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教育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课堂
2022-04-29高毅
高毅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生态教育三者密切相关,是中学教育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是建构绿色课堂是最终落脚点。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生态教育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鲜活生命的象征。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可以说,时代赋予了“绿色”更深的内涵,同时代表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民有所呼,党有所应,教育必须有所行。但据笔者观察,当前中学教育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宣传大于实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一是绿色发展教育的顶层规划设计不系统;二是教育管理层和教师绿色教育的理念不强;三是学校绿色发展缺少长远规划,没有科学、可持续的举措;四是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全面、系统,多数停留在一些活动上,接受的面不广,接受的深度不够;五是绿色发展教育没有深入融入到课堂教学,也无规范的文本、教材。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不妨从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生态教育入手,三者密切相关,“三生教育”交相辉映,是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由此最终建构绿色教育课堂,这是中学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落脚点。以下笔者将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对如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做些探讨。
一、中学教育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三大抓手
1.抓手之一:“生命教育”。什么是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把生命教育定义为“在保护自然生命的前提下,有效地促进精神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内涵有三: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学会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立足于人的精神生命,体悟生命意义、活出生命尊严、塑造完美人格;立足人的社会生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造福人类、实现人的价值。从这个定义来看,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教育本身是一种指向生命的活动,是与生命最相关的事业。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的生存与死亡,教会学生去思考“为何而生”“何以为生”,其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生命教育不仅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深刻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生命也许可能会野蛮生长,但绝对不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当前,面对防疫的严峻形势,生命教育越发显得紧迫重要。落实到学校,就是要牢牢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全周期,重视学生健康发展全过程。一是发挥本校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校的作用,依托学校健康医护中心,加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防“艾”专题教育、防新冠疫情专题教育,开办紧急救护夏令营,实施急救技能全员培训。二是发挥本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校的作用,依托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德育心育齐抓共管,开设心理健康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月,疏导心理问题,矫治心理障碍。三是发挥本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的作用,联合社会社区相关部门创建“平安侨中”,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定期举办交通法规、禁烟禁毒、食品卫生、网络安全、模拟法庭、防火防震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提高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2.抓手之二:“生涯教育”。庄子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生命是有限的,而认知的对象是无限的,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边际的认知对象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许从某种程度来看,庄子可以算得上是倡导生涯教育的第一人!20世纪70年代,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美国教育署提出了“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的计划构想,以适应美国社会和实际生活需要。但在中国,真正对生涯教育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莫过于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提出的“三个面向”。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提出抓“生涯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其实都可以在“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当中找到源头活水,制定工作指南,应对“知识爆炸”、减冲“信息膨胀”、迎接“数字教育”,以最好的方式满足学生所需和社会所需。
生涯教育落实到学校,就是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学生成长提供学业指导、生活指导,适应社会,适应未来,不能让学生孤立于校区、局限于书本。具体做法一是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奠定学业基础。比如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做最适合的自己。二是加强劳动教育,建立实践基地,养成劳动习惯。比如举办“职面人生侨通未来”职业模拟招聘会,让“千行百业进课堂”,搭建学业与职业通道,让学生尽早认识职业与成才的相关关系,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做好职业准备。三是加强综合实践,拓展升学途径,提高就业能力。比如,邀请大学在读的师哥师姐回到母校进行“筑梦成侨”宣讲活动、组织在校学生开展“筑梦兴侨”名校游学活动、“筑梦兴侨”民俗采风活动、“造梦者”支教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无缝对接大学、了解大学,接触职场,融入社会,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竞争能力。
3.抓手之三:“生态教育”。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是由最初的“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发展而来的,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正式确定“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简称EE)的名称,建议世界各国积极推进。据学术界研究,环境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为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式教育的“在环境中的教育”;传授有关环境知识技能的“关于环境的教育”;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的涉及价值观与态度培养的“为了环境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但又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要“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议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之后,人们便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看作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看作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生态教育落实到学校,就是要树立绿色教育发展理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倡导教育公平,建设和美校园,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开展主题班会课,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了解“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养成爱护环境、节约粮食、节约能源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态意识。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特色活动项目,创办全市第一家学生“绿益环保公司”,成立全市第一个关注候鸟的“鸰原荒野社团”,开设全市第一门攀树课程,开展环保标志创意设计、旧书旧物回收、“迎世界地球日,做世界侨中人”等环保公益活动,呼唤绿色生态文明,倡导低碳出行,培养学生的慈善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加强建设和谐教育生态环境,养殖澳洲鸸鹋,开辟“状元林”“百草园”,定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军民共建服务,成立家委会,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形成家社共管、家校共育机制,营造严而有爱、宽而有度的学生成长环境,形成良好的社风、家风、校风,“三风”吹拂,润物无声,帮助广大学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学生,早日成为国家栋梁,报效国家,造福人类。
三、中学教育建构绿色课堂的基本纲领
1.前提:绿色课堂环境。有了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生态教育的三个抓手,建构绿色课堂就有了基础。对学校而言,只有以绿色课堂的面貌呈现,绿色发展理念最终才算是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如果我们将学生比作花朵,绿色课堂就是适合花朵盛开和绽放的土壤。绿色课堂环境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学习环境,包括绿色师生关系、绿色教学方式、绿色教室等,这种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保证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学习。
2.保障:绿色课堂管理。绿色管理是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了实现管理的人文化、自主化和个性化采取的管理方法。它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保障,绿色管理理念注重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破除强制性的管理理念;树立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学生管理的自主化;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技能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以此形成课堂突出特色。在绿色课堂中,有效实施绿色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教师人性化管理班级,形成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另一方面人性化管理课堂,形成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
3.关键:绿色师生关系。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角色的经典定义,那么,师生关系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是绿色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体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差异,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职业体现。没有绿色的师生关系,一棵小树苗难以成长为参天大树。
4.核心:绿色课堂教学方式。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学习方法。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是衡量绿色课堂教学方式的一把尺子。由此,我们提倡的绿色课堂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让学生更多的动起来,或讲练结合,或自主探究,或自主合作,学得扎实,学得活泼,学得愉悦,让学生全面的立体的体验学习之美,进而使学生不但理解绿色环境的表层意义,更能深切感受到新课程、新课改课堂教学方式的“绿色”真谛。
5.根本:绿色课堂德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必须是绿色学校、绿色课堂、绿色德育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笔者认为,新时代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对培养人的要求,已不单单停留在“四有”新人的层面上了。今天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家国情怀”,又要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换句话说,首先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同时教育学生关注地球,放眼世界,培养具备世界胸怀、国际视野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郭云海,李晓宇,何江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2(01).
[2]卢靓.“双减”背景下音乐鉴赏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1(36).
[3]计琳.十年,“绿色指标”引动“绿色教育”[J].上海教育,2021(31).
[4]邹静春.40年:从“绿色教育”到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J].辽宁教育,2021(16).
[5]郭立珍,程启星.新时代绿色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进展、困境与路向[J].中国成人教育,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