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游式教研:书院文化与儿童精神成长的双向建构

2022-04-29马伟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减

马伟

【摘 要】“从游式教研”以书院文化与儿童精神成长的双向建构,升级学校治理体系,精进教学管理能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凝聚“双减”育人合力。“从游式教研”以精准、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结构性、整合性、协同性的作业与评价为切入点,以丰富、多元、适切的课后服务为突破点,实现师生认知升级、思维进阶、素养涵育、审美陶冶、品格提升、生命增值。

【关键词】从游式教研 “双减” 书院文化 儿童精神成长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从游式教研

这是指在“立德树人”观照下,以古典从游学说为基础,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宗旨,根据“双减”背景下学校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重构教研体系、活化教研机制、制订教师发展计划、实施教师成长课程,支持教师以“价值与信仰的引领者,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学习与修身的示范者,爱心与责任的践行者”的姿态,利用时间、空间、组织,聚焦课程、教学、作业、评价等关键环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二)书院文化

这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以“明道书院”优秀办学思想为根基,以“明道”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师生共同经历和彼此滋养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

(三)儿童精神成长

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以明道书院文化为土壤,支持儿童能够理解思辨学习的价值、明确主动生长的方向、通晓人类德行的理蕴、洞悉万物运动的通则、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以致用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四)从游式教研:书院文化与儿童精神成长的双向建构

这是指在“双减”背景下,以“从游式教研”为理论逻辑,以书院文化为历史逻辑,以儿童精神成长为实践逻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重构教育教学研究的新型体系,重构教师与儿童的新型关系,让儿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从游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明亮的学习场域、完整的课程设置、激趣的学习活动,实现认知升级、思维进阶、素养涵育、审美陶冶、品格提升、生命增值。(其模型如图1)

二、“从游式”教研的建构目标

教研是一个复杂的多任务系统,必须从整体出发,关联各个研训要素,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1)以“书院文化”涵育教师专业发展,营建结构性、整合性、协同性的从游教研体系。以“从游式教研”的体系创新为驱动,围绕“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砥砺师德建设,潜心教书树人,点亮儿童生命灯火。

(2)以“书院文化”成全儿童精神成长,构建挑战性、互动性、对话性的师生从游课程。通过建构师生从游课程体系,以教师课程引领学生课程从游进阶,让“双减”政策更好地推动儿童整体、多元、个性发展。

(3)以“儿童精神成长”滋养“书院文化”,探索体验性、共生性、建构性的从游教学形态。给予儿童更加宏阔的、自由的视域,激发儿童的优势潜能,帮助儿童转识成智,以“增”促“减”,召唤儿童成长内生力。

(4)以“儿童精神成长”重构“书院文化”,开发即时性、增值性、表现性的从游学习评价。以“精简作业设计”撬动“精准学习目标”,尊重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表现的日常性、成长的动态性、发展的差异性,研究“教”与“学”的全过程, 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全要素整合起来。

三、“从游式”教研的建设内容

(一)擘画“从游式教研”蓝图

1.确立“一条原则”

“德才兼备”这一择师原则,厚植于“书院文化”,要求从游行动中的“大鱼”,即教师首先应该是价值与信仰的引领者,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学习与修身的示范者,爱心与责任的践行者。

2.践行“四项主张”

学校针对“双减”背景下教师工作的实际样态,為实现学科内与跨学科的关联、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时空的连接、正式与非正式活动的衔接,提出四项主张。一是嵌入工作。将教研资源嵌入教师工作场景和网络空间中,帮助教师实现 “在工作中学习”与“在学习中工作”的双向建构,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教师团队。二是嵌入组织。专业引领嵌入各级学习组织,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内、跨学科进行自由组合,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力。科学设计学习组织的绩效评价,盘活教师内部研训资源。三是嵌入问题。以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驱动,尊重教师学习的自我导向、问题导向、任务导向,将碎片化的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进行有机建构。四是嵌入评价。转变教师的评价策略,更加关注“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有机结合,支持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新型团队,即“从游式教研”关系,推动关系的升腾与意义的增值。

3.构建“一个体系”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学校根据面临的实际问题,构建学校教育集团范围内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教研与科研的系统。

主要有:成立“儿童成长中心”,着力解决学生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的问题;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着力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与育人方式变革的问题;成立“课程研发中心”,着力解决支持“减负增效”与“课后服务”的问题;成立“综合实践中心”,着力解决“转知成智”与“灵活运用”的问题;成立“信息服务中心”,着力解决场景革命与认知升级的问题;成立“家校心理中心”,着力解决家校共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4.运行“五个机制”

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需求,创建学术化、生活化、学科内融合、跨学科整合、导师引领、团队自治的教研机制。

(1)明远讲坛(常态论坛)。这是全体教师参与的讲坛,把话语权交给一线教师,让大家畅谈职业理想,发现身边典型,述说教育故事。围绕“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砥砺师德建设,潜心教书树人,强化“四史”学习教育,深化“四有”好教师培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筑好儿童的中国梦,点亮儿童生命灯火。

(2)读书分享会(非正式论坛)。坚持每学期举办全校教师读书分享会,以“悦读、会意、传情、滋长”为宗旨,每一期的读书会走不同的风格,品一口茶,静心分享一份读书心情;或开辟“武侠风”,教师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为“从容派”与“滋味派”,在“比武大会” 过招,进行思想交锋。

(3)教育论坛(正式论坛)。依托全国美好教育校长峰会、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江苏省新儿童教育论坛、苏派教育共同体、南京市学科教学研训、宁台行知论坛、优秀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项目系列研训等,加强理论学习,开阔教师视野,提升其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4)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坊)。特级教师、市级带头人牵头成立“名师工作室”;市级优秀青年教师牵头成立“学科工作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冯娅牵头成立“英语学科工作坊”;市区级德育工作带头人牵头成立“劳动教育工作站”“班主任工作站”等。

(5)青年教师训练营(跨学科工作坊)。这是青年教师的俱乐部,通过“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业务能力精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二)启动教师“333从游计划”

在“双减”背景下,启动教师“333从游计划”,为担当“大鱼”责任的教师赋能,激励教师在“启航座谈”到“进阶研训”再到“修远实践”的历程中力争上游,重构“大鱼先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景观。

1.“三段式”启航座谈

针对新入职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双减”趋势,为支持他们能够更好地行稳致远,把握教师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帮助新教师“扎住根、理头绪、稳情绪、定方向”,组织“三段式”座谈。一是入职报到座谈。主要介绍学校基本情况、明确工作基本要求、了解教師任职基础等。二是入职初期座谈。让新教师及时反馈自己的工作进展,诊断在教学、班级管理、同事沟通、家校联系中的问题,给予及时鼓励与指导。三是一年考核座谈。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邀请新教师的指导团队一起综合评价,明晰教师下一阶段发展的具体策略与路径。

2.“三类课”进阶研训

为引领教师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践“双减”政策,设计“三类课”进阶研训。一是师德修养课。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师德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如何践行“做智慧的点灯人”?必须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员教师为示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签订“师德公约”。二是业务指导课。始于初心、成于创新、臻于匠心。学校教研室各职能中心紧紧围绕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教育前沿、社会热点等进行培训,护航教师匠心育人之路。三是精神成长课。以“青蓝工程”为抓手,重构组织内“大鱼”“小鱼”“中鱼”的关系,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美好教育,成就美好教师”为主题,帮助教师抛弃焦虑、走上美好从教路。

3.“三层级”修远实践

将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转化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的动力源泉,设计“三层级”修远实践。一是伙伴同行。鼓励年级组、学科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分享、共同进步,以开放、柔软的姿态,吸纳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带着学习任务去工作。二是骨干帮扶。学校在教研组中甄选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中鱼”角色,发挥传导与指引的作用,加速教师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名师指导。聘请省市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签订“教师发展规划书”,启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精准诊断教师发展问题,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从游式教研通过整体规划与建构,把重构自身专业生活的自主权还给教师,让其在充满意义的时空中,探索自我发展的边界,遇见未知的自己。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