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三境”教学法设计理念及体系建构*

2022-04-01孙优尹梦楠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尔变形记外国文学

孙优 尹梦楠

摘      要 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教师课堂教学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依据课标及课堂问题制定教学方案成为當务之急。通过“三境”教学法,明确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及思路初探,形成高中语文外国文学项目学习教学设计新模式。

关 键 词 三境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 体系建构

引用格式 孙优,尹梦楠.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三境”教学法设计理念及体系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2(07):48-51.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

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初步统计有69篇之多。我们在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在文本理解、教学理念、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文本语境的疏离

外国文学在文化经验、历史传统、思维品质、时代背景、民族心理、写作结构等方面,与中国文学作品相比,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阅读干扰,更使得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难以真正落实。我们发现中译本已悄然改变了外国文学原始语境。师生在非原生语境中研习作品,教师教学的阅读有效性、思维有序性、教学科学性,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2.教学理念的滞后

语文统编教材已完成新一轮内容更迭,作品内容的丰富性、选材多样性等方面对学生有良好助益。但教师的教育教学却常常“滞后性”发展[1]。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教师无法有效开展项目化学习、情境化学习等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无法理解外国文化、历史、心理等内容,学生情感体验单薄,学生机械积累多,学习效率低,也就流失了思维乐趣。

3.方法选择的单一

长期以来,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讲解法,教学设计千篇一律,文本角度浅尝辄止。在教师消极化的教学选择下,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走向了消极、被动,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2]。当教师缺少对学生认知水平全面了解,缺少对教学方法针对性探索,采用“隔岸观火”式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深度的语文学习就难以在学生心中落地扎根。

二、“三境”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有必要更迭传统小说解读方法,选择以三重“语境”教学法入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文本要求的具体情境,在语境差异比较的思辨中,实现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外国文学作品具有独特外文语境,包括由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语言风格、民族心理等组成的语境。综合而言,进行中外文本语境、文化语境、时代语境比较教学研究,可以为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3]。由此,我们要探究中外文学语境差异,依据不同国家文本、文化等区别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系。

我们拟定语境教学为三部分:文本语境、文化语境、时代语境如图1所示。

1.“文本语境”教学法

由于学生阅读外国文学时,容易出现割裂语境、脱离文本问题,我们有理由把教学切入点指向中英文本差异比较和选择。由教师从原著中提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英文片段,重燃学生对文本语境及外国文学阅读兴趣。

以《变形记》为例,我们为了解决格里高尔是如何完成“变形”的。我们有必要开展以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图2。

为了解决格里高尔与“变形”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揣摩关键意象甲壳虫的特点,还要走进原始文本寻找与意象核心特征关涉紧密的具体语句,关照文本翻译的细节差异,在发掘时代、社会对作品人物影响的过程中,探索语境机杼,进而寻求学生独特的阅读情感体验。中英文本差异,恰恰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在文本比较中纠正翻译问题,扫除翻译问题带来的学习障碍。学生研习不同文本内涵的同时,跨越时代和文化的距离,形成对《变形记》格里高尔这个人物的完整认知,探寻作者创作意图,在思辨比较之中最终生成学生深刻的阅读感受。

2.“文化语境”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开拓视野,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汲取人类文化精华,不断提高学生文化参与的能力。“变形”的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在中外作品中对照呈现。同样在第六单元中,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篇目《促织》与《变形记》是我们“文化语境”学习的典型素材。我们聚焦中外“变形”意象的差异时,可以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审美追求,又可以在中外文本差异中洞见卡夫卡的匠心所在,见表1。

《促织》的作者蒲松龄,他善于设置曲折发展的情节,行文跌宕起伏,波澜丛生,读来乍喜乍忧,且哀且怒,扣人心弦。《促织》揭示了统治者沉溺玩乐,以致朝政黑暗,民不聊生,个人荣辱系于一小小蟋蟀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批判。而《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是在变形的想象中将外在的世界变成他的内在世界,这是“卡夫卡的个人精神自传”。同时《变形记》颠覆传统的写法,是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它不重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以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以格里高儿的心理活动展开故事发展。《变形记》揭示了在异化世界里人悲惨的生存状态,表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绝望。

《变形记》中最令读者惊艳的是格里高尔变成异于中国文化审美特质的甲虫后,以心理独白的方式,呈现出的独特叙述视角。面对有文化差异的外国作品,习惯于大团圆式结局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了对多元文化更深切的理解。通过“文化语境”学习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以兼容并包的心态进行文本内涵分析,在本土意识和世界意识的交融碰撞中,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的主张。

3.“时代语境”教学法

在引导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积累、参与情感体验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触摸当下生活脉搏,增强主人翁精神,如图3。原生的生活经过想象和夸张变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品,观摩这些荒诞背后的人生样态,我们还需要回到自己的生活和时代中,用所学到的知识,提升思维品质,去思辨不断变化的生活真相,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gzslib202204011629

世人之所以为卡夫卡着迷,不仅在于他为被社会压榨、残害的群体发出微弱的呐喊,更在于其丰富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看似只是人物的“变形”,是人物自言自语的嘟囔,实则是人物把对人类社会现状的担忧真实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格里高尔身上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影子。比如衡水中学张锡峰身上的争议,恰恰是社会“变形”的一种缩影。我们可以从《变形记》中人与时代的命运关系,进而思考我们的青年学生如何做到与时代共舞,如何在复杂快捷的时代里积极面对人生的困惑,只有把这种命题放在时代的脉搏中,才能让学生感受生命变化的质感,从而为人类寻求光亮。

“三境”教学可以从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文本、文化、时代语境下的学习活动,从而凸显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找对外国文学阅读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语境设计和项目活动设计应严格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活动开展前应充分了解学情,熟悉学生知识薄弱点,并将已发现的问题设置为课堂学习的重点解决对象。基于“三境”教学法的语文课堂教学,终究还是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语文思维在课堂里自由绽放。

三、体系建构

通过《变形记》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为外国文学课堂建构教学体系。首先我们提炼《变形记》活动设计情境:

近日,学校拟将筹办“我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读书分享会,我班拟分享卡夫卡的《变形记》。鉴于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此文荒诞难懂的阅读现状,我班计划与中国变形小说比较,引领他人读懂《变形记》,让荒诞落地。

1.宏观设计:有节有理,有效互联

活动一:基于“文本语境”,比较不同译本,促成学生对“我是谁”层进式理解。

《变形记》的第一个句子已经成了经典名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无比的甲虫。”这是部编教材选用的叶廷芳译版的开头。我们在这个活动环节学生提供了英文版:“One morning,when Gregor Samsa woke from troubled dreams, he found himself transformed in his bed into a horrible vermin.”和多种中文版本,以供学生在比较中深入思考阐述“我变成了谁?”

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语境,比较下列译者译文差异,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思考,并重新进行翻译。”学生很快能注意到不同译本中核心意象的细微区别。比如有:大毒虫、跳蚤、虫子、巨大的甲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注意到大毒虫形象直观,也发现大毒虫有逻辑漏洞;有学生注意到虫子意象笼统,在表达人物形象上有所欠缺;也有学生注意到了跳蚤过分灵巧与人物形象不符。这样的“文本语境”设计,重在学生敏锐地捕捉甲壳虫这一意象的内涵及背后的隐喻。学生逐渐对格里高尔有了由浅入深,层进式的理解。

其次,基于“文化语境”,尊重外国语境,培养正确鉴赏“我变成谁”的文化意识。顺着学生对“甲壳虫”意象的深入解读,我们继续引导学生对“变形”意象展开深入思考,并上升到中外作品的文化比较。我们可以建议学生“举出中国文学中三个‘变形的例子,谈一谈中国文学设计变形意象与本篇的不同。”通过对照,学生得出结论:“中国文学中的变形多是‘美化,表达美好的愿望;外国文学中的变形则常常是‘丑化,暴露出畸形的病态。”通过鼓励学生思考“文化语境”,格里高尔被社会撕裂、挤压之后的无助孤独与扭曲异化的形象,就愈发得到凸显。培养学生这一比较意识是十分珍贵的。这是因为就目前的外国文学阅读现状来看,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阅读量少,阅读经验也少,对外国文化的积累更少。习惯于以中国文学的视野和立场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学生的文学阅读视野常常狭隘化,遑论将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化进行切实比较和思考了。

再次,基于“时代语境”,合理发挥想象,实现学生对“变形”时代主题的内涵挖掘。何谓“变形”?在本项项目学习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在“变形”,什么在让“变形”不断上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走出去,将学生的思考活动放置到一个更开阔、更开放的时代背景中,在思考格里高尔自身境遇的基础上,进而思考主人公身边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乃至社会制度、人生、人性等更为深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探究,也自然深入到小说主题和作者创作意图。学生对变形内涵的概括由格里高尔到亲情到社会关系,逐层深入;对“异化”的理解,由文本内走向文本外,由作品走向現实。

以上三个活动设计构成了这堂课的主干,也构成了这节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三个项目学习任务目标明确,逻辑缜密,由简到难,学生完成起来有兴趣,也有挑战。

2.课堂教学微观透视:文本细读,创意生成

首先,在语境教学下的文本细读,激荡学生思维潜力。基于三境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诸多思维火花。比如我们引导学生给小说的主人物格里高尔·萨姆沙设计人物档案见表2,要求学生阅读《变形记》弄清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身份、家庭成员及职业、家庭状况、人物精神面貌……目的,就是弄清主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变成了“horrible vermin”。

学生在概括分析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时,学生先后概括“善良忠厚、责任感强、体贴、懂事”“畏惧、逃避、忍辱屈从”等内容。在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学生陆续有了新发现——格里高尔是家里长子,是一位旅行推销员。父亲5年前破产,在家养尊处优;母亲是家庭主妇,沦落到为人缝制内衣补贴家用;妹妹帮助母亲做点家务;格里高尔受伤后,她做了售货员。父亲破产,母亲生病以后,格里高尔艰辛工作。他希望努力工作,还清债务,完成妹妹梦想。于是,他每天辛苦工作,恪尽职责,尽心尽力,“工作五年了没病过”,由普通的伙计变成成功的旅行推销员。即便变成甲虫之后,他也充满善意,体谅父母心情,害怕吓到家人,躲在拥挤、狭小的房间里面。奄奄一息的时候,家人想让他早点死掉,自己也希望不用再拖累家人。gzslib202204011630

從上述学生课堂叙述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的格里高尔生活压力极大,长期处于忍辱屈从的状态。格里高尔对工作特别的不满,但是一直忍耐着不去老板面前倒出自己的苦水,他特别害怕在公司的地位受到损害,从而影响还清父母债务。但是,家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格里高尔存在的意义。格里高尔作为一个成人,只为金钱和家人奋斗,只为家庭的困难奔走,失去了他自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内核——人性。当温存与理解丧失,个体整天为摆脱困境而厮杀,失去了精神的大海和长空,异化为“horrible vermin”,就有了依据,也成为了事实。

其次,语境教学下的细节质疑,提升学生文化参与等能力。基于语境教学的活动环节一中,有学生对格里高尔家庭的经济状况产生了疑惑,学生发现了格里高尔家庭经济生活中的矛盾点:家庭贫困却雇佣女佣。实践证明,有疑处往往有精彩。学生积极思考,列举课文第25段对老萨姆沙的描写,认识到这个家庭矛盾之下的真实状态:“家里有女佣”是没有破产前的“痕迹”。“家里有女佣”掩盖不了他家庭的困窘。另一方面,“家里有女佣”只能表明只知道穿漂亮的衣服、租住了大的公寓、睡睡懒觉的17岁妹妹,不懂世事!父亲债台高筑、母亲疾病缠身,没有一人伸出援助之手。而此时,妹妹还雇佣女佣,恰恰给格里高尔增加了极繁重的人生压力。从而进一步得出可贵结论:女佣的出现是在委婉地鞭挞,变形之前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冷漠的!“家里有女佣”,其实还在告诉我们:那个一直友善的、长期受屈辱的格里高尔总有一天会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或者“变异”,是主人公抗拒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格里高尔们的忠告或者指引:你们只有这样,才能逃脱生活的挤压,才能回到自由的天地中,才能拥有快乐的精神世界。格里高尔,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感叹与痛苦,他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我们让学生们读出格里高尔的身份、地位和精神面貌,我们才能破解“他是谁”,进而理解“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现在怎么样”。

更宝贵的是,基于语境的语文课堂,我们能够激发更强烈质疑精神,产生更多现实思考,有效提升学生文化参与的能力。“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中提到“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学生们走近卡夫卡,弄清了作者和作品逻辑关系的同时,更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开拓了文化视野、深化了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弘扬了中华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邢国英.外国文学作品节选课文的教学处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21(03):51-53.

[2] 孙优.“极其工”与“极其变”——南宋词情境教学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3):30-32.

[3] 赵福楼.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语境教学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01):21-25.

猜你喜欢

高尔变形记外国文学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变形记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去”字变形记
论《变形记》中的沟通困境
小猪变形记
ThePatriarchalSocietyofChinatowninEataBowlofTea
ContrapuntalReadingofJaneEyreandWildSargassoSea
小虾弯弯变形记
《外国文学动态》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