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结构分析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4-02王善情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物理

摘 要:本文作者应用结构教学法进行提升物理教学效果的实践,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指向知识结构调整物理教学内容,通过加强学科融合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的内涵,通过开展生活实验深化学生的学科意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结构分析法;物理教学;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08-0089-03

收稿日期:2021-12-15

作者简介:王善情(1977.5-),男,江苏省东海人,本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中的结构分析法是用结构观点来分析中学物理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法与学习方法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结构分析法,可以使学生针对物理学科中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物理学科高效学习.

1 结构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随着新课程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结构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实践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得初中学生成为具有更好道德风貌的人.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自身、不断完善和补充自己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初中物理教师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有关物理教学模式以及方法手段,对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储备,还能深入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物理实践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其次,由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丰富有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社会现实存在着较大的联系,也有效降低了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内容学习的陌生感以及难度,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和形成,还有利于学生及时更新自身的物理学习理念和思想,为后续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使得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投入到物理知识课堂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到物理知识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此外,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有效结合结构分析方法积极开展和实施有关物理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有效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中,从而使得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散和创新提高.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结构分析方法对于学生全面綜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结构分析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策略2.1 绘制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如在“声现象”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与声音有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针对其中的知识体系展开完整的梳理.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从声现象的原因开始梳理绘制导图:“大家现在笔记本上写出我们这节课的核心概念声现象,画出一支线条,表示其产生原理.”此时学生就会将声现象后分支出产生原理这一框体,并针对声音的形成原理——物体的振动这一概念进行学习.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我们了解完声音的形成原理是物体的振动,就要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此时学生就会在声现象这一总支后继续划分出一个分支,并标注“声音的传播条件”,并根据课本的讲解了解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主要条件,在来到“声音的特性”这一部分后,学生便会自觉在笔记本上分支出声音的特性这一概念,教师此时为学生讲解:“我们下面学习的概念如音调、响度、音色等,这些都是围绕声音的特性这一框体进行说明,因此我们不能够再从声现象这一总支上进行区分,而是要在声音的特性这一分支中再分出三支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学生此时就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了解完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后,填充三个框体,并在音调这一项框体中继续分支出声音频率、赫兹等概念,这样就完成了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梳理.

2.2 指向知识结构,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光现象”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与光的传播相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就要针对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本章内容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就是以光的传播为主干,分别讲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三种传播方式,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结构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讲述三个主干知识,对于色散等知识可以较少讲述.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告知学生知识结构:“我们本章内容主要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传播、折射传播三种光传播方式.”接着从光的直线传播讲起,为学生讲述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光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就是直线传播,这种直线传播存在一种条件,就是必须是同种均匀介质,例如空气、水、玻璃等,在这样的直线传播中,光的速度接近3×108m/s.”这样学生就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再以相同方式为学生讲解光的反射:“光在生活中不仅存在直线传播,遇到物体的表面还会发生反射,例如我们在照镜子时能够看到自己,就是因为反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光的反射具有一定特点,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接着引出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学习.在讲解完光的反射现象后,教师开始讲解光的折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现这种状况,当筷子放进水中,原本笔直的筷子变弯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接着为学生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如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就理解了折射现象的原理.经过教师这样的结构调整,让学生针对三支结构主线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针对其中逻辑关系的理解.gzslib202204031219

3 加强学科融合,理解物理学科内涵

如在“压强”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物理学科和数学学科相融合,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内涵.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压强计算公式的学习:“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的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存在一个公式p=FS,那么此时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水平桌面上有一本书,书所受重力为3N,书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那么这本书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学生此时就会开始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所受重力因此p=FS中的F为3N,而桌面的受力面积为5×10-2m2,因此可以直接和3N相除,此时就会产生这样的计算过程p=FS=35×0.1,最终结果为60Pa,在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就向学生讲述:“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可以理解物理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关系,物理学科提供了解世界的方法,而数学则是实现这种方法所需的必要能力和过程,数学计算是我们所必须的一种能力,而物理则是让这种能力得到运用的具体场合.”这样讲解完,学生就理解了数学和物理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对物理学科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一重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 开展生活小实验,深化学科意识

如在“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与透镜相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小实验,让学生深化物理学科意识.教师首先告知学生:“大家在生活中肯定用到过相机,我们现在的手机也有相机功能,但其实在照相时我们的物像其实在相机中所呈的像和实际状况是倒立的,我们看到的正立像其实是经过翻转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制模型照相机的生活实验,让学生先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较少的纸筒,将其中一个纸筒套入另一个纸筒,使其能够前后滑动.接着在一个纸筒上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凹透镜,另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模型相机,教师让学生在较暗的室内把凹透镜对着窗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薄膜间的距离,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室外的像,学生此时就会看到像是倒立的,这样就让学生通过生活小实验了解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工作原理.例如,教师在实施和开展有关“电与磁”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实例进行举例,如外出时所使用的指南针的指向原理以及录音机的音频效应等.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对这些生活物理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组织学生做好相关物理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后,学生就会发现电与磁知识体系中有关磁感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类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而是物理学家为了使大家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而创造的一种专业名词.因此,物理教师在实际的电与磁实验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铁屑来检验磁感线的客观存在.首先,教师可以实现准备适量的铁屑、不导电的玻璃板以及两条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條状磁铁等教学工具,然后,将适量的铁屑放置在不导电的玻璃板上,将一个磁铁的S端与另一个磁铁的N端相对,用笔或者其他工具轻轻振动玻璃板,使得铁屑发生振动,在此之后等待一段时间,观察不导电玻璃板上铁屑的变化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做好第一次实验的记录;然后,保持其中一个磁铁的方向不变,反方向旋转另一个磁铁的方向,重复第一次实验的步骤,并做好第二次实验的真实记录;最后,物理教师要通过两次物理实验结果对其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归纳,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电与磁知识背后蕴含的深厚的物理内涵,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和应用生活中电与磁效应现象背后的原理以及规律,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在初中物理复习课课堂教学设计中,结构分析法的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未来期待有更多学者针对这一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更加有效可行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喜荣,尹建义,殷中伟.结构分析法在物理教材分析中的运用[J].保定师专学报,2001(04):20-23.

[2] 任丽君.结构分析法在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4(04):10-11.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初中物理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