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2-04-29王晓红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辨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王晓红

摘  要: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的具体实践,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学目的的要求,立足课文,有针对性地拓展阅读,兼顾高考考察的阅读能力,结合生活注重应用练习,在习作体验中获得感知,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提高思辨阅读能力,使学生具备理性、全面、科学看待分析问题的思想,强化综合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文章就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全面分析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把经典文学素养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工作、学习问题的智慧,传承和发展历代文人先贤创造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判断、归纳的良好习惯。

一、立足课文,确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

1. 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思辨阅读训练。朗读《沁园春·长沙》,读准字音,读出语感,注意抑、扬、顿、挫,把握词语之间的间隔。

2. 参考教材课文下面的介绍、注释,结合课后思考题目,通俗说一说《沁园春·长沙》意思梗概,领略诗词表达情感的艺术魅力。

3. 抓住要点,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主要意思。

4. 结合品味诗词,体验景中寓情、以情言志、情中显志、抒情壮志的表达特点,注重进行思辨分析。

二、结合课后思考及练习题,启发学生思辨阅读。

课后“研讨与练习”栏目,设计了3个问题,一是反复朗读,把握节奏,体验情感;二是通俗的口头分享诗词描写的“湘江情景”,讲讲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自己的思绪和情感,词的下片转至“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结合“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怀?三是作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独特风格和个性鲜明的诗人,鉴赏伟人诗词要具有怎样的思想?

按照教学设计,落实思辨性阅读训练环节。

1. 学生自主选题。

2. 划分阅读探究学习小组。

3.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研讨与练习”探究活动,表情朗读,搜集资料,撰写文稿。每个小组结合选择的题目,从“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进行讨论,准备思辨论据。系统地从本小组形成的看法与辩论对方的可能的质疑,全面、理性地分析整理材料。

4. 每个学习小组推荐1~2名代表参加全班辩论。

5. 精炼总结辩论情况。在总结概括辩论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探究学习的作风,养成善于辨析阅读的习惯,辨析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全方位理解,提高深入学习、专业学习的水平。

三、拓展延伸思辨阅读训练

1. 出示《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伟人的诗词作品。

2. 列出相关的阅读题目: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伟人创作诗词过程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些诗词的主题主旋律,主要围绕“情”字展开,这个“情”并非一般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山水寄托”,而是光芒万丈的“革命豪情”,鉴赏伟人诗词中的“革命豪情”,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广泛地展开想象,充分理解诗词主题孕育的含义,体会伟人创作诗词时的真实情感,通过分析伟人创作诗词过程所处的背景环境、思想状况,既要注意不能用当时的时代背景刻意简单地阐述印证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又不能用特定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与诗词的内容一一对应。分析、品味、鉴赏诗词,需要结合表达形式、表达技巧、诗词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的语言,多方面进行感知,融合时间角度、诗人角度、空间角度、作品角度、年龄角度、读者角度、性别角度以及社会文化角度。要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深刻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说一说情感与意象在诗词中融合运用。

(3)从《沁园春·雪》的“风流人物”与《沁园春·长沙》的“同学少年”,伟人从长沙到陕北,从学生到领袖,从“春天的百舸争流”到“冬天长城内外的原驰蜡象”,这些意象的品味,获得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4)诗与词之间,长沙、陕北、北戴河之间,意象与情感的表达共性是什么?

(5)参考别人的赏析材料,从自我角度进行感知辨析,怎么想?怎么看?

3. 每个学生自愿自由选题,课下合作探究,写好辨析材料,课上交流。

4. 课外阅读《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伟人的诗词作品。

5. 准备期末辨析阅读材料的整理。

四、兼顾高考考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辨析阅读探究

1. 利用翻转课堂或者课件、图片等找到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选考题涉及诗词阅读探究题,选几个与伟人诗词情感表达相近的题目,让学生自我检测阅读思辨能力。

2. 学生读题、答题,在高考习题解答练习中,通过辨析,学生独立思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重点从三个方面把握诗词中含蓄、隐晦的思想情感:一是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二是作者的思想生平;三是惯用的表现手法。如此全面的诗词鉴赏能力,与学生的阅读阅历、生活阅历、思想文化修养水平有直接关系,不具备广泛阅读诗词的基础,便不能有“操千曲而后晓声”的效果,更不会有“观千剑而识器”的收获。诗词赏析理论中,“意象”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所谓的“意”就是诗词鉴赏者的看法、心意、心得、感受、情志;所谓的“象”,就是诗词中假借“事物”“景象”,也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物”和“象”,统一于有形无形中,又归纳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融合。没有体验感觉的朗读只是简单的诗词句子的连接排列,具有思辨性阅读状态的诗词阅读,便构成了物象搭配、情感交流的图腾。“意”和“象”的对应组合,担负着表达诗词创作者情感流露的重任,“携来百侣曾游”中的“百侣”不是简单明确的“100个侣伴”;“恰同学少年”中的“同学少年”也不单单指的是“学生”;“到中流击水”也不是浅显地到“大江”中心,水流湍急的地方游泳。诗言都有相应的寓意,所有的物象不是信手拈来、随便拼凑,而是从诗词的艺术角度,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为表达诗人心中情感服务的“假托”,既在意料之外,又于情理中,意趣盎然,一气呵成。

3. 引导启发学生了解高考考察思辨阅读能力的题目类型,指导相应规范的答题方法,一是答题思路顺序正确;二是掌握关键的陈述格式,有些术语必须掌握;三是严禁语言累赘,拖泥带水。

4. 要求学生找出答题过程出现的各种错误,独立完成纠错。

5. 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训练,以确保学生熟能生巧。

五、阅读教学生活化,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伟人诗词鉴赏需要的思辨能力,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在伟人诗词思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渗透到具体的学习中,感到有趣,又学之有物。诗词、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鉴赏诗词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工作、一种学习,诗词鉴赏与语文学习、文化生活同根同生,既不能把诗词鉴赏与语文学习分割开来,也不能把诗歌鉴赏、语文学习与文化生活互相间隔,要树立大语文观,识文断字、诗词鉴赏、连句成篇等都是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和手段,最终目的是培养高中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独立、理性、自主、思辨的良好习惯,伟人诗词的鉴赏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或许是思辨能力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社会是全体人民的社会,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关心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美好,与大家都有直接的关系,人人有责,尤其是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体人民的广泛关注。当看到一种现象时,想发表看法和意见是一回事,敢发表看法是另一回事,具备发表看法能力,又有号召力,社会责任感又强,更是一回事。培养阅读思辨能力,是生活思辨能力成长的阶梯基础,人人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关心社会建设,就要有敢于说话发表看法的勇气,具备相应的思辨能力,提出的观点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成为有担当、有能力、有作为的青年,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任。

1. 指导学生上网、走访,搜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素材,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看法、建议,强化思辨能力运用的训练。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爱好习惯和相关特点,分别组织不同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组”,近距离接触“涉事”群体或问题的发源地,尽量摸排一手资料,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

2. 组织课上看法交流,对不同的看法整理完善,形成规范的意见或建议材料,送给相关部门。

3. 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社会动态》“抖音”“快手”朋友圈等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客户端,最大限度扩大信息量,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正如伟人诗词中表达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样。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记录,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坚持每天写随笔日记。教师在批注随笔日记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变化,采用现身教学法,定期开展思辨性阅读培养课外探究专题的活动,线上、线下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辨性思维正确发展,不断激发学生思辨的好奇心及对思辨能力提高的渴望。

4. 利用自媒体平台,分享思辨成果。信息技术工具及智能自媒体在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广泛应用,教育教学新业态出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教学活动不再受课堂空间和上课时间的局限,世界各地的学校通过网络连为一体,网络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分享思辨成果,能够改善阅读教学实际存在的资源不足、利用不当、探讨辩论教学环节不够充分及效能较低等问题。不同学校的教师都能够依托网络自媒体社交平台,与参与思辨阅读学习的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因此,构建网络自媒体平台与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的具体教学活动相融的模式,必须结合实际,转变观念,把思辨从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置思辨阅读活动评价指导活动,注重数据更新和平台维护,不能虎头蛇尾,一盘散沙,应借鉴线下课堂教学的集中优势作为发挥的经验,确定网络活动时间,健全活动参与秩序,对一些不规范的不良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防止造成更坏的影响。一是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过程的思辨内容资料整理成正式文稿,及时发布到交流平台。做到平台数据定期及时更新,学生能够回顾、梳理在课上的阅读思辨成果,以利于发现不足,明确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完善相应的具体举措。例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看”字,放在句首,总领“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三句话,远远“望”去,群山重叠,树叶正红;近“观”湘江,清澈碧透;“俯瞰”水中,鱼游草浮,舟船穿梭,竞相行驶;仰“视”高空,雄鹰振翅翱翔。伟人通过“眼观”与橘子洲头所有的“物象”形成了情感的共鸣,烘托了气氛,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难以忘怀”的背景。学生在阅读过程能够有条理地辨析,说明达到了深刻理解的程度,在看待生活中问题时,也能从正面、侧面、前面、后面进行全方位地观察。二是定期开展关心话题分析活动。伟人用诗词托物言志,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大家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里,也要以伟人为榜样,增强社会责任感,多多关注社会。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一些不健康的言论,进行有力抨击或者相应的批判,“树新风,扬正气”,振奋大家的精神,肯定有力的行为,鞭策落后的思想,促使整个社会日日新,时时新。三是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争做贡献。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发展环境的优化、净化,需要每个人的共同支持、参与和管理,需要立足本职岗位发表看法、建议。高中学生是祖国新一代的有生力量,“正如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更应该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思辨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和习惯的形成,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

六、结语

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是新形势下高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成果,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不同学校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探究创新,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其中。

参考文献:

[1]邴树业.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策略探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0):26-28.

[2]杨小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2021(41):10.

[3]程霄玮.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D]. 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思辨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