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课堂“花式追问”,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2022-04-15倪娜张桂

求知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倪娜 张桂

摘 要: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教师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其能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施教,巧妙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引导和熏陶。追问,正是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有效生成的良好方式。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努力实践,准确把握课堂追问艺术,促进课堂生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追问艺术;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倪娜(1975—),女,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张桂(1996—),女,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何为“追问”?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是指教师针对某一问题,向学生在其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再次提问,使学生更准确、透彻地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追问更是有着独特功用的教学技巧,它对增强师生互动、促进课堂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问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零碎小问题,也不是“满堂问”,而是教师掌握合适的时机与方法进行的提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追问的积极作用。以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为例,笔者对课堂追问展开思考。

一、从“原点”出发,让追问富有启发性

追问并非乱问,更不等同于滥问。教师需要把握好追问与前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让学生理解内容,还是想激发学生的思维,两者之间必须存在某种内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前一个问题的具体内容和思维角度应该是追问的“原点”。

(一)直面问题,循序渐进

教师应直面初次提问的问题,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激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其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教学片段一

预备铃响了,同学们都坐在位置上准备上课,明明匆匆忙忙地跑了进来(视频1);课上教师布置各小组讨论环保的问题(视频2);作业时间到,同学们开始安安静静地写字,却发生了这样一幕(视频3);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开始活动(视频4)。

教师:同学们,这些声音,你们听过吗?感觉如何?

学生:我听过,我感觉很吵。

教师:(追问)你经历过哪一个场景呢?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我经历过大家课间玩闹的场景,当时教室里特别吵,我都没办法好好写作业了。

教师:(追问)这样的声音可太吵了,猜一猜这些声音达到了多少分贝?

学生:可能有100分贝。

教师:是啊,贝贝已经记录下来了。你们看,在视频里的这些烦人、令人不舒服的声音竟然分别达到了104、107、97、110分贝呢!

此处的追问属于循序渐进式。教师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些声音很吵之后,直面问题进行追问,进而引出学生对声音分贝大小的初识,使抽象的声音数字化、具体化。教师的一次次追问,学生的一层层回答,学生的思维逐步实现深化,为后续学习调音板打下基础。此处教师进行追问是必要的,直指教学环节目标,发挥了追问的积极作用。

(二)外围突破,启发引導

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困惑或障碍,出现认知矛盾或理解片面的情况。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回答不全面时,教师可采取外围突破的方式,以另一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片段二

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之后,对怎么做才能减小下课时声音的音量,仍未得出相应的答案。

教师:大家下课常玩什么游戏?

学生:阿尔卑斯牛奶棒棒糖。

教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游戏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演示这个游戏怎么玩?(两个学生上前演示)

教师:请问这位同学,为什么在玩这个游戏时,你没有像视频中的同学一样大喊大叫,甚至还刻意压低了声音呢?

学生:因为我们不能打扰到其他同学。

教师:真是个贴心的孩子。下课玩游戏是可以的,但我们要小点儿声,可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

在教学片段二中,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教师以转变问题的方式,利用类比思维启发学生,这时的追问是启发式的,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通过启发式追问,让学生一步步得出下课要控制声音音量,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结论。启发式追问并不直面具体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并提示探究方向,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同时进行。

其实,无论是直面问题、循序渐进,抑或是外围突破、启发引导,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问题再创造的一个过程,都离不开对初始问题和环节目标的研究与探讨,离不开这个“原点”。

二、以“支点”支撑,让追问富有延展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所以常说“追问难预设”,这也是为什么说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直观表现。追问能“显智”,这“智”主要体现于教师能否找到追问的“支点”,找到合适的时机,在恰当的情况下去追问。

(一)抓住时机,对症下药

追问虽具有随机性,但并不随意,需要把握时机,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且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问题,及时抓住师生对话中出现的时机,对症出击。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拓展其思路。

教学片段三

在分小组讨论环节结束之后,学生交流解决对策。领取任务三(小组讨论该如何进行呢?)的小组发言。

学生:我们不能一起讲,可以听一个人讲完之后,其他人再讲。

教师:方法不错,可是发言声音有点小。(追问)愿意大点儿声再说一次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吗?

学生:(大声)我们不能一起讲,可以听一个人讲完之后,其他人再讲。

教师:自信大方,请问你们小组刚刚做到了吗?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捕捉到一个细节,学生发言声音过小,而在“我是小小调音师”这个版块中,有一个场景正是代表小组发言要大点儿声,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先是对该小组商讨出来的对策予以肯定,再让学生大点儿声讲一次,巧妙地将知识加以生活化运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亮点。

(二)顺势而为,趁热打铁

有些教师常常懂得顺势而为,抓住学生回答的一点,轻巧地将其思路打开,而某些时候教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还有可拓展的空间,那么,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再追一问,从而拓宽学生思维,增进学生思维的深度。

教学片段四

教师:在学校、校外的一些公共场合我们都做了一个优秀的小小调音师,那回家之后呢?(视频:回家咯!家里就是我的天下,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看个电视,放点音乐,拍皮球,跳绳。)这样做是合适,还是不合适呢?

学生:不合适。

教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我们在家里拍皮球会打扰到楼下的邻居。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前,学生知道了在学校、校外的公共场合要小点儿声,就在这时,教师再追一问:“那在家呢?在家可以大声喧哗吗?”让学生进行浅层次的思辨,学生立刻明白了,家虽然是私人场所,但是我们得要做到小点儿声。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的: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儿童的道德思维能力上,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与选择能力的培养,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使道德教育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所领悟、所内化。

(三)伺机而动,随机应变

同一份教案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它也会生发出无限可能,所以教师的预设往往赶不上学生的回答,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伺机而动,从学生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回答中善于追问,落实教学环节目标。

教学片段五

教师:全班一起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时,我们应该——请你用手势告诉我?(预设:正常读)

学生:(大点儿声、正常读、小点儿声……做各种手势的都有)

教师:(找到做“正常读”手势的学生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你觉得要正常读吗?

学生:因为我们站起来回答问题要大点儿声,可当全班同学一起读书的时候,我们不能大声喊。

教师:是这样吗?(全体学生点头)45个“小喇叭”一起全力开,这个声音就不悦耳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做正确手势的学生,随机应变,追问其为什么,这个学生给出了回答,其他学生也从他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一个人要大点儿声,全班一起读可不能扯着嗓子喊了。教师伺机而动,通过一次次的追问,促成了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使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与宽广发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生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用“远点”引领,让追问富有生成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邏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这说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它更侧重于对儿童的引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问要有一定的辐射作用,要有“远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1]。

(一)把握学段,落实要素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满足低年段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的自我中心的特点,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将自我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六

同学们发现贝贝的朋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要小点儿声。

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他们?

学生1:医院。我们在医院不能大声喧哗,否则会打扰到病人休息的。

教师:你也想说?请你来。

学生2:图书馆。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我们不能大声喧哗。

教师:可是,当你在图书馆中找到了一本自己很想借阅的图书时,你会怎么办呢?

学生2:我会走过去和图书馆阿姨轻声借书。

教师:假如老师现在是图书馆阿姨,你会怎么问我借书呢?

(师生演示:学生静静走到教师旁边,拉了拉教师的衣袖,指了指书,小声和教师说:“阿姨,我想借这本书,麻烦您帮忙登记一下。”)

教师:多么乖巧、有礼貌的孩子,老师要为你点亮一颗小音符。

教师:同学们,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阿姨就明白了你的意思,多好啊,一点儿也没有影响到其他看书的同学。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在图书馆中要保持安静,但是找到了一本自己很想看的书,该怎么办呢?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进行思辨,这时候教师再伺机追问“如何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向图书馆阿姨借书”,在公共生活中学生一定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教师以追问的方式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二)聚焦课标,指向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七

教师:小小调音师们做得不错。但是在公交车上有一个阿姨正在大声打电话。遇到这种情况,小小调音师们该怎么办?

学生:我们要提醒这个阿姨小点儿声。

教师:那你来提醒一下这位阿姨?(教师扮演大声打电话的阿姨,学生演示提醒)

……

教师:多么有礼貌,多么乖巧的孩子。老师想为你点亮一颗小音符。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追问如何提醒,让学生立刻展开头脑风暴,紧接着以“演一演”的方式掌握方法,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渗透思想,提升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的这一教学片段是教师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声音。

教学片段八

(在教师结束这节课后,孩子们离开教室时)

教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所有学生轻轻地将椅子放好,整个过程十分安静。学生在教室外面整队时,一个小姑娘更是不断地用手势提醒周围同学“不要说话”)

教师:大家等一等,这位同学一直在做这个手势,老师想采访你一下,你为什么要不停地做这个手势呢?

学生:因为我想让同学们保持安静,学校是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我们不要大声喧哗,不应打扰到其他人。

教师:老师要为你点亮一颗小音符,你真正学会了这些手势的用法,用一个小小的手势提醒了全班同学。

一节道德与法治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学生的成长仍在进行。教师抓住学生的行为细节对其进行追问并予以表扬,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热情。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存在于生活,就是服务于生活的。这些教育活动也正是因为其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深刻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

追问作为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知识本原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追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努力让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手段,让道德与法治这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真正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