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良家风传承的挑战与创新路径探析
2022-04-13张万秋
【摘要】本文阐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良家风传承面临的挑战、优良家风传承的原则,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建设优良家风文化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以党风政风建设推动家风文化建设;拓展新渠道,以和谐社风引领优良家风的传承;构建文明家庭,发挥优良家风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优良家风 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51-04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发展优良家风,对实现“十四五”期间“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和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于2014年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人们的思维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家风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地位和功能不断被弱化,优良家风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重建良好家风文化,使其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势在必行。笔者提出遵循“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原则,从国家、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探索高职院校建设优良家风文化的新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良家风传承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可见,在任何时代都应该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发展,重视家风文化的建设。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导致城乡文化、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挑战。
(一)城乡文化碰撞,优良家风传承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迅速扩展,造成城乡文化激烈碰撞,城乡家风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明显的冲击。在农村,很多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离土离乡,分散到各大城市生活,消解了农耕文化所孕育的淳朴的乡风民俗,打破了以血缘宗族关系或联合家庭为主的生活方式,家风文化传承的地缘优势不复存在,家教家训的权威性及核心凝聚力也逐渐被削弱甚至解体。在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文化教育的商业性和功利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家庭教育中关注智力、财力、物力的程度超过了关注“睦邻友善、以和为贵、相亲相爱”等德育内容,使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受到冲击,优良家风传承的稳定性也在这种冲击中被破坏。
(二)受价值多元化影响,家风传承意识淡薄
当今世界文化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变,加剧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西方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平台不断渗透到我国青少年的生活中,给“乐于助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等传统优良家风文化传承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青壮年大部分进城务工,只剩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而留守儿童的现象直接导致家长对子女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方式逐渐消失。同时,近年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轻人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逐渐摆脱了家风文化的倡导和家长权威,认为“节俭、勤劳、和睦、孝顺”等传统家庭美德是“土气”和没有时代价值,反而以追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为时尚。受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对人情事态的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家庭成员的家风意识逐渐淡薄,家规、家训逐渐被遗忘。
(三)家庭结构变化,代际传承的方式被打破
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要关注社会经济是否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是否提高,还要关注人们的道德文化素养是否提升。传承发展优良家风文化是提高人们道德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农村,传统大家庭的家风文明是以代际相传的方式傳承发展的,而随着城镇化进展,家庭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家庭小型化,大量传统大家庭解体变为夫妻家庭,导致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得到祖辈的亲自教导;家庭结构多样化,出现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重组家庭、不婚不育家庭等,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性、依赖性与凝聚力日渐弱化。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优良家风代际传承的方式被打破,优良家风的教化功能也逐渐被弱化。
(四)虚拟平台普及,优良家风传承的现实基地被遗忘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高速发展,虚拟网络平台逐渐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场所。在虚拟网络平台上,负能量的情感宣泄、错误的思想观念、虚假的情感价值观、不良的婚恋观念等被放大并肆意流传,侵蚀着优良家风文化的真实内涵。相对于严肃的官方媒体报道和实体场馆的现场文化演绎,人们更关注网络空间里碎片化与娱乐性交集的快餐文化,很少有人关注和维护以“家庭、家族、村落”为现实基地的家风文化。网络虚拟平台的普及,逐渐动摇了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现实基地,使现实基地家风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完整性被削弱。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良家风传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因此,传承与发展优良家风文化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同时遵循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原则,使优良家风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并能够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见,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地追求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更注重人们的精神追求,注重人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所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承好发展好优良家风文化,应从新时代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需求等方面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优良家风文化别开生面的传承方式,挖掘优良家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激活点和增长点,让传统优良家风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呈现,以新的方式传承。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动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改革社会结构的同时,也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优良家风文化的传承必须立足新时代,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良家风文化的融合渗透,定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让城乡优良家风文化在传承中融合、转化、发展,获得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做到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三)坚持实践创新的原则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党和国家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在转化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的同步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优良家风文化的传承也应该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创新优良家风文化时代内涵和传承方式,以媒体信息平台为载体,创建城乡文化交流平台,搭建虚拟与现实联系的桥梁,促进家庭、家族或村落之间的文化交流,让优良家风在“新四化”的背景下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城乡的家风建设和传承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优良家风文化的路径
青年大学生是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群体,所以高职院校担负着建设优良家风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高校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精神,不断探索优良家风传承的新路径。
(一)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党风政风建设推动家风文化建设
高校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阵地,发挥党风政风校风家风建设同频共振的作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1.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推动校风建设与家风文化传承同向同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而人的这十大精神品质的养成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学说中,有三伦是在家庭关系中体现出来,另外两伦也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折射出家风精神。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推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就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时代影响,阐明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这给高职院校家风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广西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诵读经典家训。家训是我国古代家教文化留存的重要形式,较为著名的有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其分为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四个部分,被后人称为“家训之祖”。“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都是出自《颜氏家训》的名句。范仲淹在《范文正公家训白字铭》中所说的“孝道当竭力”,是孝文化的突出体现。诸如此类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立德明志 博文精技”的校训、“孝信善礼 勤实精新”的校风、“感恩致远,诚信致远,敬业致远,创新致远”的育人理念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古老的家训、家规如要求女子居于深闺、重视门第之见、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等,不适用于现代家庭生活,教师应结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对其进行创新运用,将女子自尊自强、人人平等、恋爱自由、男女平等新观念融入教学科研、课程思政建设、三全育人等各项工作中,让家训、家规、家书重新回到家庭生活和学校教学中、回到学生的书桌上,发挥家风文化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2.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
毛泽东主席有“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家风三原则,周恩来总理有“十条家规”,这些都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楷模,是中国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广西高校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高校教师中的党员干部,是普通公民学习的榜样更是党的名片,他们的社会示范性很强,对社会风气和家庭风气带来较大影响。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每周定期开展政治学习活动,组织教师观看全国优秀党员和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迹,还组织优秀党员干部到基层担任第一书记,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还致力于移风易俗工作,推进家风、民风和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引导家乡的群众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此外,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号召全体师生向优秀党员干部学习,加强学生的团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带头弘扬家风文化、践行家庭美德、传承优秀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加强优良家风文化建设,须以加强校内党风政风建设为基础,发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的“头雁效应”。只有党风正,才能社风清、民风淳、家风好。同时,只有家风优良,培养出来的家庭成员才能成人、齐家、旺族、兴国。
(二)社会层面:拓展新渠道,以和谐社风引领优良家风的传承
1.依托网络媒体,拓展优良家风传承的新渠道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体是知识、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为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网络媒体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特点,其受众面广,充分利用可以起到极强的传播作用。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家风是什么》《记住乡愁》、河北卫视推出的《中华好家风》、山东卫视推出的《齐鲁家风》等大型文化节目,增强了家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育人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家风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用好传统媒体平台,还要充分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更为广阔的家风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拓展更多的传承渠道,促进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家训文化融合,使优良家风文化传播速度、深度、广度和谐统一。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每年通过到梦空间App、易班App、云班课App等网络平台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如2020年通过到梦空间App和易班App开展“与美食有约”故事分享会,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文化;2021年通过到梦空间App组织第十一届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激发广大师生阅读经典的热情;2021年学校网络与信息技术协会通过线上易班App开展“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活动,倡引导大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正确使用互联网传播正能量;学校团委公众号“广西农职大青年”不定期推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相关推文,倡导大学生树立廉洁的风尚和品格。
学校依托网络空间,能够有效拓展家风文化的传承渠道,但是在利用网络媒体的同时,学校管理者有责任规范网络平台,把好意识形态关,严禁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在家风文化教育平台上传播,加强监督管理,及时清理不良信息、不当言论,并对发布者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移交相关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由此建构清朗的网络环境,促进现代传承方式与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家风文化的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道德标准,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当代的体现。“十四五”规划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社会文明和优秀文化成果达到更高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达成这个目标,应发挥社区居委会的积极作用。社区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者和实践者,高职院校可以联合社区拓展多种渠道,开展丰富的活动,利用中华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社风、家风、民风”三风建设活动,如大学生社团在重阳节到社区开展敬老活动,为社区老年人理发、修理家电、整理家务等;在儿童节到社区开展儿童游园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的家风文化;在中秋节与社区联动开展花灯制作与月饼制作、吃团圆饭等活动,既增添节日气氛,给离家在外的师生和社区居民带来家的温暖,又增强学生对社区文化认同感和培养学生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公民的家国情怀和道德素养,推动优良家风文化传承。可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风民风推动家风文化建设,从而使社风民风与家风无缝对接,相融并济。
(三)家庭层面:构建文明家庭,发挥优良家风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教育中,推动优良家风文化的传承发展。可见,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家风文化的育人作用。
1.强化家庭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家风传承的使命感和践行力
建设文明家庭,强化家庭主体意识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传承好发展好优良家风的有效路径之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家校合作,倡导家长创建、修订、完善家规家训,让优良家风“跃然纸上”、回归家庭,发挥家风文化育人的作用;教师还应该引导家长适当树立家长权威,转变唯成绩、唯分数的家教观念,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把优良家风传下去,帮助子女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生作为子女,是家庭的核心主体,教师在家风教育中应引导其树立尊重長辈、维护家长权威的观念,自觉主动与长辈或其他家庭成员交流情感,增强家庭本位思想。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研究家规、家训和家书等资料,产生把优良家风传下去的使命感,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践行。当学生的家庭主体责任意识得以强化,优良家风才能更好地传承。
2.构建文明家庭,发挥家风立德树人的功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使家庭和家族结构简单化、家庭规模核心化,但家风文化作为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并没有断裂。正如梁漱溟所言,“中国的家庭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所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文明和谐家庭,可使家庭环境、家庭伦理道德等对家庭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作用。日常生活中父母、兄妹、妯娌、婆媳等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互敬互爱,表现出良好的家庭风气、家庭氛围,会不知不觉感染每个家庭成员。因此,构建文明家庭,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风以文化人的作用,不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也是优良家风代代相传的重要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传承优良家风的路径,有利于推动社风、党风、民风和家风的相互渗透,相融并济;有利于推动“十四五”期间“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良家风的传承研究”(编号:2021KY118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万秋(1981— ),广西罗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