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2022-05-09孙铭泽
孙铭泽
摘要:食品是健康之本,食品保健就是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摄取食品的营养素,以起到提高健康坚强体魄,通过防治慢性病到达延年益寿的目的。孙思邈就曾经说过"安身之本必资与食"不知分宜者,不能存生也。是故食品可以排邪于人体脏腑,悦精神以资乱转气,文章旨在通过对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方剂进行调查分析,希望总结出处方中的常用药物、用药规则、用药含量、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同方剂针对不同类型病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探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方剂特点。为患者的治疗和后续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方剂;调查分析
引言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给人类设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种菜谱中有主餐,有副餐,食物品种全面,且主次搭配合理,对人类维持生存社会活动所必须的所有营养素均有要求,是一种科学菜谱,在一九九三年,中国营养学家参照了欧美"食物金字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起居膳食金字雏形,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有一定的传染性。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分类
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炎、咽-扁桃体炎。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2]。其大致分类如下:
1.1普通感冒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音嘶哑等,有时可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5~7天痊愈,伴发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1.2急性病毒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又使咽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1.3疱疹性咽峡炎
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一周,可见咽部充血,软腭、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
1.4咽结膜炎
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
1.5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起病急,咽痛明顯,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和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2 中医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以风寒、风热两者多见,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至于外邪侵犯人体是否 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之强弱,感邪之轻重。
《素问》、《伤寒论》及后世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理论有详细的论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感病理论。中医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是种常见病、多发病, 是感受时令之邪或非时令之气引起的,与地域、气象、体质等关系密切。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差异显 著:南方气温较高,雨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病因病机以温热湿气多见,北方地区纬度高,气候多干燥寒冷,冬季时间长,气候骤变明显,病因病机以风寒之气多见。因此,在辨证治疗方面要多加考虑地域气候特点,遣方用药,加减治疗。人的体质对于上 呼吸道感染的证治、用药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体禀赋薄弱,正气亏虚,或气虚、或阳虚、或阴虚, 肺卫失调,臟理不固,六淫之邪便可乘机凑之,引起感冒病。因此,在中医诊治方面还要考虑到病人体质的不同。
3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因
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患者,由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发生,多见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4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食饮有节是要求食物的不可饥饱自私性并且进食过程要有规律性,从而形成了按时控量的原则良好《遵生人笺饮馔服食笺序古诸论》中说"食饮以时,饥饱得中,与水谷变化冲气融合。精血以生,荣卫而行脏腑调平神志安宁。"
中医养生学强调食物消化吸收需要由有定量的规律性所渭:"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有规律性地定量饮食,才能确保人体内的消化吸收流程中有节律地完成吃住活动,使身体脾胃功能和谐配合,有张有弛,保持均衡状态。经现代的科学研究证实,在早上七点以下,中午十二点以下和晚上六点以下这三个时段内,身体的消化吸收状态功能都非常话跃。所以人在胃肠中食物排空至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饥饿感,继续进餐。故经常有规律性的食物对胃肠道的正常消化系统与吸取功能是很大有神益的。如饮食中不按时地随意进餐,会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
膳食宜忌指关于膳食调配、饮食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是膳食保健中的主要部分。保持了餐饮中新鲜干净的食品,即保留了其中的营养物质,也易于被人消化吸收同时还避免了疾病由口入口,若食用了腐烂变质的食生物,则必定会损伤机体,并引起胃肠道等病变后的再出现。
参考文献
[1]寇培培,任雪雯,王玉天,古文倩,肖飞.小儿化毒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1,16(23):3496-3502.
[2]杨成芝,董玮,靳爱红.基于人文关怀的舒适护理干预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3):3946-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