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源性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2-04-23姜有军
姜有军
摘 要: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应避免“过度形式化”“过度情境化”的现状,回归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促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数学知识,精心设计出具有本源性的数学问题,并围绕数学问题进行变式,最终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究,并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本源性;问题驱动;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4-004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14
“问题”是促使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探究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学生深层次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本源性数学问题。学生在本源性数学问题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问题进行转化,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变式中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实现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习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自身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习惯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依然以做题目、刷题训练为主要特点,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产生了明显的依赖性,丝毫没有兴趣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中,也难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学习方法与数学学习
从学科特点来说,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最终完成数学知识的高效学习。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教学中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数学基础知识、解题技能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难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
(三)学情诊断与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确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开展。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研究学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进行定位,最终实现精准、灵活教学。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由于对学生的学情研究不够全面、深刻,并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和总结,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相符,难以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1]。
(四)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选择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是否科学、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选择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偏差。部分教师并未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致使选择的教学方式与其不相符,常常因为设计的教学问题难度大,学生难以参与其中。
(五)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果进行衡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当前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束缚在“唯分数”的评价模式下,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2]。
二、基于本源性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模式分析
(一)精心设计本源性数学问题
基于本源性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精心设计本源性数学问题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具体来说,教师在设计本源性数学问题时,应对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教师应对新课程理念、数学核心素养、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要紧紧围绕“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精心设计出本源性的数学问题;其次,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学习水平、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特点等,确保设计的数学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区”相契合;最后,教师在设计本源性数学问题的时候,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别从数学定义、数学命题、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等方面,从中寻找本源性问题切入点,借助“为什么”一词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同时还应结合其内容,给学生设定假如情况,引导学生结合定义、定理和已有方法展开思考。
(二)在课堂中驾驭本源性数学问题
在数学本源性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设计完本源性数学问题之后,还应围绕设定的数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价值,引领学生展开思考,最终完成本源性数学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开放性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展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完成本源性数学问题的探究。一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比较式问题交流。通常情况下,适合这种交流和探究模式的数学问题常常没有标准的答案,学生在对其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思维能力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交流,最终在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的本质特征总结出来,并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多向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围绕设置的本源性数学问题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等。在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共同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借助本源性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关注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本源性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抛出本源性数学问题之后,还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探究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并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本源性问题的难度,科学、合理地控制思考时间,否则学生的思考就会受到限制,不仅难以获得全面的答案,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背道而驰。同时,教师的启发还应与学生的思维保持同步。在具体的高中数学本源性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由于思维能力、已有数学知识水平比较低,在问题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进行适当的指导。切忌在这一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免遏制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四)基于本源性数学问题,开展变式教学
在本源性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本源性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之后,待到学生形成一定的观点和见解之后,还应围绕数学本源性问题,依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开展变式教学。首先,在针对数学定义的本源性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可结合具体的数学定义,设置与其相关的情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理解。基于此,教师必须对数学定义的内涵进行变式,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次,命题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含有大量的数学思维,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变式教学时,还应结合数学命题的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变式,促使学生在数学命题的变式中完成本源性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最后,问题变式。在本源性数学问题教学模式下,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师还可对数学问题进行变式,指导学生在一題多解、一题多变的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究和思考。
(五)基于本源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人堂”的局面,以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核心、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是在被动的角色中接受数学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面对这一现状,在开展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强化学生思维能力时,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灵活借助本源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应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设计出与其“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本源性问题,明确本课题探究学习的方向。接着,紧紧围绕这些本源性问题,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活动任务等,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探究活动的任务,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和探究等,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本源性问题,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引导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均可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六)回顾本源性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本源性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在经历思考、探究和变式之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回归到本源性数学问题上,对数学问题的分析、思考思路进行梳理,最终完成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视问题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将课堂教学的精力和主要时间都集中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指导学生将问题分析和思考的思路串联起来,最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成数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在“x2-x+1=0”的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该方程无解,但是有的学生则在学习中提出疑问“为什么根号中的负数没有意义?这是否属于人为的强行规定?”基于此,为了强化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开展变式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设计出本源性问题,并借助问题的概念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回复、复习,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究,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七)发挥本源性问题,塑造教学环境
面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时,还应充分发挥本源性问题的教学价值,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便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散思维,实现“变式”学习。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共生、彼此平等的课堂环境,最终发挥本源性问题的价值。例如,在“椭圆概念”这一部分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椭圆概念进行分析,接着过渡到第二个教学任务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提出问题“两个拓展定义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基于此,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在本源性问题的引导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八)优化和改进教学评价
在本源性问题驱动的变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还应立足于教学评价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具体来说,教师应紧紧围绕数学教学目标,对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将其作为制订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一方面,从教学评价的标准上来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思维发展、综合能力的发展等,确保教学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客观性;另一方面,在优化教学评价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将学生纳入教学评价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牢笼,精心设计高中数学本源性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围绕本源性数学问题以及问题的变式展开思考和探究,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茂军.注重变式探究,创设高效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21(12):20.
[2] 赵秀军.高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