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振兴视域下的小规模学校发展探究

2022-04-01彭象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彭象华

摘      要 探索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之路,关键是让农村小规模学校走出困境。小规模学校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面临学生人数少、经费不足、师资短缺、教师积极性不高等困境。主要原因是优质生源流失、设备设施落后、管理效益不高等。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调整学校布局,规范招生行为,强化师资建设,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发展。

关 键 词 乡村教育振兴  小规模学校  特色发展

引用格式 彭象华.乡村教育振兴视域下的小规模学校发展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2(07):23-25.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先后颁布。教育兴则农村兴,实现教育的全面振兴,就需要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学而优教”的需求与基础教育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1]。办好小规模学校是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公平均衡和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所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本课题组走访了40多所小规模学校,了解教学现状和解析发生困境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

1.小规模学校的界定及分布

何谓小规模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人数比较少。它到底以什么数量为标准,因为各个国家的人口数与国情不一样,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在我国,小规模学校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人口比较分散、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一般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

例如:湘乡市人口92.41万,下辖18个乡镇。截止2020年,小学150所,初中27所,九年制一贯制学校23所;小学46572人,初中22728人。其中100人以下的小學66所,初中8所,占比约37%,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

2.小规模学校的现状

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情况特殊,有三部分学生引人关注:一是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长送小孩到城里读书,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家庭成员生病和劳动力的问题,只能维持生计,无法供子女去学费较高、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好学校;二是学生学习基础不好。父母认为其子女以后升学的希望不大,影响了父母送子女读书的热情。三是留守儿童多。不少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的孩子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或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代沟”的存在和亲情的缺失,这些孩子的性格存在一定缺陷,不喜欢学习,成绩不理想。

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业水平普遍不高,在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差异明显,合作能力不强,艺术素养、创新精神欠缺。由于办学传统和条件的制约,小规模学校办学理念落后,关注文化学科的教学,忽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未得到充分体现。

3.小规模学校的困境

(1)学校经费困难。学校办公经费按学生人数下拨,小学生每生每年65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850元,在下拨经费中,每生每年要扣除图书费、网络信息费等100多元。学校正常的开销有:水电费、小型维修费、培训差旅费、网络信息费、办公用品费等,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几乎处于负债状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破解经费不足的难题,好多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学校师资不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但偏僻的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的老师。每年乡镇中心学校安排考编入职的新老师和免费师范生来校任教,但服务年限一到,就调往条件好的集镇学校或城区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结构性缺员严重,专业素养有不少差距,职业吸引力不强。

(3)学校管理薄弱。一方面,小规模学校校长难以选拔。由于上级的检查多,学校压力大,校长难当,校长的主观幸福感不高,小规模学校尤其突出。另一方面,校长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校长的领导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营造育人环境、引领教师成长、领导课程教学、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通过走访与调查,结合湖南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情况,校长工作表现不同的学校,学生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规模大的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明显要好。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是这些学校面临的困惑。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成因

1.生源流失严重

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分布分散,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发展加速,城镇人口急速增长,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的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与学习,乡村就学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大量的农村学校转变成了小规模学校,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则从入学难慢慢发展到“择校”热,从学生数量急剧减少发展到优质生源不断流失。由于民办学校享受国家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招生、办学、收费等方面都能自主,市场化运作使民办学校能发挥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不少学生愿意选择这些学校。特别是与省示范性高中剥离的民办学校,有一种特殊的“品牌”效应,到这些学校就读,是不少家长和子女的期望。

2.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强则教育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取决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数量、质量与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教师数量的配备严重不足。有关政策规定:小学在100人以上的学校,按师生比1∶19的比例配置教师,初中按班师比1∶13.5的比例配置教师;小学在100人以下的学校,按班师比1∶1.7的比例配置教师,初中按师生比1∶3.5的比例配置教师。乡村小规模学校无法按要求配足教师,教师负担相当繁重,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数、英老师往往要兼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教师数量根本满足不了课程开全、开齐的要求。二是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在调查的学校中,老教师占比较高,还有不少代课老师。老师们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传统,音、体、美专业老师缺乏。在偏僻的乡村学校工作,交通不方便,生活条件较差,精神生活贫乏,工作繁忙压力大,年轻老师不想来,优秀教师留不住。gzslib202204011458

3.设备设施落后

近几年由于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入,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几间茅舍、到处荒草的景象,但与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相比,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仍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是学校功能室缺乏,没有标准化体育运动场。从学校可用的校舍来看,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50%以上的学校还有闲置,但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学科实验室,图书室和阅览室形同虚设,门上仅有门牌。学生没有好的运动场地,有的学校操场没有硬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土沾身。二是仪器器材不足。实验、电教、体育、音美等器材数量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破损的多。由于疏忽管理和维修,有的已经老化,无法使用[2]。三是生活设施配备落后。部分学校用水不方便,沒有水冲厕所,食堂缺乏食品制作或加热条件,配套设施差,生活不方便。四是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学校网络效果差,一体机只装了1~2间教室,缺乏数字资源,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因为乡村生源不断流失,学校越来越小规模化,发展前景不乐观,在此情况下,这些学校有撤并的可能,或随时有消亡的风险,地方政府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对改善办学条件持观望态度[3]。

4.管理效益不高

调查中发现,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下,没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作为老师,也是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就高枕无忧,在课堂上表现出消极的心境。这两种心态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不良循环。当这些学生来到比较大的学校时,都觉得新学校学生多,设施全,心情也高昂起来,进而乐观地投入学习;作为城镇学校的老师,由于老师多,教研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充盈,教学积极性高。可见团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小规模学校应克服管理上的短板。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对小规模学校的投入要优先保障,同时对每个小规模学校要有一定数额的划拨经费,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作为乡镇学区不能简单地按照人数核定生均公用经费,应综合考虑班级数、在校生数两个指标划拨公用经费,还要多方筹措经费[4]。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经费支持力度,缩小其与乡镇、城区学校的差距,保障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2.调整学校布局

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由县市政府制定村小撤并方案,由乡镇具体实施,采取分批、分类推进的方式推进小规模学校整合调整,打造“小而美”高品质乡村学校,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政府和教育部门须要防止的现象是:为了省事和怕麻烦,等学校办不下去了,让其自然消亡。这样的话,就会给村民一个不好的印象,村小和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极差,迟早会被淘汰,不利于后续的工作。应倡导义务教育强弱帮扶、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促进共同发展,整体提升。

3.规范招生行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十七条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5]为严格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管理工作,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各市州实行“属地管理、划片招生、超员摇号、免试入学”的招生原则。当地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严禁学校无计划或超计划招生,突出过程管理,实行网上报名,严格审核入学学生就读资格,实行阳光招生,同时杜绝人籍分离的现象。

4.强化师资建设

(1)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根据县情、校情,考虑教师最迫切的要求,用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关怀教师生活和成长,全面提升教师幸福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政策,坚持差异化原则,条件越艰苦越薄弱的学校,生活补助优先考虑,同时适当补贴交通、伙食费用等。现在城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实行公益普惠的原则,教师还是有一定课外劳动的补助,城区教师每个月的福利可以提高2千元左右。乡村教师根据教龄每个月有从700元到1100元不等的补贴,无形中又有了新的差别,为缩短差距,地方财政可以加大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补贴额度。同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适当倾斜,优化教师的发展坏境,加快教师的成长步伐。

(2)解决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特别注意补充“音体美”等紧缺型教师[6];鼓励优秀教师到小规模学校支教,提倡支教的年限不少于1年,以取得支教更好、更大的效果。

(3)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搞好教师专业培训,促进专业发展。注意需求调研,使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方式多样化,同时也要组织乡村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到城区优质学校去观摩、听课、评课和学习交流,不断拓展乡村教师的教育视野,开阔思路,提升能力。

5.形成发展特色

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湘乡市壶天火龙灯传承了170多年的历史,是省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壶天中心小学根据火龙灯的发展渊源,开设了“我爱火龙灯”校本课程,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家乡的热爱,办学效果越来越好,学生的音体美等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带来了一系列良好的持续效应。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开设“山水田园”课程,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和走出困境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烽.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人民教育,2021(01)21-24.

[2][3] 曾文靖,秦玉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分析与建设思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8(08):24-29.

[4] 徐笛.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6(06):24-28.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6-23)[2019-07-08].http://cpc.people.com.cn.

[6] 王金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基于广西10县的田野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21(07):29-32.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