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2016-06-04詹立铭
詹立铭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大师,本文主要对他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在该曲创作中将三部性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三部性结构的典范样式之中,极好地表达了音乐情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十二月;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72-01
一、关于钢琴套曲《四季》
钢琴套曲《四季》是柴可夫斯基于1876年创作的,整首套曲具有强烈的标题性,其中的十二首小曲附有独立的标,这十二首小曲所描述的画面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此外,每首小曲都题配了一段俄罗斯诗人的美丽诗文,有助于欣赏者和演奏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此套曲不仅在钢琴意境上描绘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从思想上也富有诗意地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十二月·圣诞节》是整首套曲《四季》中的第十二首,通过圆舞曲形式来渲染圣诞节的气氛。
二、曲式结构分析
《十二月·圣诞节》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圆舞曲,首部和三声中部均为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再现部则原样再现首部,乐曲结尾还附加了一个独立的尾声。全曲调性布局及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一)首部
首部:第1-81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第1-39小节为第一乐段,第40-49小节为第二乐段,第50-81小节为第三乐段。
1.第一乐段:为复乐段结构,可分为a8+b8+a8+b18+扩充7的带扩展的四乐句。第一乐句a是该曲的主题句,从左手的音型可以看出,该曲是圆舞曲的风格。第二乐句b在a句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音乐材料,构成对比式乐段。第三乐句完全重复第一乐句,第四乐句和第三乐句的规模和结构相似,但模仿的是第二乐句。第四乐句进行了扩展,扩展部分起着从第一乐段到第二乐段之间的连接作用,具有过渡功能。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完全一样,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具有同头变尾的关系,使得该部分构成了典型的复乐段结构。
2.第二乐段:由c8+c18两个乐句组成。c乐句与c1乐句为同头变尾的关系,故此在乐谱中以反复跳越记号记谱。c乐句起始的2小节为新素材与第一乐段主题形成对比,中间5小节节奏来源于第一乐段第二乐句,将旋律分解进行的方向变为上行,使得c乐句具有对比与派生的双重特点。c乐句引入了部分新的音乐材料,但主要是旋律部分的变化,伴奏部分则保持着圆舞曲的风格。
3.再现段:为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不同的是第四乐句在结束时未做扩展,而是直接构成开放终止,使再现段成为四乐句的方正结构。
(二)中部
该曲中部为三声中部(第82-110小节),单三部结构,段落划分为:第82-91小节C乐段、第92-100小节D乐段、第101-110小节再现段和第111-123小节的连接。
1.C乐段:由8+8小节为规模的两个乐句组成的,调性为E大调,旋律依次在内声部和高声部陈述,两乐句除了结尾的部分略有不同之外,其它部分完全重复,为同头变尾的关系,故此在乐谱中以反复跳越记号记谱。
2.D乐段:也是由8+8小节为规模的两个乐句组成的,该段落的音乐风格更具主调性,以削弱三声中部的特点,形成中段的对比。该乐段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旋律以两小节的乐节为单位依次在高声部和低声部呈示,两乐句除了结尾的部分有变化,其它部分完全重复,为同头变尾的关系,故此在乐谱中也以反复跳越记号记谱。
3.再现段:为中部第一乐段C的完全再现。
4.连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11-119小节在属持续的背景上,取自C乐段的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发展;第120-123小节为线性和声的旋律。连接部分形成中部与再现部间的过渡。
(三)再现部
再现部为首部的完全再现,在此不重述。
(四)尾声
尾声:第124-151小节。作为结构的附属部分,本曲尾声的规模较为庞大,可分为两个部分。I部分(第124-139小节):调性回到降A大调,材料主要是引用A乐段的圆舞曲节奏和中部的八度旋律,具有全曲综合统一的意味。II部分(第140-151小节):有意淡化的圆舞曲节奏和取自首部主题的下行分解和弦音型,缓缓的将音乐推向结束,意味深长表达了狂欢节的散场。
三、结语
通过对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的曲式结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乐曲的结构为三声中部型的复三部结构,首部和中部均为单三部,三部性结构原则在这首乐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罗承松.探析《十月-秋之歌》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3(04).
[2]张洁琼.肖邦与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的共性与个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5(07).
[3]王梅.浅谈柴可夫斯基音乐的诗性特征[J].芒种,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