行为适应、语言认知、情感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教育效能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均成立,中介效应量的占比在3.5%至19.7%之间。
四、思考与建议
在持续关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本研究使用来自3157位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调研数据,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启示关注家长参与,尤其是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在幼儿园活动和事务中的参与对非优势阶层家庭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非优势阶层家庭中,家长与幼儿园沟通和在幼儿园参与活动及相关事务确实能提升儿童在行为适应、语言认知、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准备水平,但家长的参与并不充分,可以考虑从下述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参与的体验和效果。
一是了解家长参与的偏好与诉求,提高幼儿园引导工作的针对性。无论是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还是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似乎都经历了中班的“松懈期”,相较于小班和大班的同阶层家长,中班家长的参与频率不仅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家园沟通的频次上还出现了从最高到最低的突变。家园沟通在儿童行为适应和语言认知方面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应尝试在小班第二学期的家长会上渐次强调家长参与的积极作用,保证高质量家园关系的稳定性。低频参与的问题并不局限在非优势阶层家庭中,即便处于优势阶层,家长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在幼儿园参与的频率也并不十分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园共育工作在家长群体中宣传不足、幼儿园活动安排与家长的契合度低、亲师沟通渠道单一等问题,需要幼儿园进一步审视并优化自身在家园共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为促成家长的有效参与提供积极支持。
二是开发多样的参与形式,增进家长对参与的情感认同和积极体验。被动参与在非优势阶层家庭中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到家园亲密关系的建立,还极大地威胁到家长参与行为的持续性。虽然同属于非优势阶层,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在参与形式上更多选择家园沟通而非参与幼儿园活动和事务,除了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足外,结合该类家庭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略低的情况,不免担忧这类家长的参与主要以解决问题为主,由幼儿园教师作为沟通的实质发起者,围绕孩子在日常表现和发展水平上的困难展开交流,未能让家长和幼儿园形成情感联结,也因此难以帮助儿童在情感态度的准备维度上有实质提升。提高幼儿园老师和管理者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妥善处理冲突的能力对化解家长的消极感受有较大帮助,也有助于家园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的健康关系。
三是提供高质量的参与能力培训,缓解家长教育效能感不足的问题,激发家庭在活动和事务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效能不足的问题困扰着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家长,在教育资源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内容层出不穷的形势下,这些家庭因经济条件有限,其子女的教育消费主要支付儿童的入园费用,扩展性教育支出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比例较少且浮动较大,获取外部优质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12]。家园共育的推进不仅有利于幼儿园获取家长和社区资源的支持,对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家园共育还承担着将幼儿园专业教育资源向家庭内部输入的重要责任,但部分家长对自身的参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减少或避免与幼儿园的合作,影响了共育工作积极效果的实现。为此,幼儿园可以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在广泛宣传以增加家长参与频率的基础上,提供面向家长群体的参与培训,如讲解基础的育儿科学知识或是开展小规模的亲子互动活动以提升教育的效果。
注释:
① 职业分为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经理人员与私营企业主,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与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外来务工人员与失业人员;学历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包括中专)、大专及以上;年收入以3.5万元作为较低组和中等组的分界值,以9万元作为中等组和较高组的分界值,以上分类分别赋值1~3。
【参考文献】
[1] 卢富荣,石雅绮,王侠,李杜芳,王耘.小学一年级儿童入学准备状况及其家庭危险和保护因素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16,22(02):180-192.
[2] 张憲冰,韩威,仝梦冉.美国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04):35-44.
[3] 刘秀丽.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家庭投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83-187.
[4] 孙芳龄,雷雪梅,张官学等.家园共育的实践意义与开展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8(07):70-72.
[5] Fantuzzo J , Tighe E , Childs S . 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 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92(02):367-376.
[6] 盖笑松,刘坚.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1):35-39.
[7] 肖树娟,冯晓霞,成丽媛,苍翠.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入学数学准备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3):3-9+13.
[8] Fantuzzo J , Gadsden V , Li F , et al. Multiple Dimensions of Family Engag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vidence for a Short Form of the 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13, 28(04):734-742.
[9] 王菠,王萍.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工具研究——基于英国剑桥大学入学准备之早期技能与支持评估简表的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6):26-31.
[10] Coleman P K , Karraker K H . Maternal Self‐efficacy Beliefs, Competence in Parenting, and Toddlers’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al Status[J].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0, 24(02) :126-148.
[11] Meunier J C , Roskam I . Self-Efficacy Beliefs Amongst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Validation of a Self-Report Measure[J].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009, 18(05):495-511.
[12] 宋占美,刘小林.城市低收入家庭学前教育投资现状及其政策补偿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3(03):39-43+49.
通讯作者:阚斌斌,binbin_k200220@163.com
(责任编辑 张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