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2016-12-20朱文霜
【摘 要】基于当下家具企业产品开发“设计优先”的背景下,家具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故,提出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将生态教育理念作为家具设计的核心,以多样化教学模式诠释生态教学方法,以生态化设计充实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教育;家具设计;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08-01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而列入国策,家具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正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家具设计教育也就随之受到更多的重视,许多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基础设计平台课程、专业设计主干课程、毕业设计系统课程的三大模块家具课程体系。我校也进行着有关家具设计课程研究和改革。
一、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一)融入生态教育理念。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将生态教育作为家具设计的核心,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设计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文明观,使家具设计不再只是为人类自身服务,更是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服务,从而保证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教学方法生态化,教师从教的高位下降,学生从受的低位上升,二者形成一种相互激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在上课过程中不再单纯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注重学生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中提供多种针对性课题以适应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选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诱发学生的设计创意激情。其次是教学内容生态化,在家具设计课程中大力倡导研究和使用各种环保无污染的材料,在设计上保证家具的可循环利用等。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推行网络式教学、工作室制教学、真题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将设计、模型、实物三者合一,加强了实践的可操作性。
首先,网络式教学既方便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也可让学生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设计动态,同时亦使教学指导和交流更为互动便捷;其次,工作室制教学并不单指老师成立工作室,学生也可据自己的兴趣与同学合作建立相应的工作室,主动承接社会企业设计项目,使设计能力实质化。亦可将之提升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谓一举两得;最后,真题案例式教学是老师以各种社会公司相应的设计项目案例,让学生进行设计,由公司进行测评该设计的可行性。也可以用历届各种家具设计大赛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三)教学成果价值化。首先建立教师团队,结合广西地方特色,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成果整理完善,出版专著、教材、论文和作品等,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其次组建学生团队参与各种家具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课程教学中的突出成果能得到社会各界对其价值的肯定。
(四)教学评估质量化。完善了艺术学院在工科背景下教学评估的单一手段,以课程作业展览、课程师生交流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价值评估,体现艺术教学独特的教学成果形式。并组建团队前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家具设计专业的考察实习和学习交流,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和评估模式。
二、家具设计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开启网络教学模式,贯穿生态教育理念。突破传统单项授受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课程、远程教学、对话式教学,培养学生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以“生态教育理念”来编制一种可以由学生解释、发展和发挥的教材文本,从而使学生不断得到升华和自我超越。
(二)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突出实践型、案例型、应用型的家具设计课程特色,使理论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真正体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式上充分结合工作室制,教学课题上充分参考企业项目,进行“创造性体验”设计,充分打破规范性学习模式,启发学生智慧进行自我创新。
(三)“以展代考,以赛促学”,构建课程教学评估新体系。课程作业以展出交流的形式推行,不仅激发学生对课题设计的重视,同时也将设计作品推向社会,吸引更多的外校及公司企业前来参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影响力,并形成对课程教学评估新的模式,即师生评价+社会评价=课程成绩。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将课程作业展、毕业设计展、企业人才招聘会三者合一,特别是将毕业设计的答辩、展出和招聘结合在一起,更能得到企业的肯定,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文超.我国本科家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2]彭亮.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6):85-87.
[3]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朱文霜(1976-),女,汉,湖北钟祥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GA150)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