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设计+”育人体系

2022-03-31林业铖胡真真王家利黄丽珠

大观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林业铖 胡真真 王家利 黄丽珠

摘 要: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后备军,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之外,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推动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能够促进艺术生就业。由于艺术类“三特”,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需要一套通过精心设计的,且与艺术类“三特”联系的育人体系。在分析艺术类“三特”基础上,运用“设计+”思维,通过传统设计理念的升级,结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实际特性推动育人工作体系的创新,形成具有艺术特色的、符合学生创业素养培养的“设计+”育人体系。

关键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设计+”育人体系

注:本文系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设计+’育人体系探索”(JF2020005)阶段性成果。

一、构建艺术类大学生“设计+”育人体系的背景

(一)“双创”教育改革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已变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主要抓手[1]。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之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推动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促进艺术生就业的需要。

(二)艺术类“三特”特性所决定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特别活跃,有着特别强烈的创业意愿,并且在自身的专业特长领域喜欢不受拘束,勇于创新,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艺术类专业具有应用实践性强的特征,和创业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同时,艺术类教师本身就具有行业经验和创业经历。艺术类专业急需一套精心设计的,且与艺术类“三特”紧密联系的育人体系,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办学特色要求

进入“十四五”规划期以来,国家对高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人才培养的成效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打造“创业”办学特色的内涵所需,艺术类专业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就包括育人体系的改革。

(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好坏是检验学院教学与育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需要相应的育人体系进行支撑。为了响应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号召,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艺术类大学生“设计+”育人体系的意义

打造艺术类大学生“设计+”育人体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改进学院育人工作,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教学工作与学工工作的紧密融合、校内工坊与校外企业的有机对接、教师与学生的快乐组合;实现艺术生育人工作从松散化到制度化的转变,从校园化到社会化的转变,从单一化到全员化的转变;促进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素养与创业素养的协调发展、个性要求与共性要求的协调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有力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三、现阶段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专业教育)普遍做得比较好,但育人工作(创业素养培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由于缺乏一套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相适应的育人体系,影响了第二课堂对学生创业素养培养作用的发挥和艺术类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设计+”育人体系的构建

结合教育部“新文科”改革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对艺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厚基础、重学养、重创意、精技艺”和兼具创业素养的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分析艺术类“三特”基础上,运用“设计+”思维,以“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学生的工作需求设计”为内在驱动,通过传统设计理念的升级,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特点融入传统育人体系中,推动育人工作的体系创新,形成具有艺术特色的、符合学生创业素养培养的“设计+”育人体系。

“设计+”育人体系,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为前提,实践为平台,活动为依托,主动融入配合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助力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构建集“教”“学”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坊”“企”良性联动实践平台育人体系、“六艺”同向并举的活动育人体系,运用“设计+”思维,实现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素养培养,如图1所示。

(一)构建多层次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

搭建以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紧密结合的“教”“学”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将协同育人体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构建起辅导员与班导师合力育人工作的融合,教师专业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融合,辅导员与学生生涯发展的融合,教师工作坊与学生工作室实践创作的融合,构建“教”与“学”的快乐组合,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第一,建立教师与学生学习指导的融合机制,解决学生课上听课“呆”的问题,通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革,做好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分工和协调安排,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第二,建立教师工作坊与学生工作室融合机制,解决学生创作指导“散”的问题,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实践渠道,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緊密衔接。

第三,建立辅导员和班导师合力育人的融合机制,解决学生评价体系“粗”的问题,通过融合沟通,实现多维考核,使“设计+”的育人理念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新形势下,要把课程思政这个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辅导员是各类思政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需要通过党课和班级团课教育、形势政策、主题班会以及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班导师则应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师德师风等对辅导员思政工作进行延伸。

(二)打造双轨道式的平台育人体系

依托学校“首善文苑”和大学生创业园两大平台,创建以学生工作室、教师工作坊与合作企业培养艺术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联动实践的教育平台,作为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扩充。

第一,建立教师工作坊与合作企业联动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同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通过设立校外教师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到优秀企业中挂职学习锻炼,支持、鼓励教师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学习、交流、借鉴企业先进理念及先进技术引进,强化实践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促进艺术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坚实保障。同时“首善文苑”和大学生创业园可以深入与行业对接,根据企业需求,实施学校工作室与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制。通过实行学校和企业双向聘任、双岗位双薪、低职高聘机制,引进企业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导师、传统工艺匠人共同探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企业项目进校园、优质专业技能导师上讲台、行业动态进课堂、真实业务进案例,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开放、协同、创新的现代师徒制,提升实践育人质量。以企业专业核心技能和设备为要素进行整合,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艺术类学科教学实践平台,以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为主导思想,加强科教融合。充分发挥“首善文苑”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促进先进的设备为教学服务,向师生开放,使“首善文苑”在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实用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中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发挥企业的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纺织、针织、服装面料等优势行业的企业参与度,以服务地方经济项目为方向,促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实践成果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实时转化。

第二,建立工作室与校友企业联动机制,推动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设计生产、专业知识巩固、能力提升等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用好校友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为学生的创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利的社会大环境。优秀校友企业要对在校生的工作室创业实践进行全程指导,定期通过开展创业校友分享会、校友创业门诊等方式向学生工作室传授优秀校友的创业经验[2],为在校创业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搭建校友创业跟踪服务平台,及时反馈专业领域市场的变动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质量,让在校生创业团队的发展符合市场的需求,能够顺利与社会接轨。

(三)实施并举式的活动育人体系

搭建以艺术讲座造氛围、艺术展览现成果、艺术竞赛提信心、艺术创业强素质、艺术精英树榜样、艺术团队广辐射为载体的“设计+”“六艺”文化活动育人平台,并将其纳入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充实艺术专业教育的内涵,培养艺术生创意思维,增强艺术生创业意识,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第一,艺术讲座造氛围。依托学院开设的艺术讲坛,定期举行文化艺术讲座,协助系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院邀请的专家、学者、教授讲座,培养学生专业学术素养。結合学生专业特色,2021年学院举办了57场艺术类讲座,浓厚了学院学术氛围。

第二,艺术展览现成果。建立以“班级结课展为主体、毕业作品展为依托”的展览模式,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学习,积极参展。利用“艺创集市”平台,试点将学生作品与公众文化需要相结合,探索艺术作品商业化的初步实践。

第三,艺术竞赛提信心。学院瞄准国内外各类艺术竞赛项目,及时宣传动员学生参赛创作,专门安排专业老师精心指导,提升学生参赛水平,进而提高学习信心。学院以闽台交流为依托,以冲击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等高含金量的国际奖项为目标,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学科竞赛平台。汇聚校内精英教学团队、台湾名师、企业专业技能导师、优秀校友、民间匠人等优质“师资链”,共同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开展学科竞赛课程改造,开设竞赛专题系列课程,打造“两岸设计研习营”,定期邀请海内外高校名师入校讲学,开展参赛团队培训,助力实践教学提质增效。

第四,艺术创业强素质。结合艺术专业与开展创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通过专家咨询指导、创业项目路演、双创训练营、艺创集市等活动,培养学生“创”和“赛”的思维,营造“全院众创”氛围,努力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第五,艺术精英树榜样。重视身边榜样的正面激励作用,开展“艺苑之星”评选活动,评比出“学习之星”“运动之星”“文艺之星”“奋斗之星”,举办“出彩艺苑人”优秀大学生展示活动,通过塑造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第六,艺术团队广辐射。一是立足班级、工作室、寝室、党员服务站、党支部、学生会等阵地,打造“院、系、班”艺术精英库,以艺术精英为骨干力量,积极组建艺术团队,形成精英培养的链条传递。二是以“六艺”为依托,打造好学院艺术的“赛、展、践、创”综合服务训练平台,加强“赛、展、践、创”活动综合训练体系的科学指导,促进艺术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佳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艺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山西青年,2018(9):23-24.

[2]陈晓敏,方明,左淑允,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双导师”考核的探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118-119.

作者单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生微商创业与创业意识培养
岗位创业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