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核心素养”特色办学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2-04-08黎康华
黎康华
【摘要】在一场学校管理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探讨中,大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只有人与环境和谐相融,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才有保障,而生态教育正好契合这种需要。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生态教育+核心素养”的特色办学构思,并与团队一起进行实践研究。三年来,研究团队从特色班级文化、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打造“四节”特色课程,以及生态劳动课程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对生态教育有了更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态教育;核心素养;实践课程
一、“生态教育+核心素养”特色办学构想的背景
中山市小榄镇盛丰小学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所普通公办小学。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经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全文后,学校管理层开始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大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只有人与环境共处相融,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才有保障,而生态教育着眼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好契合了这种需要。鉴于以上认识,作为校长,笔者提出以“生态教育+核心素养”为办学特色的新构想,并希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扣“生态教育+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学科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课程的可行途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做法与成效
1.探索生态教育主题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从班级文化入手落地生态教育有着现实的意义。2018年起,笔者与研究团队一起探索并打造了一批优秀实践案例,其中,4个班级被评为镇特色班级,2个班级被评为市特色班级,一个案例获省创新成果奖。总结起来,其创建经验可总结为“一题、一体、两翼”:“一题”指的是要选择并提炼好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班主任要检索师生的认知地图、被选内容的文化地图,再用适合儿童的语言提炼主题,如,“花花世界”“昆虫世界”“翠竹苑”(竹文化)、“趣味百草园”(中草药);“一体”指的是紧扣主题,以班级的“硬文化”为载体,从班名、班徽、班风班训、班歌、班规到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一体化设计,以“昆虫世界”为例,每个小组开展“虫图腾”创作、改编《虫儿飞》为班歌、设立“虫虫书屋”学习角、开展“虫众习惯”评比等,打造鲜明班级文化;“两翼”,是指以开展系列化的班本实践活动、实施评价激励措施为两翼促进,如,“昆虫世界”班开展三月“七星瓢虫除害(不良习惯)”活动,四月“萤火照理想”活动,五月“蛐蛐展才艺”活动,六月“蜜蜂采甜蜜”活动,并辅以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成长。
2.开展生态教育主题实践探究
实践出真知,也惟有实践才能发展核心素养,2019年起,笔者与研究团队便尝试设计和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如,在“菊盛开”实践活动中,以一年一度遐迩闻名的小榄菊花会为契机,开展“菊花苗的培育与观察记录”“学校小型菊花会”(学生把自己种植的菊花带回校)、“‘菊城大使’导游小视频比赛”“翰墨‘菊’香”小型书法展等系列活动;借着春天来临之际,以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为载体策划“田园童趣”实践活动,种植一片油菜花田、一片瓜果田以及一片草药田,举办“田园科普节”“田园诗歌节”“田园音乐节”及“田园农夫节”系列实践活动。以上主题实践活动的特点是:综合,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生活知识;融合,跨学科融合参与;系列化,往往需要一到三个月完成,被分割成系列小活动。
3.打造“生态四季”特色课程
即以生态读书节、生态艺术节、生态科技节及生态体育节为载体打造的特色活动课程,因为四节在一年中分别举办,所有叫“生态四季”。“生态读书节”,以“读书+研学”为实践形式,如,2018年春天,课题组以“盈香生态园”为研学基地,组织学生读与亲近自然、亲近动植物及生态相关书目,再组织开展“生态研学”,引导学生从纸面走向生活。生态艺术节,则通过晚会表演形式传达生态文明的知识,2018年举办的“童话森林”演绎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故事和情感,2019年的“绿色之约”则传达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生态科技节通过科普小调查、科普擂台赛等方式普及生态保护的知识,2019年举办的“生态科技节”则以小戏剧的方式展现生态保护的科技。生态体育节,利用“六一儿童节”融入诸如运南瓜、挑箩筐等趣味运动,培育学生亲近自然的意识。
4.开发和实施生态劳动实践课程
2021年5月,我校争取到学校社区的大力支持,拥有了一块1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依据这一基地,学校发动班主任及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田园劳作,开发并实施田园课程、工具课程、生活与健康课程、生活美学课程等。
三、新认识
1.生态教育是连接小学生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
小学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迷信”于书本,哪怕现实摆在眼前。比如,南方的绝大部分树木是春天落叶的,可小学生却固执地以为冬天就落;南方的鸟儿是不用南飞的,但“冬天南飞”已成为学生认识;甚至你去问学生,现在的国家主席和总理是谁,他们会有一部分说是毛泽东和周恩来。这说明小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以书本知识为维度的空间世界,而因为有的家长过多强调学生“只要好好读书就行”,而让学生远离生活实践,学生的现实感很弱,他们很少甚至不会细心去观察周遭环境的变化,更谈不上细节的关注,这是现实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而生态教育则是连接学生头脑中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如,学生在开展向日葵种子种植的活动中,学生对种子进行泡发后边开始进行观察并写观察日记,有的学生每天用尺子记录种子的生长直至它开出鲜艳的花朵,当班级举办“花展”的时候,学生之间又会互相比较各自种得怎么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观察和聚焦现实世界。強化儿童对现实世界的现实感是促进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2.小学阶段实施生态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力、适应力
所谓“适者生存”,达尔文的演化论揭示了人类从毫无优势的物种登顶万物灵长的秘密——拥有超强的对环境的感受力和适应力。但这种感受力和适应力已经明显下降,最显著的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出现的青少年焦虑、郁抑甚至自杀等心理危机,这说明现代青少年当环境出现变化时无法适应。为此,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实施生态教育,其第一要义不在于学习生态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环境变化的感受力和适应力。
自20世纪以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人类带来诸多生存挑战,按理说,对青少年实施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教育成为必然选择,但受应试教育及教育评价的影响,现实中很难落地。“生态教育+核心素养”的特色办学路径以生态教育为载体,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融合和重构学校课程,既为生态教育接上了地气,又紧扣“生态、生命、生活、生存”四大关键,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径。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