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翻译的巴蜀文化英文翻译研究

2022-05-18杨坤伦

民族文汇 2022年16期
关键词:英文翻译

摘 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越发密切,为更好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与各国进行友好的文化交流,中国必须面向世界进行中华文化宣传。英文作为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语言,进行中华文化的英文翻译是重要,巴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巴蜀文化极具地方特色,进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译研究有利于促进巴蜀文化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通过研究发现,在进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翻译与原名不一致,标注不清楚,翻译错误等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到巴蜀特色文化,英文翻译很难准确表达其内涵。为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改善巴蜀文化翻译现状,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规范化研究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中国在与不同的国家进行交往过程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翻译,将中华文化用英文进行表达,有助于增进外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降低他们对中国文化认知的难度,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巴蜀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英文翻译对于促进巴蜀文化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具有重要作用。进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规范化研究,有助于促进其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增进巴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巴蜀文化英文翻译现状

巴蜀文化体现了脚踏实地、爱国敬业、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念。巴蜀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就目前情况而言,学界对于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规范化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中国知网上几乎搜索不到与“巴蜀文化英文规范化研究”相关的论文期刊。在进行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以巴蜀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相关介绍为例,在巴蜀地区的文化馆,出土文物对外宣传的主要资料是文本介绍,部分有英文翻译,其中,涉及到巴蜀文化相关的翻译,仅限于出土文物的中文展牌包括文物名称,年代,发掘地,收藏单位,至于别的信息,并没有通过英文翻译来进行展示,在这些展牌信息英文翻译中也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拼写错误、英文译名与中文名称不一致、专有名词大小写混乱等问题。

(一).拼写错乱

1.拼写错误

由于文化展览馆中,工作人员的英文水平非常有限,再加上领导人员对于英文翻译规范化不重视,相应的要求也就相对较低,所以,在文物展牌上的英文翻译经常会出现拼写错误等问题。例如,文物出土地“达川区仙鹤路新达水泵厂出土”在翻译中将unearthed错误拼写为  Unearthened。此外,还有“墓”的英文正确拼写为tomb,但是在“达川区南外镇三里坪4号墓出土”拼写过程中,将“墓”错误拼写为“Tom”等。在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过程中,这类拼写错误问题屡见不鲜,为促进巴蜀文化更好地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急需要推进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规范化研究。

2.大小写不规范

在英文拼写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小写规范问题,但是在巴蜀文化展览馆中的文物展牌上,经常会出现英文翻译大小写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在英文翻译中,对于专有名词拼写首字母,必须要大写,但是在展馆中,将文物“铜矛”译为Bronze spear,这是不符合英文使用规范的,需要将首字母改为大写Spear。文物“平底陶罐”在翻译过程中存在bottom小写的问题,需要将此改为大写,即Bottom,英文大小写不规范的问题,也在展示牌信息英文翻译中出现频率极高,这对于巴蜀文化英文规范化翻译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为促进巴蜀文化面向全世界发展,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和改正。

(二).中文名称与英文译名不一致

在博物馆中,英译本存在许多翻译错误的问题,比如对于专有名词逐字翻译,不会结合文物具体情况进行考虑等问题,工作人员想当然的进行翻译,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去查询验证,出现严重的翻译错误问题。此外,还存在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甚至是个别中文语音错误问题。英文展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形象,展牌中的英文信息错误会直接影响参观者的相关信息接收,会对参观人员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巴蜀文化的对外传播。

根据以上的巴蜀文化馆中存在的英文翻译不规范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规范化有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翻译不规范的问题是由翻译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相对较低导致的,再加上工作人员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在英文翻译工作中难免会错误频频。为促进巴蜀文化對外宣传,需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文本质量。对外宣传翻译对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巴蜀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推广,在国际上确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要提高对外宣传质量。通过提高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质量,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于巴蜀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准确理解巴蜀文化的独特内涵,促进巴蜀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发扬。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在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翻译与生态进行结合的一门学科,在生态翻译学领域下的翻译工作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进行的,要求必须要准确生动的反映当地生态和文化特征,通过提高翻译人员的生态学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其翻译能力,使得翻译成为文化宣传的一种工具。在2001年,胡根生教授就提到,生态翻译学不同于普通的翻译学,它是运用生态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于翻译进行整体研究的跨学科理论,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充分融合相关的生态学思想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对语言翻译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翻译质量评价标准进行阐述与分析,在2014年,苏良书认为,要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译者的中心作用,徐燕杰在2021年,谈到从生态系统出发,生态翻译学通过三大理论阐述了翻译人员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翻译人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从以上学者的角度来看,生态翻译就是通过分析被翻译内容的内部生态结构来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被翻译内容原有的内部生态结构,运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所以,生态翻译必定会带有被翻译内容的自身特色。在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语言翻译的本质是翻译人员充分了解被翻译语言的文化特色,并且对其独特之处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其运用语境与方式,对被翻译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文本进行适应性选择,进而多次反复地进行。

生态翻译学理论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翻译事业选择论,针对具体化语言翻译文本所具备的解释性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翻译的基本过程

在生态翻译的基本过程是以翻译人员的个人想法进行行为的选择,再通过其适应性行为进行循环反复的过程,其中,翻译人员所具备的本能集中体现在适应性行为和选择性行为两个方面。

(二).语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生态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三维转换,语言维的转换是指翻译人员根据语言形式进行适应的行为选择转换环节,文化维转换是指翻译人员充分认识到被翻译语言和翻译语言两种语言的内在生态理论基础,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之间的传承关系。文化维转换是指翻译人员充分认识到翻译语言与被翻译语言都能准确的理解,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对两者差异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找出并且重视内部构造存在的差异,例如“鼻塌嘴歪”在巴蜀方言中意为“疲惫不堪的样子”,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依据其字面意思理解为“五官不端正”。在文化维转换过程中,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要避免从翻译语言入手去推进翻译工作的开展。交际维转换要求翻译人员要对翻译语言与被翻译语言加以关注,了解被翻译语言的交际使用环境,例如“狗头狗脑”在巴蜀方言中意为“非常吝啬”,多用于调侃的语境中,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依据其字面意思理解为“长的像狗”,浅显的认为这是侮辱别人。在交际维转换层面,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是对其中的语言意义进行翻译,也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深入理解其适用的语言环境。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这一内容进行呈现。要注意将交际维转换作为翻译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从宏观视角展开阐释分析,三维转换过程均发生在翻译实际操作层面之上,其能够针对翻译活动参与者具体执行的语言,翻译过程发挥指导支持作用

(三).语言翻译的基本原则

语言翻译过程中包含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原则及适应性选择原则。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结合语言的使用环境、读者的阅读体验、文化特征等多种方面进行。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语言形式加以选择,从而使之适应翻译语言环境。

(四).语言翻译质量评价标准

在进行语言翻译质量评价过程中,要关注语言多维转换程度方面,读者反馈方面以及翻译活动。生态翻译学主要由以下内涵,分别是:第一點,塑造新的翻译生态,要以当前的翻译环境为出发点。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原有的翻译理论,也要将新的翻译理论进行融合,从而使得翻译工作与时代发展相统一。在开展生态翻译学新形式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和采取更加适合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在进行中国特色文化对外宣传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维度的需求,翻译时不仅要注意到语言本身内容,语言适合的交际应用环境以及可能被运用到的环境特征,还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语言内容的理解差异,从而使得翻译内容更具实用性,提高翻译实践工作的可信度。进而能够体现对外宣传材料,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的广泛适用性,从而彰显翻译素材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传播与发扬。其次,在生态翻译学背景下,要不断的创新理论研究体系,翻译人员进行素材翻译时,要注重保留被翻译内容的文化特色。要达到这一翻译目标,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要充分了解,被翻译材料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根据其特色,采取适应的措施,开展翻译工作,从而增强被翻译内容的适用性。最后,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翻译人员为核心,生态翻译学是以翻译实践要求为基础开展的,翻译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语言实践应用的学习与培养,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修饰语言的选取,必须要结合素材本身特征,修饰语能够很好的适应素材内容,而不显得突兀。翻译人员也必须,具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对翻译内容的文化内涵进行把控,注重翻译语言、句型、词汇使用的准确性,保证翻译内容的。生态翻译,学委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只有将翻译人员与翻译素材,翻译方法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才能促进翻译工作灵活顺利开展。

三、巴蜀文化对外宣传翻译启示

(一).准确传递特色文化信息

巴蜀地区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促进当地文化保存、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因此,巴蜀文化英文翻译要提高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词汇、句法的准确性,使得巴蜀文化对外宣传更加生动准确,进而提升翻译质量,以适应当前社会文化交流的需要。进而满足不同思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的阅读需要,促进巴蜀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推广。

(二).统一翻译名称

在当地特色文化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体现了音译和直译的矛盾,例如,在进行巴蜀茶文化宣传过程中,对于“龙井茶”的翻译,有的译本为Dragon Well Tea,也有的译本翻译为Lung Ching tea,这便是运用直译和音译进行翻译的差别。如果读者同时遇到同一种茶的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难免会陷入混乱之中。为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将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结合表达,比如在翻译龙井茶的时候,可以表达为:龙井茶Dragon Well Tea(Lung Ching tea)的翻译方式。

四、小结

生态翻译学对传统的翻译方式进行创新,是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翻译方式。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生态翻译有利于促进巴蜀文化翻译规范化,对于促进巴蜀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慧,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巴蜀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今古文创,2022(10)

[2].周楠.吴俐霓,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以重庆武隆非遗外宣英译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1):49-56

[3].魏怡泠.李立平,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3):73-76

[4].励唯璐.张婉怡,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蒹葭》两英译本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21:6-8)

[5].何晓花,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译介研究——以罗郁正汉诗英译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3):52-56

[作者简介]杨坤伦(1972.09-),男,汉,重庆南川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专项:巴蜀文化英文生态翻译规范化研究(编号:SC21BS015)

猜你喜欢

英文翻译
合同长句的特点及英文翻译分析
浅析英文翻译的“信达雅”
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文化分析
关于如何做好英文翻译的思考
关于如何做好英文翻译的思考
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文化的体现
英文翻译中的语言多元文化体现
合同长句的特点及英文翻译研究
浅议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理论在陶瓷会展宣传册英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