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七月——刈者之歌》曲式分析
2017-07-19程迎接
摘 要: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第七首《七月——刈者之歌》整体的结构为非方正型的单三部曲式。乐曲规模虽小,但和声语言较为丰富,结构规范,中段为并置型对比乐段,在全曲的结构中起到了以小见大的功效。
關键词:柴可夫斯基 《刈者之歌》 曲式分析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英文:Peter·Ilyich·Tchaikovsky)又译为柴可夫斯基(1840—1893),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
他的钢琴组曲《四季》创作于1876年。是应友人尼·马·贝纳德邀请,为彼得堡杂志《小说家》所创作的, 12首作品与该杂志社出版月份相对应并与十二个月的节气特征相联系,并附上俄罗斯诗人所作的诗,在作品《七月——刈者之歌》所附的诗词中写道:臂膀动起来吧!手臂挥起来吧!让晌午的风迎面吹来!
一、曲式结构分析
《七月——松雪草》全曲56小节,总体分为A、B、A1三个乐段。A乐段(第1-14小节)是由两个乐句组成,分别为a、a1。B乐段(第15-36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分别为b、c。A1乐段(第37-56小节)是A乐段的动力再现。此曲的尾声部分(第51-56小节)类似于一个乐句。
(一)A乐段
第一乐段A(第1-14小节):从整体上看是由两个七小节的乐句组成的,每句又可分为3+4小节的两个乐节。从旋律的发展手法来看,每句的前五小节旋律在高声部,第一句后两小节旋律在低声部,第二句后2小节旋律依次在内声部和低音声部。该乐段和声建立在bE大调上,在最后两小节转到平行调c小调,为开放性结构。在和声配置上,持续音的灵活运用较具特色。作者用主和属双持续音贯穿整个段落。
(二)B乐段
第二乐段(第15-31小节):对比型中段,号角般的音型和音调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调性为c小调,由b+c两个乐句组成,第二乐句带七小节的扩充,这个扩充的功能相当于属持续性质的连接。第一乐句b由4+3两个不等长的小句组成,和声配置为t-D7的反复,低音声部是主三和弦分解式的固定音型的跳音奏法,整句的低音建立在主持续音上。第二乐句c由4+4两个小句和七小节的扩充组成。调性转回bE大调。
(三)再现段及尾声
再现段(第37-50小节)是乐段A变化重复,结构相同。变化之处在于高声部的旋律在长音处做了分解和弦的填充,在织体上加强了内声部的复调化处理——出现了三连音的流动固定音型,和声上使用辅助性的DDvii34和弦出现于再现段的始终,与A段只有两乐句的前半句运用辅助性的TSvi2 和弦相比,色彩更为丰富,同时低音在bE大调的主音和属音上交替持续。再现段与A段相比较,具有装饰性变奏特点,内声部三连音节奏轻快,一直延续到乐曲的尾声。
结尾句(第51-56小节):这六小节顺应再现段的材料延伸发展而来,前三小节内声部延续三连音的节奏律动,右手主和弦柱式长音,低音为属主的进行,和声配置为T-DDvii34-T的辅助式进行,预示着音乐的结束。
二、全曲结构
《七月——刈者之歌》是再现单三部曲式,全曲调性布局、终止式及曲式结构图如下:
三、结语
《七月——刈者之歌》是《四季》中的第七首乐曲,它是一首以民间生活(农民们割草的情景)为题材、以民歌旋律创作的具有查尔塔斯舞曲风格的曲子。此曲子描写出了俄罗斯农民不怕夏日的酷暑,辛勤劳动的形象,赞扬了俄罗斯农民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质朴、豪爽、乐观的精神气质。
参考文献
[1]程迎接.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和声研究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张莹莹.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和声技法研究 [J].艺术研究,2013(4).
[3]彭勇军.浅析钢琴套曲《四季》和声语汇的浪漫主义手法 [J] .音乐创作,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