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绿色教育理念下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课程的构建

2022-04-11冯义芳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绿色发展

摘 要: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是把当今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又融合了华夏文明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发展理念。它不仅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幼儿园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幼儿园构建并实施绿色课程,教师所构建的课程必须是顺应幼儿生命自然发展规律的。这需要社会、幼儿园等多方共同努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构建适应幼儿生命成长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活动课程,要引导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关键词:绿色发展;幼儿园课程;绿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7-0010-03

引  言

新时代绿色發展的新理念已被多方重视,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幼儿园在此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环保教育上。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开展活动达到绿色教育目的的改革举措还比较少见。故此,在这一新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幼儿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研中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构建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幼儿园绿色课程。

一、幼儿园绿色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大多数幼儿园在进行绿色课程开发时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这就对绿色课程的理解过于片面了,只看到了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方面,而忽略了幼儿的绿色发展。新时代下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指的不仅是自然的生态环境,更多是幼儿的生理、心理环境也要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1]。

许多幼儿园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展开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绿色教育,如通过绿色主题课程“小水滴旅行记”引导幼儿形成节约水资源的观念;在植树节开展绿色环保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并学习绿色主题课程中所包含的绿色环保观念,引导幼儿逐渐形成绿色环保理念。

虽然环保类绿色课程的开发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仅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会导致课程目标单一化。因此,幼儿教师在构建绿色课程目标时,不仅要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幼儿身心的绿色发展为前提,设置新的绿色课程目标。

二、设置幼儿园绿色课程目标

幼儿教师在设置幼儿园绿色课程目标时,要遵循幼儿生命成长的规律,这是幼儿教育的育人目标。幼儿教师在设置绿色课程目标时要注意,设置一套新的幼儿园绿色课程目标,可能会出现无据可依,难以落实的情况。因此,幼儿教师要优化现存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在现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便绿色课程目标的设置工作能够顺利推进[2]。

在绿色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幼儿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现有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绿色发展理念渗透。一般来说,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和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中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和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以这样的新目标为导引,幼儿可以在进行每日常规活动时,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三、创设幼儿园绿色课程环境

让幼儿养成绿色、健康、自然的理念,需要有适宜的环境作为依托。幼儿的绿色理念是在真实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幼儿园要积极做好环境创设,为幼儿打造一个顺应生命自然的绿色课程环境。其中,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教师要对幼儿园的内部环境进行绿色环境创设。绿色环境创设要从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范围出发,在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设计,如教室、活动室、餐厅、午休室、盥洗室等。同时,在环境创设初步完成后,幼儿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和表现,对绿色环境的创设做出评价,看新的绿色环境创设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此外,幼儿教师还要与家长交流绿色环境创设的经验,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内部的绿色环境创设[3]。

第二,幼儿教师要对幼儿园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绿色环境创设。幼儿教师要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最容易接受的绿色环境是怎样的,教师就要从怎样的角度去创设绿色环境,如生活主题和户外主题就比较容易开展。

针对生活主题,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板及分类垃圾桶。幼儿会对环境中的新生事物产生好奇心,并会向教师或者父母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能力。

此外,幼儿园的操场也可以进行户外绿色主题环境创设。教师可以将操场分为不同的区域,比如,可以有创意涂鸦墙、快乐玩沙场、急速跑道、建筑木工坊、趣味玩水区的环境区域划分,还可以在幼儿园外部开发专属花园和农场基地,定期组织幼儿到基地进行户外活动,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

第三,幼儿教师要鼓励家庭开展绿色环境创设。家长要利用好家庭资源,在阳光充足的书房或者卧室,为幼儿创设阅读角;还可以利用阳台等地方为幼儿打造出属于他们的“小花园”;利用开阔的场地和地垫为幼儿创设自己的“活动天地”,以促进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幼儿园绿色课程体系

就目前来说,绿色课程体系应该在原有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上进行修改和完善。首先,教师要把常规课程与具有特色的绿色课程进行结合。其次,主题活动的开展和生活课程也要进行结合。最后,要注意家园共育,园所内的课程与家庭的课程内容要相得益彰。无论是哪两种课程的结合,都要遵循幼儿生命成长的规律[4],否则就违背了绿色课程目标。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融入具有特色的绿色课程活动。例如,幼儿们吃午餐时,可进行自助式进餐。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取餐具、自己取盛食物,用餐完毕后自己收拾桌面,引导幼儿养成独立自主的健康饮食习惯,同时还能使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又如,教师可以通过“秋姑娘来了”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观察秋日各式各样的落叶。在幼儿收集不同的落叶时,教师可以拍摄照片进行记录,并结合记录的内容对幼儿展开指导,给幼儿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在这样的良性引导下,幼儿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会愈发强烈。当幼儿一知半解时,他们的好奇心更强,会急切地想要了解更具体的知识,如有的幼儿会不断追问教师,还有的幼儿会主动问父母。这样将绿色课程从幼儿园内的主题活动延伸至生活课程,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再如,幼儿园可以举办户外亲子游戏活动,促进家园共育,使园所课程和家庭课程有效衔接和贯通,从而实现绿色课程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可以举办“小小厨师大比拼”活动,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自己烹饪的菜肴;还可以在秋季让家长和幼儿们一起到田间展开摘石榴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家园共育,还可以让绿色课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的家庭生活中。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幼儿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做到言传与身教,引领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构建幼儿园绿色课程活动

自主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要想构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绿色课程活动,教师就要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幼儿的童心与童趣,使幼儿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就是长期坚持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和有益于社会的事,最后形成习惯性的行为和思想[5]。幼儿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用指挥式的方法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而应通过让幼儿接触自然,使他们以一种健康且自发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而使幼儿实现自我教育,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们发现地里的红薯熟了,就想要动手把红薯挖出来,可他们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挖红薯。此时,幼儿教师要相机引导,让他们思考什么工具可以挖出红薯。这样,幼儿就会开始思考用什么工具,怎么去做。虽然他们可能不会直接给出有效的答案,但幼儿能有这样的思考过程,是非常宝贵的。待到幼儿利用工具实施挖红薯的行动时,就会对自己之前一系列的思考结果进行反思,也就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又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门口或幼儿园大厅里建立“旧物回收站”,让幼儿将家里或者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物品统一收集起来。之后,教师再利用绿色课程活动,让幼儿使用这些废旧物品自行制作各式各样的“小玩具”。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幼儿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创新合作意识、劳动意识等,从而自主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幼儿自发式的自我教育还要延伸到家庭、社会中,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绿色生活中感知世界、体会人生,并完成自我建构、健康成长。

六、重视绿色课程实践的活动评价

(一)评价目的要明确

目前的绿色课程实践依旧存在着教师对活动的评价不够全面,没有施行个性化评价等问题。绿色课程实践的评价目标要明确,要以幼儿的绿色发展为目标,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评价时要全面、客观,采用全面与个体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同时要防止忽视情感倾向,只看重知识等方面的评价[6]。此外,幼儿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在绿色课程活动实践中的整体动态变化,关注幼儿各方面能力是否得到了持续性发展。这样进行评价才能体现全面性与客观性,同时注重幼儿的个性化特点。

(二)评价要在自然的情状下进行

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要让幼儿处于一种自然的情状,尽量不对幼儿的行为产生过多干扰,而且教师自身也应该在真实的、自然的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在幼儿进行游戏时或者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形成性评价。因为此时,幼儿正在和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的心理状态较为平静,没有过多的忧虑和紧张。同时,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也能产生愉悦感,是一种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自然的状态下,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三)评价要有多元化价值取向

多元化评价是指幼儿教师即评价者要从多个角度对幼儿进行评价。评价的范围包括幼儿的回答、幼儿的作品、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的日常和表达方式等。此外,幼儿教师还要通过家访、家长问卷等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

(四)幼儿发展的评价要结合描述性的评价

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多种观察记录,对幼儿的各方面进行非同一标准的描述性评价,以此来体现幼儿的个性化特点。

结  语

总之,现阶段,新时代下的绿色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指导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幼儿是天真、自然的,其成长过程也要顺应这一规律。幼儿园绿色课程的研究与构建要基于对以上的思考,正确有效地实施与开展。教师不能违背幼儿对绿色发展的需求,同时要通过生动、丰富、高效的手段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就意味着幼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构建幼儿园绿色课程的道路上,幼儿教师要继续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冯义芳.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理念下幼儿园绿色课程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9(09):83-84.

刘婉芬.通过绿色课程构建探索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1):7.

刘允祥.办绿色教育,育绿色少年:绿色教育办学主张的实践与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0):50.

刘煜.透视新时代下幼儿园课程设计与管理[J].考试周刊,2019(46):192.

周阳扬.家长专业资源在幼儿园特色课程中的构建探究[J].好家长,2019(05):60.

得力班尔·吾马尔汗.浅谈绿色教育课程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

(04):439-44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绿色发展新理念下旨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幼儿园绿色课程构建”(课题编号:YZ-c/2018/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义芳(1975.9-),女,江苏苏州人,任教于苏州高新区文昌幼儿园,执行园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幼儿园课程绿色发展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