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研究
2022-04-23赵海
赵海
摘 要:初中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重道远,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论文就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随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4-005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17
升入初中以后,思想品德成为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达成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的重任,有助于促进初中阶段学生健全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然而,就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而言,由于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愈发凸显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制约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直秉承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忽视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内容补充和完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习惯于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求不相符;在具体教学中,依然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传授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学科本质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内在求知欲望,是促进学习效果提升的最高效的路径。尤其是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来说,其具有极强理论性,教材上的知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授课时忽视课堂氛围的调节、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调整,致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死板、沉闷,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刻,教学目标不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将教学任务和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教学上,忽视了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对其把握不够全面、深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极强的片面性,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层面,忽视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第四,教学内容滞后。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实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灌输,致使教学内容出现了一定的死板性、枯燥性,甚至偏向理论性,不仅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吸引力,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基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关注知识与实際生活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内容,人为地割裂了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的联系,致使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第五,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围绕既定的评价目标,结合既定的评价标准,科学选择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学结果、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衡量。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束缚在“唯分数论”的理念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模式,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活化教学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向会随之出现相应的转变。换言之,教师自身有着怎样的教学观念,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新课程背景下,要想真正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必须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应遵循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价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刻牢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者、引导者身份,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最终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品德课程全新的育人要求。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方面,同样随之出现诸多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若想持续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就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同时,还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内容是什么、难点内容是什么。以现行的教材为例,不同年级的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七年级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则侧重于法律法规教育,九年级则侧重于爱国教育和教育政策等。教师唯有对其内涵、精髓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新的课堂教学目标,端正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全面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发展和提升。另外,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诉求等,精心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眼下“认知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否则,一旦忽视了学情分析,就会导致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难度过大或者难度过小,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整合并拓展教学内容
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现状,为了真正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和优化:第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针对教材中各个栏目、标题、文字、图像等内容进行整合,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第二,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还要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研究,针对其中滞后的、局限性的内容,在尊重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和改进;也可以结合教学的目标,补充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第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还应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将其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最佳的教学内容。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适度改进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激活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点燃求知欲望,从而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中。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借助故事、表演、游戏、辩论等方式给学生创设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第二,融入生活因子。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上来说,以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和学习内容中深刻理解和体悟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明确集体、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时,还应遵循“生活即教育”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契合的教学内容,将其逐步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上,以此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感悟,达成提升认知的目标,切实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三,现代化技术辅助。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优化这一方面,还需要教师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这一工具,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学习效果;还可灵活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视频引导下展开更具深度的学习。
第四,引入合作探究案例。依照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其相关的教学案例,指引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围绕教学案例展开分析、探究,最终在交流和探究中完成案例深刻解读,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分组。严格按照小组合作学习原则,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探究案例和任务的时候,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保障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第五,打造开放性课堂。为了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不能拘泥于课堂中,还应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开阔自身的视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某一部分内容教学之后,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设计出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并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查阅相关的资料,最终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还可结合实践调查的内容,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逐渐打破思维定式,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科学设计课后作业,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在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课后作业的布置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模块,也将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后作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面对《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具体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完成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就应立足于与其相契合的生活元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从而设计更具实践性、生活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作业形式更加新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优化和健全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使其更加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在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中明确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随即予以针对性调整、改进,以此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思想品德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其次,对于教学评价的改进,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展开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成效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便于在日后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最后,完善教学评价。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进行的,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在完善教学评价时要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应当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真正使这门课程成为促进新时代中学生全面化、持续化发展的最优路径。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还需深入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现状,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作业设计,完善教学评价,真正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实现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立德.塑造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策略初探[J].学周刊,2021(21).
[2] 兴百磊.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若干策略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7(12).
[3] 王金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与对策[J].天津教育,2021(8).
[4] 魏梦琪.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