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022-04-16许婧姚
□祁 冰,许婧姚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改造人、培养人的重要任务,在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作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都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我们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任务、目标出发,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1.1 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由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突破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与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的不足,并将二者的精华统摄起来,是哲学史上的重大成果[2]。历史唯物主义也称唯物史观,经济基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根基,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上层建筑如何构建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实际状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本质的内容,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世界观和认识方法论,用唯物主义来统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并以唯物辩证法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能够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哲学品质,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2 坚持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是服务无产阶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有机组成部分,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最为主要的内容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无产阶级对整个世界历史具有伟大创造力。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划分是其阶级理论的起点,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后得到了飞速提升,并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手工生产模式逐渐消失,机器化大生产开始流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人类阶层差距逐渐拉大,封建时代的阶层划分和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已不尽相同,据此,马克思提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概念。阶级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密切相关,因为私有制导致了经济地位上支配权的差异,而经济地位上支配权的差异又必然会体现到政治权力的分配中。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以服务无产阶级为根本的阶级立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阶级属性,坚持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引导学生从无产阶级的立场来看待、思考问题。
1.3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
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而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唯物史观诞生前,无论东方、西方,均将英雄人物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群众史观的诞生拆穿了英雄史观的虚妄性,第一次真正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正确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唯物史观下的人民群众认为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实中的人和人的活动,不仅要分析社会历史的整体性,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对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有准确的认识,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决定作用,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源泉,也是社会变革的力量[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出发,来看待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4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价值立场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无产阶级孜孜以求的目标。工业革命爆发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愈演愈烈,归根结底,这一现象是由机器化大生产造成的。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剖析了无产阶级是怎样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显露出来。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角度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之路是一条漫漫长路,根据这一论断,他将分两步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共产主义是实现目标的第二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4]。习近平总书记阐明,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5]。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坚信共产主义社会终将到来。其次,培养学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意识。让学生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践行者。
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
2.1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观点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使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日益突出,带来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也随之而来。这些社会思想中,既有积极正向的,也有消极负面的,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想。部分学者利用历史的偶然性来批判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从而割裂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与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的关系,导致失去历史真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观点。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内涵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强化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思想中的主流地位,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作用和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6]。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观点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造人、培养人中的作用[7]。不仅如此,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也能强化社会主义思想在各类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2 坚持实践的观点
坚持实践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取得成效的关键。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凸显了实践的根本地位。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类全部理论与认知的基础,并且,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通过实践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力以及信息变换。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理论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并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对实践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错误的理论则会制约实践的发展。实践是理论的必要前提。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体系,并使理论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要善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形成科学的理论,再不断将理论创新发展,以此来指导实践,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实践的观点,一方面,以实践为中心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品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经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 坚持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具有四点特征。一是普遍性。联系普遍存在于各事物以及事物各要素间,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以及孤立的事物要素。二是客观性。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是多样性。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难以一概而论。四是条件性。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具有一定条件,换言之,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互为前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实施而言,无论是内部要素,或是外部世界,均存在着联系。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内部联系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要素构成,如教育主体、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要以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为切入点,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外部联系的角度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9],为思政教育开展明确了方向,要注重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2.4 坚持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有两个基本观点,这两个基本观点分别是联系观和发展观。这两个基本观点表明了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且不断地演变的。发展观强调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它演绎了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对发展进行了深刻剖析,他指出新事物应运而生旧事物最终灭亡,并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的科学性,认为事物的发展兼具着两个方面, 即光明的前途和曲折的道路,具有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特点,这一特点提示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发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更好地把握事物。更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面是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了判断社会是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了衡量现代社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杆。“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在创新中提高”[10],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总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发展的观点,首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式发展。举例而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的创新。其次,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宿,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什么人”中的作用。
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
3.1 坚持矛盾分析法
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复杂事物中包含多种矛盾,而矛盾间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占据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矛盾也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内在性质。“矛盾的不平衡性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地位的转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1]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观点,一方面,在各类矛盾中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在主要矛盾中,能够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主要矛盾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当前学生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相统一。习近平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3],明确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宗旨,立德树人思想包括立德、树人两个维度的内容,其中,立德是树人的前提,而树人则是立德的归宿。从本质层面而言,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以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矛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3.2 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观,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发展。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人才培育应从“知行合一”的发展路径出发,在深度的价值思维引导下,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究。尤其是要从多个角度,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发展的全面融合。因此,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内容、任务、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入开展。其次,在实践中创新突破。以创新求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当前教育中的思想障碍,以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坚持客观规律性。最后,以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时,理论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推动理论的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化能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理论养分。
3.3 坚持群众工作方法
群众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表现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学生教育方法。首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4],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五育”并举的内涵与要求,将教育内容与德智体美劳教育精准对接,以此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其次,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的学习动能。群众工作方法不仅强调服务群众,更强调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以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15]。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涵盖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个要素。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信念和指导思想,教学理念的选择决定了应用何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力图实现的效果,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为达成某一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对此,一方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发展工作,比如教学资源发展工作、教学方法发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各要素发展内在的协同性。
4 结语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对此,一方面,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