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琴曲《林冲夜奔》的主体分析及演奏技法的运用

2017-06-11张贝贝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演奏技巧创新性

张贝贝

摘 要:本文以《林冲夜奔》一曲的曲式结构为主线,分析其音乐织体和演奏技巧的特点。乐曲《林冲夜奔》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采用“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同时具有“标题”、“戏剧元素”,使曲目更具“中国风”。

关键词:《林冲夜奔》 曲式分析 演奏技巧 创新性

一、《林冲夜奔》作品曲式结构及音乐织体特点分析

《林冲夜奔》是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项祖华教授于1984年创作完成的扬琴独奏曲,脚本取自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第十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此曲创作的过程中,借鉴了昆曲版的《林冲夜奔》。项祖华教授恰当的运用了昆曲和传统戏曲音乐的音调和手法,再加上扬琴独特的演奏技巧,最终写成这首带有中国民族打击乐伴奏的扬琴作品。

扬琴曲《林冲夜奔》按照故事发展情节进行创作,分为“引子”、“愤慨”、“夜奔”、“风雪”、“上山”五个部分,曲式结构采用中国传统“起、承、转、合”的意图(见《项祖华扬琴曲集》中对此曲的解说),“引子”应为“起”,“愤慨”应为“承”,“夜奔、风雪”应为“转”,“上山”应为“和”。[1]

引子

引子部分为散板,创作上汲取了京剧打击乐中力度变化,用双音琴竹演奏,配合锣、鼓等乐器伴奏的方式,借鉴中国戏曲中“急急风”的音乐元素,使乐曲一开始就充满爆发力,烘托林冲这一英雄人物形象。[2]

引子段落为G调,最后一个无限反复后,62 17从高音区到低音区变换了三次音区,力度也从强奏到弱奏,表现了林冲内心愤怒和无奈的心情。引子的最后结束在低音区长轮音,为即将出现的主题做了情感铺垫。

愤慨

“愤慨”部分是全曲的第一主题,类似二部曲式。第一部分a采用轮音演奏技法,轮音演奏要求低沉、密集,强弱变化明显,表现林冲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言说的心情。演奏中还要注意句法的划分以及呼吸的配合。左手反竹单轮音演奏,模仿吊叉的声色,反竹演奏时,注意力度的控制,若力度处理不恰当,不但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会使这部分的音响效果更加嘈杂。

音乐进入a1部分为F大调,是a部分的变化再现,左手重复演奏a部分的主题旋律,右手则是在低音作为伴奏织体出现,使音响更为厚实。乐曲在①(见图三)处运用了摘音,模仿戏曲中板鼓的音响效果。乐曲在②(见图3)处,出现两小节“连续半音下行”进行,与引子结尾部分相似。乐曲在③(见图三)处运用了泛音,扬琴中的泛音大多指八度泛音。乐曲在④(见图三)处,使用了侧滑拨技巧,是此乐曲首创的新技法,模仿树木摇曳的音响效果。

夜奔

“夜奔”是全曲的第二主题,第一部分(见图四)的速度为小快板,调性转回C大调。2/4拍的重音分布是强-弱、强-弱,容易造成音乐急促而紧张的气氛。此段描写的是林冲在被押解的途中趁夜色出逃,决定投奔梁山的情景。演奏时可适当增加小臂力量,声音要有进行感,模仿奔跑时的场景。

“夜奔”的第二部分调性转为G大调,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创作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作曲技法“鱼咬尾”(见图五①处),即后一句音乐(或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能是十几音,也可能是一个小乐汇)重复前一句(或前一个分句)的尾部旋律音,形成一种连绵不断式的旋律发展。这种节奏也可以说是强拍与弱拍的颠置,看似简单但效果极佳,再配合鼓、吊叉、板等打击乐的伴奏,林冲夜奔梁山的场景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3]

乐曲在(见图六)处转入C调,作曲家采用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模进的手法,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

C调使用快速的一三衬音(见图七),衬音的使用既可丰富音色和音量的变化,又可使曲调更加丰满流畅。“夜奔”的第二部分,几乎全部采用一三衬音,将整段推向一个小高潮。

风雪

“风雪”是乐曲的华彩部分,技术难度大,表现了林冲与风雪搏斗的场景。构成这个乐段的织体是大量半音阶(见图八④)。扬琴有着高密度的音位分布,使得在演奏此部分时非常容易造成两手互相干扰,琴竹碰撞甚至掉笕的情况。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交错音位”训练方法:双手在同一琴码的不同音位上击打,由慢渐快,从而熟悉交叉音位的击弦方式。其次是“分组”训练方法:把大篇幅的半音阶化成两拍一组,以四個或八个音为一组进行训练,无错误出现后再把整串半音阶连贯练习,从而达到对半音阶的针对性训练。[4]

“风雪”第二部分转为G调,在速度、力度、情感上都要比“风雪”第一部分更强烈。主旋律再一次出现(变化再现),运用大力度双轮音,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半音阶的演奏要比第一部分的半音阶更快、更密集。

“风雪”第三部分再次转回C调,从这部分是“风雪”的最高潮。在连续的快速半音阶下行,最后一小节创新性的使用了扬琴特殊演奏技法---滑抹摇拨技法,为模仿暴风雪呼啸而至的音响效果而设计,成为此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

上山

最后部分“上山”,同引子一样,使用的是双音琴竹。在音乐结构上与“愤慨”部分类似,主题旋律由双手同时奏出,右手作为伴奏出现。

结尾部分的三连音,做了一个大渐强,用磅礴的气势进入到尾声部分。在①处(见图十二),采用了京剧戏曲鼓点“急急风”。“急急风”是京剧伴奏中的动作锣鼓,节奏上紧张而急促,给人以激烈的战斗气氛。

二、演奏技法在《林冲夜奔》中的创新运用

1. 双音琴竹的产生及价值

中国扬琴现与欧洲扬琴、西亚-南亚扬琴一同构成了世界扬琴三大体系,演奏工具--“琴竹”是中国扬琴的一个重要标志。扬琴在传入中国之前所使用的演奏工具主要是木头制作而成(见图十四),而传入中国后由木制改成了竹制(见图十三)。竹制琴竹的优势在于竹子弹性大,弹出的声音更加透亮且在演奏中更加容易控制。

双音琴竹(见图十五)是现代扬琴琴竹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

双音琴竹的运用,丰富了扬琴的音响效果。在双音琴竹出现之前,大都用传统的单竹头琴竹来演奏,在需要极强演奏时,声音太过单薄,而双音琴在演奏中可以同时弹奏三、四个音,最多可以同时演奏六个音,音乐的厚重感立马体现出来,为扬琴的演奏增添了更多演奏技巧。[5]

2. 摇拨滑音技法的产生及价值

在弹拨乐器的大家族中唯独扬琴在表现歌唱性的旋律时会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扬琴发音的美中不足,中国著名扬琴家郑宝恒教授发明了“滑音指套”,这种技法在扬琴不同音区可以模仿自然界的风声或是鸟鸣声。摇拨滑音是对摇拨技法和滑抹音技法的融合。摇拨技法,即用拨片(大阮、吉他的拨片均可)连续在同一个音上摇拨,模仿古筝摇指的音响效果。滑抹音技法就是用滑音指套按住琴弦根部,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滑动,以改变按压力度和滑动的长度来演奏,这种演奏技法借鉴了琵琶的推拉弦、古筝的压弦。

摇拨滑音这个技巧也是在《林冲夜奔》乐曲中第一次使用的(见①处),演奏时将402型号的扬琴左马条第一个弦改用29号钢弦3根,定弦为f---a1----c,然后左手用滑音指套连续在弦上上下滑抹,同时右手用拨片连续摇拨,奏出风雪呼啸的特技效果。使本属劣汰的“余音”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陈蓉.中国扬琴作品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2]刘燕子.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音乐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9.

[3]熊佳.浅谈中国扬琴的历史与发展[J].大舞台,2010(3):31

[4]胡胤哲.浅析郑宝恒对扬琴形制与技法的改进与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1.

[5]赵艳芳.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J].中国音乐.2002(3):40-41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演奏技巧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