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视角下的吉林省智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16鲁晓璇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成熟度吉林省制造业

□方 悦,鲁晓璇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 吉林省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022年3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对国内智能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全面的展现,截止到2021年12月份,依据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进行分析,全国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评,其中全国各省级区域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且达到成熟度二级及以上的企业数量统计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21年全国各省区域内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且达到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数量统计(数据来源:《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

从数据中可见,2021年全国各省级区域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且达到成熟度二级及以上的企业数量排名第一为江苏省,拥有1233家企业;第二名为山东省,拥有966家企业;第三名为广东省,拥有371家企业;吉林省参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且达到成熟度二级及以上的企业数为38家,位列全国第22名。从全国角度看处于中间偏后的位置,与第一和第二名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全国城市级参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且达到成熟度二级及以上的企业数量如表1所示,此表展示了排名前51的城市企业数量。

表1 2021年全国城市级参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且达到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数量

由表1可见,第一名无锡,有630家企业;第二名长沙,有253家企业;第三名苏州,有248家企业。吉林省只有长春市上榜,排第45名,共有企业25家。在东北地区中,上榜城市只有吉林省的长春市和辽宁省的大连市,长春市比大连市(总排名第50名)多4家企业。从制造业智能化综合能力视角看,按照智能技术、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三个要素评价,参评的31个省区市可以分为四个梯队。其中,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北京市处于第一梯队,吉林省处于第三梯队。

2022年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对2021年度国内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进行了公告,全国共有351家企业入选,其中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10户、优秀场景241户。其中吉林省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通榆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风电主机及叶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被评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亚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的在线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场景、长春一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精准配送场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智能排产场景、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产品质量优化场景、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场景及公主岭轴承有限责任公司的人机协同作业场景等六家企业申报的智能制造典型场景被评为优秀场景,企业入选数量位列东北三省首位。

从目前情况可见,我国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水平省际之间呈现区域分布广、发展程度差异大的特点,智能化程度也具有显著的省际差异。吉林省内智能制造业企业相较于排名靠前的省区市不论在企业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吉林省现有制造业企业的智能技术和智能应用与前几年相比有了较明显的进展,并处于逐步加速之中。相对落后的是智能效益显现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经突显出了一定成效,工业制造业逐步由传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智能制造业发展模式,很多制造业企业已经按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达到一级,并开始向二级发展,伴随着轻工业增速明显加快,曾经的经济结构短板得到了长足发展。吉林省多年来打造的以信息产业为支撑的以汽车产业、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健康产业、光电信息产业及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都得到了有效的促进,从而推动吉林省智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助推吉林省经济腾飞。

2 影响吉林省智能制造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2.1 影响吉林省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内部要素

随着吉林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工业制造业逐步开始由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智能制造业模式,影响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内部要素主要有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源要素。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逐渐带动了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源要素,并将其转化成实际智能生产力、智能技术能力与智能资源利用能力,最终推动了智能制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对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进行智能技术创新、智能资源引进及智能服务平台、智能交互与数字化集成能力的创新,从而从内部加强吉林省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2.2 影响吉林省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要素

影响吉林省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要素主要有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环境。

2.2.1 产业竞争力要素

目前吉林省智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产品的成本、质量与功能,智能技术的支撑与迭代,核心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专业化人才的引入与储备。通过加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高度融合,信息业与加工制造业融合,打造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的复合型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地缘优势与区域的规模经济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刺激市场有效需求,加强配套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打造高端产业市场,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竞争力。

2.2.2 市场竞争环境要素

当前吉林省智能制造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优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地区政府对产业布局发展、经济发展规划和缴税方案等政策的制定、管理、监督与扶持力度等要素;二是由行业企业运营初始资金需求、资金流动性、资产购置(投资)成本、资本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等要素构成;三是由规模经济的影响力构成,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产品或者劳务绝对数量增加时,带动其采购、开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成本相对下降,进而增加企业利润;四是由区域内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具体包括上游供应链、中游配套链、下游销售链的完备程度构成。

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要素和改善市场竞争环境要素,可以从外部加强吉林省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3 促进吉林省智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后的区位特点及智能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施行。

3.1 着力提升智能制造业的生产制造效率

可以通过提升智能制造企业的智能交互能力来提高企业的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和数字化集成能力。通过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创新智能技术,增强生产活动的系统性和灵活性,智能生产力得以提升,进而提高生产制造效率。同时,数字化集成能力提升与智能资源和智能服务平台引入的同时,也改良了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系统整合互联的水平,促使管理活动达到高效自治,智能技术能力与智能资源利用能力得到提升,最终促进了生产制造效率的提高。当一个企业的生产制造效率提升了,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会大幅攀升,进而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就会突飞猛进。

目前,吉林省可以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利用近几年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通化等地已经建设的高新产业园、高新企业孵化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启动重大科技专项。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智能交互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时依托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与启明信息、科讯信息科技、创物科技、杰奥凯科技、中创云计算等高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合作,联合搭建基于工业智能交互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字化集成的技术研发平台,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促进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落地。同时,加快与深圳珠海等成熟的电子产业集群合作,推动相关配套软件与硬件和相关传感系统等核心技术的联动,最终促使智能交互系统的全面落地实施,提升智能制造业的生产制造效率。

3.2 着力提升智能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提升智能自动化水平,增加客户需求驱动力,从而提升产品技术服务能力与质量,一系列的变革能带来智能创新活动与研发成功率的提升。智能技术能力与智能资源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进而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资源配置效率稳步提升。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制造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制造活动污染程度,降低能耗水平,资源节约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改善,最终促进智能制造业制造能力的大幅攀升。

首先,吉林省可以通过技术引入、人才引进,资金融通等方式多渠道壮大以长春、四平、吉林为代表的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化工产业与光电信息产业,以白城、吉林、松原、敦化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通化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以珲春为代表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加工贸易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的智能自动化水平,同时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稳步提升吉林省智能制造业的成熟优势产品质量与技术服务能力。这一系列的变革直接促进了吉林省智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其次,大力发展以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自动化水平,同时着力发展空港经济开发区、兴隆山保税区、“长吉图”珲乌高速沿线的相关生产性租赁服务、加工包装、仓储物流、商务咨询、劳务派遣、批发经纪代理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全面促进配套的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也为本省优势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进而改善整个智能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以上对智能制造业的生产制造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管理活动集成化的高效自治,智能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效发展,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最终也促进了制造活动协作效率的提升。

智能制造活动协作效率的提升,增强了产品研发技术能力,带动了更高的产品创新投入,缩短了新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同时智能制造活动协作效率的提升,反过来能提升生产制造效率,最终促进智能制造业制造能力的大幅攀升。

3.3 加强智能制造业间产业融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吉林省应依据各个地市州的区位与行业优势特点,加强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速本地经济增长。

长春市和吉林市应借助现有的产业禀赋与区位优势,将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光电信息产业)和化工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同时以长春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空港经济区、兴隆保税区、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平台,以高新产业园、高新企业孵化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依托,发掘比较优势,加快将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业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相融合,整合成现代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区域内产业竞争力,充分实现支柱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反哺支柱产业的双重效应。

四平市和辽源市可依托京哈高速和集双高速,对标吉林省“一主六双”和“长平一体化”战略,加快完善四平市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与辽源市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双辽化工园区与四平生态化工园区、辽源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政策扶持和区间项目交流与产业间融合。对现有的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高精铝加工)、化工产业、现代轻纺织袜业、新能源为主的龙头产业加强政策引导与区域间融合,并积极融入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松原市应以加工制造、农业机械与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石油配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品配套为优势产业发展,同时与邻近白城市的优势风力发电和优势交通运输仓储相结合,融入吉林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

3.4 多种渠道改善智能制造产业的市场环境

第一,针对不同行业产业特点,加大企业生产设备与器具的税前扣除力度,在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与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的同时,可以适当扩大“六税两费”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减免政策,落实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财政补贴政策和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强市场需求。

第二,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普惠小微贷款政策与相关的监测和评价制度,借助“信易贷”平台,依托绿色信贷、碳减排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对智能制造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定向工具等企业债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加快建设新型清洁能源基地,降低智能制造业的运营成本,推动吉林省北部风力发电、光伏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链项目建设。对符合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方向,实施重点产业链“搭桥”的工程,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对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弱项、短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做优做强,同时针对产业链“卡脖子”短板的产业项目,择优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第四,完善吉林省重点产业链结构,针对吉林省优势产业目前的供应链与配套链可能出现的断供风险,提前分析研判,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及处置措施建设;多渠道开拓上游原料供应链;逐步增强物流运输与储备能力;借鉴其他省份建立长效保险保障机制,多渠道确保重点产业链平稳运行。

猜你喜欢

成熟度吉林省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产品制造成熟度在型号批生产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整机产品成熟度模型研究与建立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不同成熟度野生水茄果实的种子萌发差异研究
刚好够吃6天的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