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2017-02-04范远鹏
范远鹏
摘 要: 民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关注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民族文化的时代话语转化程度成为该文化能否适应时代发展,从而获得新的发展生命的关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346-02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的持续发展振兴都离不开对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对本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任如今自然而然地落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肩上。中国共产党每一级组织成为了我国各地区不同领域优秀传统文化承继的组织者和具体落实代表。在山东省沂蒙地区同样如此。沂蒙地区有着极优秀的文化传统。从古代的经学重镇到当代的光荣革命老区,沂蒙地区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也为本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背景
1.政策环境背景
党中央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曾提出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国家战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建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的指导意见。在现实政策环境中,党中央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制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各级各部门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提出了极好的指导性意见,更为各地、各级部门认真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任务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如2016年6月24日山东省临沂市举行了“纪念建党95周年首都网络媒体沂蒙革命老区行”座谈会。会议主题是如何实现沂蒙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铸造伟大的沂蒙精神。历年来,沂蒙地区通过“文化拥军”、“沂蒙祈福文化庙会”、“红色文化”、文化参展等多种形式积极持续有效地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并将文化承继系统化产业化,为沂蒙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国力竞争背景
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适应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总结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对该民族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需要民族成员的参与,国力竞争依赖于全民族成员经济改造、政治博弈、军事抗衡诸方面的实践。种种的国力竞争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经济改造、政治博弈、军事抗衡等领域竞争的不断激烈化,优秀传统文化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3.民族振兴背景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民族特有文化形态和个性能够为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环境的发展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个性魅力。这种独有的个性魅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独立政治地位。这在民族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中有极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中华民族需要在建立本民族优秀文化体系承继建设基础上,在本民族文化底色下,积极迎接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背景,并能革新发展,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
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维度
1.内涵角度:内蕴诠释的科学化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涵复杂丰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民族的任务。面对如此繁杂的文化形态,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好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内涵。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比较清晰的内涵界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样应该是这个时代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时代价值。
我们只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科学化的内涵诠释,才能引导本民族在文化众生下抓住民族文化的核心形态,才能有效指导民族优秀文化承继体系工作的展开,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真正做到“去粗取精”,真正使得民族文化在保持民族独立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其时代价值,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2.传播维度:话语转换的时代化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其在群体中的传播和承继。民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关注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民族文化的时代话语转化程度成为该文化能否适应时代发展,从而获得新的发展生命的关键。优秀民族文化的承继发展需要每一个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科学阐释,更需要将其时代化的话语转换,能够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转化成适应具体时代下,与民族成员的生活、生产状态密切联系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
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将中华文化中优秀部分尽可能实现时代化的话语转换,不仅要使中华民族在新时期准确领会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更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平等对话的可能,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掘了新的源泉。
3.接受维度:传承载体的体系化
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承继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组织机制基础上。构建时代化的中华文化,需要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将其体系化。从目前的传统文化承继看,我们面临着思想文化多元的现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不尽相同。不同人对民族文化的承继态度建立在其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基础上的。只有将民族文化系统化勾勒构建出来,人们才能从全面多样、立体式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大业。
我们在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过程中,应该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国情教育融合起来,让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能够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文化的内涵,从社会现象与历史承继角度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建立在一条艰难困苦,但却有着光辉历史基础上的道路。只有让中华民族每一份子认识到这一点,人们才会更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自觉参与到民族优秀文化承继上来。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路径
1.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见证。在历史风雨的洗浴下,其价值越显宝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肩负着历史见证使命的文化载体却面临着保护不力、不断遭到破坏的困境。如何解决管理制度缺失、保护力度不足、传承能力不够等问题成为了如今需要迫切直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直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多方面协调力量,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可以说,制度的缺失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直接影响因素。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一个更透明的工作环境。这样将有利于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真正发动全民族的力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做出应有的贡献。如山东省临沂市制定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通过制定出对应的文物管理条例,使得文物保护的职责更加明晰化,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比较明显。另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经济开发与文物保护间的制度协调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工艺继承方面
优秀传统工艺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晶所在。优秀传统工艺不仅作为历史文化符号的物质载体出现,对现代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工艺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具备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应积极为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为产业开发提供支持,比如举办各种招商引资博览会,加强地方优秀传统工艺的政府宣传,申报优秀传统工艺研发专项资金,加强对外交流等等。作为山东省临沂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布贴画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资源价值。沂蒙地区结合当地具体实际,制定出了该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政策层面为“布贴画”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各地还要注重培养传统工艺人才队伍,能够借助地方高校资源、名企业园区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等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建设传统工艺人才队伍,不断研发适合时代要求的传统工艺形态。
3.文化典籍整理方面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来的文化典籍极其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承继,离不开对文化典籍中知识财富的整理。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借用高校资源人才优势和各大图书馆的典藏优势,加强典籍的整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失海外的典籍整理工作,进一步强化海外交流与沟通协商。此外,我们还需要积极推进典籍数字化工程,利用新媒体提升典籍的传播力和使用效率,扩大中华传统优秀典籍的影响力。如山东省临沂市历来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本地区高校临沂大学图书馆馆藏有古籍2000余种、20000多册,主要是清刻本。丛书所占比重大,其汇集文献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临沂大学图书馆通过改善典籍保存条件、古籍数字化和人才引进与培训等举措提升了本馆保护与整理典籍文献的能力,为本地区乃至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做了有效尝试,其努力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高明峰,余远来.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体系[S].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29-1).
[2]李龙胜.当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J].文史博览(理论),2016(2).
[3]王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J].文化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