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2022-05-03赫英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自尊亲子关系

赫英娟

[摘要] 目的探讨初中生感知到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63名初中生进行研究,采用亲子亲合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及自尊量表进行调查,于2020年 10—12月完成。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中生自尊水平为(29.26±4.29)分;母子亲合、父子亲合、同伴关系与自尊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511和 0.306,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母子亲合、父子亲合、同伴关系与自尊水平的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 F=68.190, P <0.01)。结论初中生的自尊水平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感知到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呈显著相关,且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均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的自尊水平。

[关键词]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尊;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R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2)06-0120-05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  Yingju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perceived by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63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tudied by cluster sampling, and parental cohesion scale,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and self-esteem scale were applied for the survey. 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20.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Results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29.26±4.29) point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other-child affinity, father-child affinity or 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were 0.431, 0.511 and 0.306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The regression models between mother-child affinity, father-child affinity or 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68.190, P <0.01). Conclusion The self-esteem level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generally at a high level. Their 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 self-esteem level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Self-esteem;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初中階段是个体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作为自我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对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2],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一种积极感知[3],自尊往往影响着个体的日常行为表现,因此其常常被称为心理健康的核心[4]。然而自尊并非与生俱来,是随着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不断成长和人际关系的逐渐稳定形成的 [5],其中在家庭和学校所形成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乃是儿童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重要亲密关系之一,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6]。亲子关系作为家庭环境中的关键因素,积极有效的亲子互动会使青少年感受到更高程度地被父母接纳,从而产生更多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7];而亲子冲突则与更低的自尊、更多的消极情绪、注意力障碍和酗酒等行为密切相关[8]。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9]。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与同伴的交流沟通增多,和同学、伙伴的交往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增强同伴间友谊的发展,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导致适应问题的发生[10]。

本研究拟探讨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维护初中生的自尊及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 10—12月在牡丹江市两所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一所重点中学)选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学生的监护人均同意参与本研究;②未明确诊断为精神障碍;③具有独立完成问卷的能力。排除标准:智力障碍者。

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63份,回收46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人口学信息空白、规律作答或漏答)后得到有效问卷435份,问卷有效率为 93.95%。其中,男生226例(51.95%),女生209例(48.05%);初一154例(35.40%),初二148例(34.02%),初三133例(30.57%);平均年龄(13.34±1.06)岁;生源地为城镇269例(61.84%),生源地为农村166例(38.16%);独生子女246例(56.55%),非独生子女189例(43.45%)。

1.2  研究工具

1.2.1  人口学信息采集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信息。

1.2.2  亲子亲合量表(parental  cohesion  scale, PCS)[11]    该问卷由 Olson 等(1979)编制,张文新等人(2006)进行了中文版修订[12]。该问卷包括题目完全相同的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2 个分量表,均由 10个题目组成。采用5 点计分,1分表示“几乎从不”,5分表示“几乎总是”,其中题目3、4、8和 9 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与父母的亲合程度越高,亲子关系越好。在本研究中亲子亲合问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25和 0.780,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1.2.3  同伴关系量表[13]    采用 Marsh 等1984年发表,并经华东师范大学陈国鹏等[14]修订且使用的“自我描述问卷”中的同伴关系分量表。共18道题目,采用1 ~6 分计分。在记分时,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总分表示该学生同伴关系基本状况,总分越高,说明同伴关系越好,反之越不好。本研究中,该问卷的项目 Cronbach’s α系数为0.76。

1.2.4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15]    采用 Rosenberg(1965)编写的自尊量表,调查整体自尊水平,共计10个项目,采用1 ~4 分评分,得分范围 10~ 40分。自尊总分≥27分为高自尊,≤18分为低自尊,总分在19~ 26分者为中间自尊[16]。该问卷的项目内在一致性信度α 系数为0.74。

1.3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调查,由主试者统一讲解问卷指导语。学生当场填写,统一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行χ2检验,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及自尊水平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亲子亲合、同伴关系及自尊三者的关系。以上均采用双侧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所有的变量都采用问卷进行调查,为了防止出现共同方法偏差,除全部采取匿名方式作答以外,在被试者作答的过程中设置歇息的时间,设置不同题目顺序的问卷版。采用 Harman 单因素法进行检验,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共有13个,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率为16.483%,小于临界值40%,提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初中生自尊水平及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初中生自尊水平得分为(29.26±4.29)分,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初中生自尊水平得分在性别、生源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表1 显示,本研究初中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檢验不同年级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初中生自尊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0, P <0.01), LSD 事后检验显示,初一学生的自尊水平[(29.45±4.36)分] 和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得分[(28.98±3.90)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三学生的自尊水平得分[(29.37±4.62)分]  和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28.98±3.90)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2.3  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

2.3.1  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解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尊水平的总分之间关系,对母子亲合、父子亲合、同伴关系及自尊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尊与母子亲合、父子亲合及同伴关系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2.3.2  初中生自尊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将初中生自尊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初中生自尊为因变量,以母子亲合、父子亲合、同伴关系为自变量。选择与自尊水平显著相关的变量,即 X1父子亲合、 X2母子亲合、 X3  同伴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Y),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0.369X1+0.219X2+0.093X3+10.730,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68.190, P <0.01),自变量(父子亲合、母子亲合与同伴关系)能够解释因变量的 31.7%( R2=0.317),提示父子亲合、母子亲合、同伴关系对初中生自尊水平具有预测作用。见表3 ~5。

3 讨论

3.1  初中生自尊水平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自尊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主要表现为自尊水平在初二时达到最低点,形成低谷期,到初三时又开始回升,由此可知初二是自尊发展的转折期。这与文献[17-18]等研究结果一致,而与潘颖秋 [1]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见初中生自尊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本研究初二学生自尊水平下降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强烈的自我中心性,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同步以及学业压力。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身体发育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仪表,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获得家长、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可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面对自己的外在形象以及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时,尚不能正确评判和解决,进而会引发自疑,自卑,否定自己,自我负性认识增加,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而初二阶段又恰逢学习科目最多、考试任务最重的时期,学习压力突增,同学间竞争更加激烈,一时的成绩可能无法满足家长期望时,部分学生就会变得焦虑、迷茫和困惑,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又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进而导致初二学生自我评估降低,自尊水平下降。升入初三后,学生们已经能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心理发育也愈加成熟,在反复进行自我认同后,逐步找到了自己能够胜任的领域(如运动、音乐或学业等),成就感的获得促使初三学生提升了自尊水平。另外,初三学生伴随着高级认知能力日趋成熟,开始逐步认可和接纳真实的自我,对自我的评价朝着积极方向发展,遇到问题时也能积极寻求帮助,合理解决,有助于自尊水平的逐渐回升。由此可见初二是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关键时期。

3.2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这与既往的研究一致[17]。亲子亲合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构成方面,是反映亲子关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高水平的亲子亲合家庭中,当初中生面对挫折与挑战无能为力或者失败时,父母往往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温暖与支持,能够以理解、包容之心教育和引导学生,学生也能够较多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尊重及情感支持,继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态度和评价、提高其自尊水平[20]。而在亲子关系较差的家庭中,学生体验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认可、忽视,感受到的是冷漠和无情,这些都会使学生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进而对其自尊产生消极影响。

相较前期的生命历程,青少年期同伴影响的作用大大增强。在个体成长阶段,不同人际关系的影响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动态变化的,并发现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社交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具体表现为同伴关系交往更加密切[21],尤其女生比男生更依恋同伴,更渴望拥有同伴[22]。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以后,逐渐热衷于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在交往中不仅满足了其受人尊重和友谊的需要,还可以收获安全感和亲密感,释放其在“个体化”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恐惧和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而且,个体感知到的同伴支持和情感关爱越多,人际反馈越积极,青少年越能客观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水平也就越高。而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又能有效缓解由压力情境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促进心理健康。另有學者也发现同伴之间的友爱互助对青少年的自尊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同伴侵害和同伴之间的冲突、自私行为则会阻碍青少年的自尊发展[23]。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初中生的自尊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有一定可塑性,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恰是影响初中生自尊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可以直接预测他们的自尊水平。学校和家庭需重视对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以此来提高初中生的自尊水平。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与自尊有关的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使其建立高自尊[24]。家长也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学习和掌握提升及维护学生自尊水平的方法,比如加强亲子沟通、正确的教养方式等,从而为有效预防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 潘颖秋. 初中青少年自尊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的追踪分析[J].心理学报,2015,47(6):787-796.

[2] 袁博成,金春玉,杨绍清. 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64-1566.

[3] Tian L,Liu L,Shan N.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and Resilienc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J].Front Psychol,2018(9):1030.

[4] 路瑞娟. 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1,(26):11-12.

[5] Trzesniewski KH,Donnellan MB,Robins RW.Stabilityof self-esteem across the life span[J].J Pers Soc Psychol,2003,84(1):205-220.

[6] Hutchinson EA,Rosen D,Allen K,et al.AdolescentGaze-Directed Attention During Parent-Child conflict: The Effect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J].Child Psychiatry Hum Dev,2019,50(3):483-493.

[7] 周宗奎,曹敏,田媛,等.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抑郁:自尊和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6):864-872.

[8] 吴旻,胡思远,周欣然,等. 初中生家庭支持、亲子冲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作用:一项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4):808-813.

[9] 杨晶,余俊宣,寇彧,等. 干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2):239-245.

[10]  马金福.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19-22.

[11]  Fuligni AJ,Zhang W.Attitudes toward familyoblig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contemporary urban and rural China[J].Child Dev,2004,74(1):180-192.

[12]  张文新,王美萍,Andrew Fuligni.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J].心理学报,2006,38(6):868-876.

[13]  田海霞. 初中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19.

[14]  陈国鹏,朱晓岚,叶澜澜,等. 自我描述问卷上海常模的修订报告[J].心理科学,1997(6):499-503.

[1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16]  唐日新,解军,林崇德. 自尊水平划分方法和青少年自尊的现状[J].心理科学,2006,29(3):550-552.

[17]  魏晓娟. 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6(3):16-20.

[18]  張文新. 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6):504-598.

[19]  付彦.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初中生自尊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14-15.

[20]  闫景蕾,张伟霞,崔娟. 母亲教养方式及青少年自尊与羞怯的关系 [J]. 心理卫生评估,2016,30(2):142-147.

[21] 张兴旭,郭海英,林丹华 . 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4):458-466.

[22] 张菁麟,蒲杨,刁华,等 . 重庆市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983-986.

[23] 赖建维,郑钢,刘锋 . 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74-76.

[24] 杨冉,张艳红 . 我国青少年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 Meta 分析 [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6):110-114.

(收稿日期:2021-09-13)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自尊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