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松《降B大调交响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2022-05-09罗婉曦

艺术评鉴 2022年4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

罗婉曦

摘要:肖松的这首《降B大调交响曲》创作于肖松的盛年,也是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是集合了所有肖松创作特点的一部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肖松的创作水平和音乐风格。本文将通过对该曲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以期呈现肖松的创作手法及特点。

关键词:肖松  降B大调交响曲  第一乐章  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72-03

肖松于1896年写下这首编号为20的《降B大调交响曲》,这时正是19世纪末,欧洲民族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的民族意识觉醒,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成立代表着法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复兴。此时的音乐家们追求音乐上的独创性,在结构上追求自由,主张摆脱传统束缚,所以音乐体裁和音乐风格也在不断改进和变化。肖松的这首《降B大调交响曲》创作于肖松的盛年,也是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集合了肖松所有创作特点的一部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肖松的创作水平和音乐风格。德彪西曾经夸赞肖松是一位具有卓越天资的艺术家,赞叹肖松的作品里有难得的艺术灵感,其艺术效果非同凡响。这首作品被音乐界公认为是肖松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深受听众的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曲在音乐语言的表达及音乐结构的处理上都体现出肖松作为一位作曲家的高明之处,使得该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在创作本文针对性研究的《降B大调交响曲》之前,肖松写过很多管弦乐作品,积攒了丰富而成熟的管弦乐队创作经验,这对肖松即将创作交响曲做了重要的技术铺垫。这部作品耗时一年又三个月,肖松于1889年9月开始构思创作,到1890年的12月才正式完成。在段时间里,肖松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常因为灵感中断无法创作而常常自责,对自己惭愧抱怨,可见肖松创作时投入了大量的经历和感情,促使这部作品完整而丰满,也因此这部交响曲在1891年4月18日由巴黎艾拉音乐厅首次公开演出时就获得了强烈的反响。本文对该曲第一乐章进行了详细的曲式结构分析,以呈现在该作品中肖松对结构的逻辑性把握,展现其结构设计的精彩巧妙之处。下图为该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图:

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其中在呈示部主部主题正式出现前,有一个长达47小节的引子,根据其片段性的变化、丰富的织体所呈现的形态,又可以将引子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由二度音程构成,旋律走向以级进上行两次后转下行,形成一个由静到动的形态,在这一部分中,也包含了全曲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几个动机形态,笔者将在下个章节中详细分析这个部分所蕴含的内涵,在此暂不赘述。这个部分最开始由小提琴与单簧管带起动机,两种具有明亮且细腻音色的乐器将乐曲的蓝色气质勾勒出来。随后动机不断扩大分解,在不同声部进行了主题重复,甚至在之后乐章的各主题材料中都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使主题产生循环动力;第二个部分从第19小节开始,主要的音程结构也主要以二度为主,进行方向为级进下行,在四四拍的结构中,以“1个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1个大切分”为旋律的基本节奏特点,从巴松管的独奏开始,随后在各个声部接连不断衔接自然的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了这个音乐材料的特点。第三个部分从第23小节开始,以七连音与九连音交替进行为主,带动片段性的旋律,不断向前推进。经历了几次转调后,调性稳定停留在?B大调上,在第48小节到第145小节处,此时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正式出现,主部主题长达近100小节,結构庞大。

呈示部(第48小节~第288小节),其中主部主题(第48小节~第145小节)是一个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通过曲式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A段与A1段是乐段重复关系,B段与B1段为乐段重复关系,A2段与A3段也是乐段重复关系,根据重复不改变曲式结构的原则,此处为三个乐段构成的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其中A段为对比材料的、方整性的、开放性的二句类乐段;低音提琴奏出主持续音?B音,由巴松管和小号带领主题A段进入,其中a句前4小节以四度向下跳进、五度向上跳进行为主要特征,后4小节以二度或三度级进进行为主要特征;b句以d-#d1-e1-f1半音化的进行为主,相对于a句的“活泼”,b句相对来说就“安静”许多。主部主题的节奏特点是,采用了抑扬格与和扬抑格两种节奏模式交替配合,突出音乐的停顿感,营造出一种犹豫踌躇的主题气氛,此外连音记号的使用弱化了强拍功能,半音化的穿插使用更加凸显了主部主题阴郁沉重的音乐性格。A1段是一个对比材料的、方整性的收拢性的二句类乐段,实际上A1段是A段在双簧管声部上的原样重复。肖松将整体上的完整性与细节上的自由性结合在一起,A段主题动机选择经过了16个小节的主题阐述后,主题动机在双簧管的声部又再次进行了循环重复。到第二个主题B段前,乐曲经历了一个4小节的连接,这个连接虽然短小,但它停留在a小调上,与主调的调性形成bB-A的一个半音的进行,并且停留在a小调的Ⅶ级和弦上,起到衔接A段和B段的作用。B段是一个重复材料的非方整性的开放性二句类乐段,其节奏设计与A段相似,但其材料已有明显不同,音程跳进关系为三度小跳衔接四度大跳,B1段重复B段时没有原样重复,而是以倒影、扩大的方式每4小节一句进行变化式重复,多样的变化方式使得主题以有趣的形态进行重复强化。A2段是对A段的原样重复,但A3段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重复强化主题的模式,而是在结构内部对主题进行分裂式变化重复,使得内部结构扩大,由原来的2个乐句变成3个乐句,方整性的结构变成了非方整性的结构。

连接部(第146~163小节)迸发出的激动情绪与主部的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连接部采用了引子与主部主题的材料,通过分裂、模进、逆行等形式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弦乐声部作为背景情绪的烘托,以长时值的音符慢慢将背景色彩绘画出来,此时管乐声部的节奏安排与弦乐声部正好相反,它们的律动性很强,加上调音的演奏提示,使得这段旋律显得更加“不安分”。这段每隔4个小节就会在另一个声部向更高的音域重复一次,然后逆行重复一次,在旋律形态上形成对称状态。连接部的旋律进行是以二度音程叠加三度音程级进的方式将音乐向前展开,它遵循着骨干音从A-C的上升路线展开,经过不断加入不协和和弦及变音,增加了它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从而引出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第164小节~第245小节),这是一个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其中C段是一个重复材料的方整性的开放性乐段,调性进入f小调,C段的材料是根据引子中出现的主题动机进行发展的,在节奏上几乎是每一个音占据一个小节,力度标记为P,音乐形象缓慢而柔弱,副部主题旋律在进行的过程中经历了第一个音是四度上行跳进后便开始级进下行,缓慢的音乐形象与节奏律动频繁的主部主题形成对比;D段是一个对比材料的非方整的开放性二句类乐段,力度记号标记为PP,说明音乐形象已经变得非常缥缈,节奏型与主部主题A段中b句的节奏形态相似,整体特征以强拍被连音线弱化、二连音与四连音的节奏对位为特点;C1段是一个重复材料的非方整的收拢性三句类乐段,其中C1段是C段的再现段,从曲式图上即可以看出C1段在结构规模上相较于C段已有所扩大,原来只有两句,现在扩大成三句,结构加长,充分展现出乐句发展的动力性。但从整体上来看,相较于主部主题,在乐段的规模上副部主题略有缩减,采用了新的具有对比性的材料对音乐形象进行描绘。通过对呈示部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该乐章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都有意扩大发展,形成了庞大的结构。

展开部(第289小节~第494小节):展开部的导入部分采用的是呈示部引子里的音乐材料进行发展,与呈示部的材料形成对比。展开部分可以根据发展的材料不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305小节到第345小节,主要采用了连接部材料和副部材料进行音乐结构内部的扩充和发展,其节奏发展手法使仍保留了连接部节奏型的特点和律动性,旋律音级进行到最高音后倒影级进下行;第二部分是第346小节到第427小节,采用了主部材料进行深入发展,在保留了旋律起伏的基本框架形态上,对音符的时值做了扩张和缩减变化,并在各声部轮流次第地交换出现,但没有形成明显的乐句;第三部分是第428到第470小节,采用了引子的材料进行发展,尤其在这部分对不同的主题动机做了分裂发展。在展开部中材料的不断更新变化、和声与调性的不断转换增添了源源不断的音乐动力,使音乐不断向前推进,最后F音作为低音持续出现,是?B大调属持续音出现的状态,预示着再现部即将出现。

再现部(第495小节~第680小节):主部主题(第495小节~第542小节)是对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缩减式再现,通过曲式图可以清晰看到,在再现部中,主部主题的三个乐段都没有通过自身的乐段重复来扩大整体结构,相对于呈示部主部主题来说,这似乎有些“缩水”了,变得轻盈了。A3段是一个对比材料的非方整性的收拢性二句类乐段,调式调性回归到?B大调,伴奏织体由和弦分解式的6个八分音符组成,力度变化迅速,A3段刚以“P”结束,两个小节后B段的力度就变成了更弱的“PP”记号,力度变化非常快。B段是一个重复材料的、非方整性的二句类乐段。副部(第559小节~第625小节)与再现部主部主题结构相反,副部主题的结构没有缩减,反而有所扩大,C2段在节奏上以二连音与6个八分音符的对位为特点,是对C段的变化重复,其主题不断在不同声部出现,有时候是重叠式的出现,促使一些段落音乐性格的转变,是肖松双重性格的体现,也能看到肖松内心的矛盾,它使副部的整体情感表达完成了呈示—展开—再现的完满过程。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为了进一步强调音乐的色彩性,织体部分的铺垫出现了新的发展。

通过对这部交响曲第一乐章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可以将观察到的特点做如下归纳:1.肖松试图通过内部结构的自身发展与变化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对奏鸣曲式结构的突破;2.在乐曲中,不断能看到相似乐思及节奏型的强化重复,是肖松主题贯穿手法的表现方式;3.肖松的创作思维非常灵活,可以将短小动机发挥出丰富的可能性,使织体精彩而多变;4.变音的加入和不协和和声的使用加大了乐曲的半音化倾向,使忧郁低沉的音乐情绪得到很好的烘托;5.力度的快速变化配合旋律的半音化,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随时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蓄势待发,但又必须克制住的痛苦,使乐曲充满情感张力。

肖松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发掘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在肖松的作品中,其对主题材料大胆发展,从而扩大整体结构规模,这是他创作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肖松他将各动机有序地穿插于各个乐章的主题里,为乐曲的前进不断创造推动力,主题材料的全方位渗透,使得全曲在不断变化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他学习前辈作曲家关于音乐整体结构的协调运用思想,结合他精彩的衔接与发展方式,使得沉闷的重复变得多彩而丰富,无论是给同辈作曲家还是给后辈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他破除了以往封固的思想,具有突破性思维的音乐思想也给当时的音乐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在音乐风格方面,在弗朗克的带领下,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不断成长和发展,他承接延续了弗朗克的创作手法,在旋律中加入了许多半音化,其音乐语汇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说,音乐风格更靠近法国民族乐派。音乐分析就是要透过谱例,诠释作曲家创作的意图,解构他的创作特点才能明白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才能从中获得前人宝贵的创作经验,得以借鉴其技艺,弘扬其价值。肖松的作品带有承前启后的意味,既承续了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并将这些技法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对主题动机的多角度运用和对结构多层次的把握是对德奥规范整齐的曲式结构的一种突破,为后辈作曲家在结构上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参考文献:

[1]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克列门斯·库恩.音乐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李吉提.有关曲式结构理论问题的探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03):47.

[5]賈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6]盖妍卉.肖松小提琴作品《音诗》的音乐分析[J].音乐生活,2011(06).

[7]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44.

[8]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53.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
比才《神的羔羊》的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飞天》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特色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七月——刈者之歌》曲式分析
《像天使一样美丽》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
扬琴曲《林冲夜奔》的主体分析及演奏技法的运用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六月——船歌》的曲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