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取之不竭的试题宝库

2022-04-20黄锋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

[摘  要] 教材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同时也是命题工作的资源宝库.教师命题时要重视教材资源的再开发,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基于教材,直接出新;情境改编,推陈出新;关注模型,迁移出新;抓住本质,归真出新.

[关键词] 高考命题;教材资源;经典赏析;命题实践

高考命题秉承“原创为主,改编为辅”的格调,改编题目注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教材中,知识建构过程中依托的情境与载体、蕴含的思想与方法,以及训练巩固过程中的练习试题、阅读材料、知识链接等素材,均可成为新试题产生的有效资源. 可以说,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试题宝库. 文章以人教A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对高考试题的理解及笔者的命题实践,谈谈教材资源的再开发与应用.

[⇩] 基于教材,直接出新

高考试题,基本上可以在教材中找到题源,当然有的可能经过了很多层次的综合和深化,而有的可能就是直接基于教材习题进行考查. 这需要教师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巧妙的整合,从而形成耳目一新的试题.

1. 经典赏析

【高考真题】

题1:(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已知O为坐标原点,点P(cosα,sinα),P(cosβ,-sinβ),P(cos(α+β),sin(α+β)),A(1,0),则(  )

A.

=

B.

=

C. ·=·

D. ·=·

【教材链接】

题2:(人教A版必修2第35页例12)用向量方法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高考真题】

题3:(2021年八省联考第13题)圆台上、下底面的圆周都在一个直径为10的球面上,其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4和5,则该圆台的体积为________.

【教材链接】

题4:(人教A版必修2第154页例6)推导棱台的体积公式V=h(S′++S),其中S′,S分别是棱台的上、下底面面积,h是高.

命题方法分析:从两道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来看,两道题都是基于教材例题开发的. 教材的两道原型题都是例题,都是对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灵活应用. 试题的呈现形式、命题方式具有连续性,让学生学有方向,让教师研有方法. 命题方式看似简单,但彰显的是一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数学眼光.

2. 命题实践

题5:(2021年南通市市直高三期中调研第8题)由倍角公式cos2x=2cos2x-1,可知cos2x可以表示为cosx的二次多项式. 一般地,存在一个n次多项式P(t),使得cosnx=P(cosx),这些多项式P(t)称为切比雪夫(P.L.Tschebyscheff)多项式.

例如:cos2x=P(cosx)=2cos2x-1,记作P(t)=2t2-1. 利用P(t)求得sin18°=(  )

A. B.

C. D.

题6:(2021年南通市市直高三期中调研第16题)如图1,将矩形纸片ABCD的右下角折起,使得点B落在CD边上点B处,得到折痕MN.已知AB=5 cm,BC=4 cm,则当tan∠BMN=______时,折痕MN最短,其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cm.

命题方法说明:以上两道题的原型题均出自苏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材. 题5的原型题是教材第79頁的第19题,是一道阅读题. 笔者只是对给出的条件做了一个更明确的说明,题5的设问方式和所求结论与教材的第19题完全一致. 题6的原型题是教材第67页的第10题,笔者只是将图形以学生更易理解的方式给出的,简单调整了原型题的数据,并以一题双空的形式呈现了试题,题6考查的本质与教材的第10题却是一致的. 基于教材,直接将教材中的题目稍微包装后进行考查,试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产生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 情境改编,推陈出新

命题时,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是考查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情境包括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每种情境可以分为熟悉的、关联的、综合的[1]. 教材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境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典型性、可延伸性,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通过这些情境的再开发,设定特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示数学理解力,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1. 经典赏析

【高考真题】

题7:(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日晷是中国古代用来测定时间的仪器,利用与晷面垂直的晷针投射到晷面的影子来测定时间. 把地球看成一个球(球心记为O),地球上一点A的纬度是指OA与地球赤道所在平面所成角,点A处的水平面是指过点A且与OA垂直的平面. 在点A处放置一个日晷,若晷面与赤道所在平面平行,点A处的纬度为北纬40°,则晷针与点A处的水平面所成角为(  )

A. 20° B. 40°

C. 50° D. 90°

【教材链接】

题8:(人教A版必修1第256页第27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随时间周而复始不断变化.

如图3,设地球表面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θ,δ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当地的纬度值,那么这三个量满足θ=90°-φ-δ. 某科技小组以某年春分(太阳直射赤道且随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的时间)为初始时间,统计了连续400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平均值(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取正值,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取负值). 下面是该科技小组的三处观测站成员在春分后第45天测得的当地太阳高度角数据:

请根据数据完成上面的表格(计算结果精确到0.0001).

命题方法分析:比较高考试题和教材习题可以发现,高考试题的情境与教材习题的情境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教材中给出的是平面图,而高考中给出的是立体图,需要学生先将三维空间平面化.平面化后,只要将太阳光的直射方向调整为和赤道平面平行,此时的太阳光线所在的平面即为高考试题中的晷面所在的平面,两题的本质就完全一致了. 教材中,这道题是一道探究题,探究题往往就是一个引子,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浅尝辄止,而是进一步挖掘、开发这类探究题的教育价值,那么这样的高考试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2. 命题实践

题9:(2021年南通市市直高三期中调研第12题)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中,点M在线段AD上,点N在线段BD上,则(  )

A. 当M为AD的中点时,AC⊥MN

B. 当MN∥平面CCDD时,AM=BN

C. 当N为BD的中点时,三棱锥C-BMN的体积为

D. 当M为AD的中点时,以M为球心,MN为半径的球被平面BBDD截得圆的面积的最小值为

【教材链接】

题10:(苏教版必修2第174页第6题)将一本书打开后竖立在桌面α上(如图4),P,Q分别为AC,BE上的点,且AP=BQ,求证:PQ∥平面α.

命题方法说明:该考题的命制,实质上就是借助于教材习题的情境,将原情境中的两个半平面变成了特殊的垂直关系,然后再特殊化,将它补成了正方体. 两个动点在对角线上运动是该题的灵魂,笔者将它迁移,再适当增设条件形成了考题,利用好教材中数学情境的亮点是解题关键.

[⇩] 关注模型,迁移出新

在数学学习中,深刻理解一些特定的数学模型,掌握这些模型的结构、特征、功能、变式,有助于学生学会迁移,举一反三[2]. 对于教师来说,依托典型的数学模型,适当改变模型的呈现方式,可以开发出新的问题.

1. 经典赏析

【高考真题】

题11:(2019年江苏高考第17题)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C:+=1(a>b>0)的焦点为F(-1,0),F(1,0). 过F作x轴的垂线l,在x轴上方,l与圆F:(x-1)2+y2=4a2交于点A,与椭圆C交于点D. 连接AF并延长交圆F于点B,连接BF交椭圆C于点E,连接DF.已知DF=.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求点E的坐标.

【链接教材】

题12:(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习题)已知点N(2,0),圆M:(x+2)2+y2=36,点A是圆M上一个动点,线段AN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AM于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命题方法分析:比较高考试题和教材习题可以发现,两道题都结合了图形的几何特征,很好地将圆的定义和椭圆的定义融为一体. 这里的定义即一种模型. 在教材习题中,可通过平面几何特征发现内在的数量关系,再结合定义发现隐形的轨迹——椭圆;而高考试题则反其道而行之,将椭圆显性化,利用圆和椭圆的定义,结合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现内隐的几何特征.

2. 命题实践

题13:(2020年南通市高三一模考试第17题)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E:+=1(a>b>0)的焦距为4,两条准线间的距离为8,A,B分别为椭圆E的左、右顶点.

(1)求椭圆E的标准方程;

(2)已知图中四边形ABCD是矩形,且BC=4,点M,N分别在边BC,CD上,AM与BN相交于第一象限内的点P.

①若M,N分别是BC,CD的中点,证明:点P在椭圆E上;

②若点P在椭圆E上,证明:为定值,并求出该定值.

【链接教材】

题14:(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87页第17题)把矩形的各边n等分,如图8,连接直线,判断对应直线的交点是否在一个椭圆上.

命题方法说明:题14以矩形为载体,通过矩形各边等分的手段产生系列点,如果将等分进行拓展,实际就是“成比例”的问题,而“成比例”的方式,又能够将系列点从“有限”拓展为“无限”,而研究这些点的特征,实质上就是研究这些动点的轨迹. 笔者借助于教材的这个模型,通过“逆向思维”以及“特殊化”的手段进行改编形成了考题.

具体来讲,题13的第①问,就是将等分点特殊化,然后结合具体的数据,给出具体的椭圆,将原来的动态问题变为了静态问题,降低了思维难度,转化为了适合学生的考题;第②问,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给出曲线上的动点,再研究定点满足的几何特征,这里就出现了多种引参的方案,能有效考查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和数学运算的能力.

[⇩] 抓住本质,归真出新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强调生成过程就是强调方法,“过程即方法”,每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都清晰地展示了一种或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或作出第一个发现后,再四处看看,他们总是成群生长.”数学的思想方法促使了数学试题“成群生长”.

1. 经典赏析

【高考真题】

题15:(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21题)已知函数f(x)=aex-1-lnx+lna.

(1)当a=e时,求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2)若f(x)≥1,求a的取值范围.

题16:(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22題)已知函数f(x)=x(1-lnx).

(1)讨论f(x)的单调性;

(2)設a,b为两个不相等的正数,且blna-alnb=a-b,证明:2<+<e.

【链接教材】

题17:(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67页“问题与探究”)若点P(x,y)在圆O:x2+y2=r2外时,方程xx+yy=r2表示怎样的直线呢?

过点P(x,y)作圆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设A(x,y),B(x,y),则直线PA的方程为xx+yy=r2. 因为P(x,y)在直线PA上,所以xx+yy=r2,故(x,y)满足方程xx+yy=r2,即点A在直线xx+yy=r2上. 同理,点B在直线xx+yy=r2上. 所以xx+yy=r2是直线AB的方程,即切点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命题方法分析:题15和题16均考查了解决一类函数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即函数“同构思想”. 题15考查的是“同构思想”的直接应用,应用“同构思想”能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题16以“同构思想”为基础,通过“同构”,起到了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且简单的问题的目的. 而“同构思想”源自苏教版教材的“问题与探究”.

2. 命题实践

题18:(2021年南通市市直高三期中调研第21题)在△ABC中,已知D是BC上的点,AD平分∠BAC,且AC-CD=.

(1)若AB=2BD=5,求△ABC的面积;

(2)若AB+BD=6,求AD.

【链接教材】

题19:(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的阅读题)我们曾用组合数模型发现了组合恒等式C=C和C=C+C. 这里所使用的方法,实际上是将一个量用两种方法分别算一次,由结果相同得到等式,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想方法,叫做“算两次”. 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如列方程时就要从不同的侧面列出表示同一个量的代数式,几何中常用的等积法也是“算两次”的典范[3].

命题方法说明:题18在最初命制时,第(1)问经历了多次调整,如最开始证明的是=,后来调整为BD·sin∠ABC=CD·sin∠ACB,最终将(1)(2)两问都围绕“算两次”思想展开,本题就成了“算两次”思想引领的一道典型数学题. 平时教学时,教师应立足教材,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发现更多、更美的数学结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曾荣. 精解·探规·寻根·迁移:数学教师研题的四重境界[J]. 江苏教育,2021(91):33-37.

[3]  黄锋. 一道高考试题的题源探析与拓展[J]. 中学数学研究,2021(12):27-28.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
浅析高中数学教材资源的合理深化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引教材活水,滋养学生作文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我见
精心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乐学情感研究
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学生口语交际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