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育心?培育新人
2022-04-29陆炳荣
陆炳荣
【摘要】心理健康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地提出各种应对措施,防微杜渐,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问题;对策
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身心健康的学生是教育的明确目标,而培养具有海南特色印记的“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的学生,是沈晓明书记初到海南履职时对教育系统提出的要求,其中把“健康阳光”放在了第一位。“阳光”指学生外在的开朗活泼,而“健康”既指健全的体魄,也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内在方面。“阳光”和“健康”,意味着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双向结合,才是新时代合格人才的标准。
但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披露,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据调查,中国有1.9亿人一生中需要介入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治疗,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达3000万。由于学业压力、家庭因素等导致的学生厌学、性格孤僻、缺少自信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比例逐年上升,甚至演化成悲剧。海口市2021年心理测查情况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后台显示一共有55931人参加,总评一级预警人数有3558人,占比6.36%;二级预警总共有4660人,占比8.33%。这两项占比足以让人触目惊心。这两年,海口市乃至海南全省中小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选择放弃生命的案例时有发生,呈多发态势,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真正提上议程,亟待解决。
一、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高发、频发,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多重原因:
1.涉及部门多,缺乏统一的专业机构的指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协同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而非仅教育系统一个部门之事。缺少了其他部门的协调帮助,教育系统单兵作战总会显得捉襟见肘且力不从心;同理,撇开教育系统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强行疏导,就会出现冷冰冰的教育失温。教育系统和其他部门要通力合作,才能应对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比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妇联、街道社区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将其仅仅局限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显然顾此失彼;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设施设备需要财政部门提供经费保障,单靠学校无法支撑运行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需要行政部门各个层面统筹规划、精准运行的一项工作,而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机构。即便有的地方建立起了专门机构,也会因为缺少其他部门的规划协作而显得力量单薄,应付不了层出不穷的心理健康问题。
2.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按照教育部要求,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实际上这一要求就目前来看远未达到。以师资条件相对较好的海口市为例,目前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且呈现种种不专业的情况:有的学校虽有心理教师岗位,但大都是兼职,其专业性不强。部分兼职的心理教师又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并且这些工作往往占主导,喧宾夺主,心理健康的推进工作呈现出难以为继的困境。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排查与疏导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绝非敷衍了事所能解决。所以,学校迫切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教师并加强心理教师的队伍建设。
3.家长不重视,心理教育链不完整。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偏差的孩子,往往与家庭环境、家长的育人理念、家长的行为方式等直接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唯有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才能给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家长只注重物质供给和孩子智力发展。这种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给孩子增加了无形的学习压力,更容易滋生出心理问题。家长大都没有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甚至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根本不具备相关能力与基本素养,对涉及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茫然处之,教育效果差,甚至于产生负面效果。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往往认为是学校的不当措施所致,根本不会想到与家庭的漠视与疏忽有关系。唯有家校合作,才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预防和干预。
4.预警机制不健全,危机干预乏力。长期以来,在各学段的衔接教育上,学校往往只注重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衔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体的有效对接与沟通没有形成机制;而心理问题的形成,恰恰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如果在升入高一学段时,能将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表现及特点一并告知相应学校,就会大大增强学校对该生干预的有效性。鉴于学校与专业医院往往没有形成对接通道的情况,学校最好与医院的精神科、心理科建立联系,建立起专业医院的介入与转介机制。一旦出现由一般心理问题转变为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学生个体,及时由专业医院进行介入。如此,在学生心理问题趋向严重的初期阶段,及时阻止问题,经过诊治使学生趋向心理健康。
5.德育心育两张皮,合力效应未显现。就德育与心育而言,一方面,因工作原则与工作方法均不同,二者无法替代,缺一不可;同时,二者又相辅相成,必须统筹推进。由于受实用功利目标的影响以及专业素养不足的局限,学校的德育与心育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就使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出现了此顾彼失的跛脚现象。同时,诸多学校存在着重德育、轻心育的现象,不能做到两者齐头并进,阻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正常解决。所以,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上,学校设立正确的部门统辖与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策与措施,办法与建议
分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以下相关具体措施预防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1.重视顶层设计,建立专业指导机构。顶层设计是从高瞻远瞩的视角对具体问题作出总体预设与规划。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各部门的充分合作与联动。这就在宏观方向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到全社会尤其教育系统重视的层面。据此,建议设立由教育、关工委、妇联、卫健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专业机构并由心理专业人士组建市级层面的心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关工委、妇联侧重在面上普及心理知识,卫健部门侧重在点上对心理疾病者的跟进。心理专业人士通过心理热线、现场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形式提供心理关怀与帮扶渠道。多部门统筹规划,各司其职,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重要的预防机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建立专业指导机构,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政策性层面的有效保障。
2.保障人员经费,加大心理教育软硬件投入。学校要确保各中小学校有一名及以上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任课教师,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当前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缺失或由学科指导教师兼任的现象,编办要在人员编制上开口子,使合格的心理学教师得到身份认同与待遇保障,从而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工作态度与方式介入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对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也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具备真正过硬的专业素养,能真正服务于中小学的心理健康保障工作。当前,如果汇总各学校对心理学教师的需求量,数字可谓相当庞大,这体现出心理学教师的人员紧缺与在各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心理学教师的到岗到位,对日渐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可起到缓解作用,进而对学生抑郁程度的加剧起到防患于未然或杜绝的作用。同时,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要单列专用经费,分批为尚未配置团辅、个辅、心理发泄室等心理专用功能室的学校配备专用功能室。心理学教师和硬件设施都能到位且真正能够投入使用而不是作为摆设应付上级检查,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顺利展开。
3.学校社区联动,家庭全力配合。家庭要筑牢防范孩子心理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家长更要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初期阶段发现端倪,进而防微杜渐。对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使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苗头与表现。大多家长认为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是羞于启齿的事,所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了讳疾忌医的态度,不承认甚至断然否定。学校要让家长认识到这种思想的错误性。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各街道社区建立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或部门,以亲子沙龙、心理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开展面向家长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培训与交流,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水平,加强亲子互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4.医教双管齐下,完善干预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各校有专职心理教师,打破学段之间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的对接壁垒,建立学生个体档案,一学段毕业后移交下一学段,以增加个体心理关怀的针对性。当前,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对接阶段,很多低阶学段学校往往认为学生已经升入了更高学段,自己可以抽身而退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知道学生有心理问题,也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了。所以,为保护学生的“隐私”,低阶学段学校往往向高阶段学校隐匿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迫于学习压力导致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的现象。因此,在学生升学过程中,低阶段学校和高阶段学校一定要做好交接工作,高阶段学校要依据低阶段学校提供的信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全面摸底,继续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工作。同时,要加强医教结合,可采纳联系片警的形式,卫健部门为每个学校建立联系心理咨询工作的专家或医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个体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专业指导,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及时建立学校到医院的转介机制,为学校心理教师提供专业督导,提升心理教师专业辅导能力。
5.育德育心相结合,健全心理教育形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需要加强品格教育,树人需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海南教育而言,我们要培养具有“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海南特色印记的适合自贸港建设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爱心工程和塑造工程,唯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知道他们精神世界的丰盈与美好。了解不同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去化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健康阳光、积极进取的有用之才,是我们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