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5-09陈圣东梁榕榕
陈圣东 梁榕榕
摘要:北海疍家咸水歌作为北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疍家人世世代代在海上打渔、捕捞的水上风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海浪气息和独树一帜的民俗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年轻人审美观念的转变,咸水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传承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再加上“文革”期间“除四旧”对民间文化的打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快,致使新时代环境下会唱咸水歌的人越来越少,几乎只剩老一辈的疍家人还会唱,因此,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对北海市疍家小镇和疍家展览的实地考察,通过对当地疍民的采访,了解并分析疍家咸水歌的地方特色,对咸水歌的处境和可持续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疍民 咸水歌 传承现状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10-03
北海市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端,毗邻北部湾。据调查,疍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岸,其中以捕鱼为生的渔疍主要居住在北海和党江一带,约有一万多人。他们常年以捕鱼为生,与海为伴,因而也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疍”民名称的由来,是根据疍民一生都在与海浪搏斗,居无定所,生活得不到保障,小船在大海中就像“蛋壳”一样脆弱,再加上疍民经常驾着渔船在海上飘荡,“荡”与“蛋”谐音,因此取名为“蛋家”,建国后因“蛋”家不雅观而更名为“疍”家。咸水歌是反映疍民生活习俗的重要方式,他们在生活中以歌对唱,在出船打渔时随着浪花拍打的节奏即兴起歌。听打渔歌、摇撸歌、出海歌,我们能感受到疍民以水为乐、与海相伴的喜悦心情。但是,目前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咸水歌传承形式上的随意性,“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咸水歌的传承,因此,咸水歌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社会的发展,改进传承方式。本文通过对咸水歌的发展现状、咸水歌的审美价值展开探究,同时对咸水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出了细致的研究,以促进咸水歌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发展现状
为了了解北海疍家咸水歌在目前社会中发展的处境,我们团队开展了实地采风调研工作,经过前期的文献调研与网上资料查阅整理,我们提前规划好了采风路程。本次采风工作,前往了北海疍家小镇、侨港风情街、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疍家民俗文化展馆、北海老城。经过采访当地居民与文化馆工作人员,以及红树林疍家表演区负责人,我们研究分析得出北海疍家咸水歌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传承人年龄老龄化与年轻人接受程度低下
我们在北海老城历史文化馆采访工作人员得知,目前咸水歌的传承现状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在北海能熟唱疍家咸水歌的人员,通常都是老一辈,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前生活在海上的疍民。随着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与当地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疍民从漂泊不定的大海上逐渐定居到了北海的陆地上。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追求的新潮文化也影响着疍家咸水歌的传承发展,当代年轻人普遍爱好演唱流行歌曲,而咸水歌这种由感而发、随心所唱的民俗歌曲显然对年轻人没有很高的吸引力。
(二)咸水歌演唱方言与普通话的冲突
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在我们国家已经十分广泛,无论是深居内陆还是沿海,人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都十分看重。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当代年轻人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提高,年轻人对于方言的学习与传承观念逐渐呈现下滑趋势。在采访北海当地的居民时,我们得知疍家咸水歌的演唱语言偏向方言化,许多年轻人不熟悉当地的方言,更难以运用方言进行歌曲演绎,因此即使有许多年轻人知道有疍家咸水歌的存在,但由于语言以及演唱习惯的影响,咸水歌难以激起年轻人的传承欲望和演唱兴趣。
二、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审美功能与价值
疍家人远离大陆,依海而生,习俗和行为规范往往直接来源于生活实践,咸水歌是疍家人在生活实践中有感而唱的艺术实践方式。分别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可以缓解劳作疲勞,其次可以在险恶的海洋环境里壮胆,反映了自己的悲苦命运和当时政府对疍民政策的不重视。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对唱咸水歌,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通过口耳相传,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一代传一代。
咸水歌作为一种外在的艺术形式,疍家人有意识地用独特的方式把他们别具一格的道德典范和礼仪规矩表现出来。因为他们依水而生,不会读写文字,再加上广阔的海洋环境,疍家人通常都是聚集在船上,疍民只能通过咸水歌来互相聊天、交谈,表达内心的情感。咸水歌具有疍家人生活实践经验、认知思考的知识传授功能,其在传播和歌唱的过程中还起着艺术潜意识的作用。疍家人在传唱咸水歌的过程中也在适应海洋、塑造海洋文明,弥补了疍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距,通过不断地适应、整合、反复地抗争和升华,疍家文化的知识结构得到极大的有益补充。不仅如此,一方面对于疍家人来说,人与海洋的互动、共同繁荣促进了他们发展和延续以海水为中心的生活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咸水歌综合了疍家人的生存观念。因为文字知识的缺失,咸水歌已经成为一种融合了知识和信仰的特殊艺术。因此,咸水歌自然也成为一种集表达、教育、传播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
疍家咸水歌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俗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光彩熠熠生辉。与其他民歌一样,咸水歌的内容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歌曲的影响下,它逐渐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演唱风格和旋律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疍家人民在广袤的大海和陆地上高声歌唱咸水歌,其歌曲曲调更接近人类最原始、最真实的心理状态,是疍家人民在生活中最真实朴素的反映之一,极具原生态的唱法以及巧妙地运用当地方言运作歌词是疍家咸水歌最吸引人的特点,它以充满自然朴实、生动形象的美学特征,在人类音乐史上谱写了一份极具特色的民俗音乐,拥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美学价值。
咸水歌具有回归自然的艺术美,能使人们对自然生活产生无限的向往,听咸水歌可以体会到疍民在自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赏一首歌曲,品一方风情。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推动北海的经济发展,拓宽旅游受众群体,为北海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收入来源。
三、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的时代之路
1.传承人职业化是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活态存续的保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采取的保护措施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大部分都采用了促进传承人群职业化的保护措施。让疍家咸水歌走进大众的视野;让优美动听的歌声在新时代的天空下回旋;让独特的民俗音乐振奋疲惫的人群,咸水歌继承人的职业化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保障。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一个特点:在自觉的范畴内,一个乐种的职业化程度越高,那么它就越具社会影响力和发展活力。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专业剧团和艺术学校陆续成立,吸收了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培养了越来越多职业化的民间音乐表演者和传授者,推动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疍家咸水歌,我们尝试构想以下的具体做法:
在专业剧团和艺术学校中:(1)制定疍家民俗文化教材,并增加相关的特色课程,学习疍家语言。(2)设立疍家舞蹈课程,让学生欣赏并学习疍家的舞蹈。(3)增加北海疍家咸水歌的歌唱教学课,完善配套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民族乐器等,利用多种丰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非单一的跟唱。(4)开设广西北海疍家特色民俗文化班,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组织疍家咸水歌合唱活动,在校园各类文化节活动中参与演出。(5)通过校园学习的一系列宣传,让疍家咸水歌的听众数量得以扩大,以此增加更多爱好者,从而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在社会工作岗位中:国家可以加大对民俗文化宣传的力度,多开设相关文化部门,增加就业岗位。比如在广西北海红树林旅游景区,有大量关于疍家民俗文化的展示以及相关资料。几乎每天都有专业的疍家歌舞团表演人员为游客演唱疍家咸水歌,并演绎疍家舞蹈,正因为这些职业人群的不懈努力,才让更多人欣赏到北海疍家咸水歌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认为实行传承人职业化是保护疍家咸水歌传承的重要保障。
2.提高群众意识,注重传承教育
疍家咸水歌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通过世代相传,为北海疍家咸水歌赋予生机与活力。现阶段,疍家咸水歌文化所依赖的民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地居民对咸水歌的文化意识日益减退,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观念、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日益薄弱。若想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加大力度进行扶持与帮助,但更关键的还是要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作为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与社会部门、媒体部门的合作,积极为保护疍家民俗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定期举办“疍家特色文艺晚会”,吸引当地百姓及广大游客参与其中,使人们在欣赏音乐之际,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对咸水歌进行二次创作与发展的研究
1.对咸水歌的音乐风格、旋律节奏、曲式结构、整理乐谱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改编
通过改编及二次创作,会使其赋予新的色彩与特性,同时也添加了新的生命力,这也是能够把传统民歌传承保护并发展下去的最好途径。北海疍家咸水歌的音乐风格属于通俗易懂的非流行音乐文化,常常会因为旋律节奏太过单调而令人觉得枯燥无味。咸水歌很多都是有感而发,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种通俗而简单的歌唱方式,现代很多人会觉得其缺少艺术色彩、没有新时代的活力。在近年大型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中,萨顶顶改编并演唱了一首疍家民歌《咸水歌》,她通过寻找与研究让大众了解不同的风格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在演唱方面重新编曲与创作,赋予了其新的表达方式。在音乐风格方面,萨顶顶加入了许多新的流行文化,比如加入了许多弦乐,还有现代和声演唱。在旋律与节奏上,她通过延长歌曲小节中尾音的节拍,把歌曲唱得更加柔和并富有感情,而不是像原歌曲那样没有稳定的节奏与节拍。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者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其演唱形式为独唱与对唱,一般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在北海桥港婚嫁歌曲《叹家姐》中,此歌通过乐句的分段吟唱,把人们对出嫁人的不舍与衷心祝愿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歌主要是通过两句为一段,每段结尾都讲究押韵,重复演唱,通过这种分段方式演唱,更能把情感抒发出来。因此,为了更好的创作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改编歌曲的曲式结构,改变原本乐句的排列方式,增加其艺术特色。
在记谱上,咸水歌并无完整统一的乐谱,其学唱方式一般是通过别人吟唱来保留记忆再传唱出去。因为咸水歌的旋律节奏大多相近,熟唱的人无需看谱便能随口吟唱,再加上演唱咸水歌的人一般是老人,大多老人是不会识谱的,所以其演唱并不需要乐谱。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不熟悉或者想学习咸水歌的人就无法通过完整且系统的媒介对其进行学习,这就对咸水歌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疍家表演中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学习疍家表演是需要用到乐谱的,只不过这个乐谱并不完整,上面只有歌词,连简单的韵律和节奏都没有。所以,为了促进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收集并整合出实质成果,而并非只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视频记录或者录音保存。
2.对歌曲表演形式进行创新的思考
北海咸水歌主要反映的是当地渔民的劳作生活,一般多在渔民出海时进行吟唱,有时也会在婚礼或者重大活动上进行表演。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北海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靠海为生的疍家渔民不得不移居陆地,疍家文化也逐渐失去了外来人的关注。为了保护疍家文化,如今的疍家表演一般只能在景区里完整观赏,在海边能听到渔民唱咸水歌的现象已经十分罕见。民歌发展一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严峻问题,而其演唱形式是走进观众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如今的疍家表演主要在北海當地靠海的景区,一般通过群体唱跳进行演绎,很少会出现在其他地方作为表演观赏。时代的改变影响着传播方式的改变,咸水歌可从群体合唱转变为个人演绎发展,可从男女对答对唱转变为两人和声对唱,可从景区表演形式转变为民族地方特色文化表演发展,并且在多个地方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忠松.传承人职业化: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保护的时代之路[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
[2]彭丹雄.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J].音乐探索,2008(03).
[3]卫敬星,李志艳.“海水精神”:随着国家北海疍家咸水歌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