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脸庞,村庄》的美学特征探析

2022-03-31刘孟颖

大观 2022年2期
关键词:脸庞纪录片村庄

刘孟颖

摘 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表现真实本质并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纪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美学特征,而艺术性是其最主要的美学特征。通过对影片内容进行概述,从创作方式等方面分析纪录片《脸庞,村庄》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纪录片;审美感受;《脸庞,村庄》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曾经说过:“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纪录片所表现的真实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生活真实要求保持事物的客观性,展现其原汁原味。艺术真实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中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声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总是能唤起观众对于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一、纪录片《脸庞,村庄》概述

谈到纪录片,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约翰·格里尔逊,他将纪录片明确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使纪录电影从此得到了真正的命名。此后,许多纪录片的创作受到了约翰·格里尔逊的影响。纪录片风格迥异,类型多样,美国学者尼克尔斯将纪录片的种类分为诗意型纪录片、阐释型纪录片、观察型纪录片、参与型纪录片、反射型纪录片、表述行为型纪录片。参与型纪录片是指纪录片工作者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在影片中,强调导演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2017年,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联合街头艺术家JR创作的纪录片《脸庞,村庄》,以参与型纪录片为外核,致力于挖掘普通劳动者的个体价值,以唤醒个体边缘人物的自赏意识为内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妙之旅。

阿涅斯·瓦达尔,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全世界最可爱的奶奶”,曾和吕克·戈达尔、雅克·德米一起参与了20世纪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影迷给瓦尔达晚年拍摄的几部纪录片如《拾穗者》《阿涅斯的海滩》《脸庞,村庄》等起了一个怪名字——“自赏”电影。《脸庞,村庄》是阿涅斯·瓦达尔和法国街头艺术家JR共同合作完成的,二者有五十岁的年龄差,他们的合作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影片是围绕瓦尔达和JR的一段旅行展开的,这段旅行没有计划,没有目的,他们走遍法国优雅的乡村,结识真正有趣的灵魂,为旅行期间遇见的“脸庞”拍下照片。纪录片以两人旁白陈述的方式自然“入场”,影片中瓦尔达与JR开着一辆载着拍照设备和打印照片设备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整部影片看似随意,却有着某种温柔的力量。瓦达尔说:“这就像一个游戏,但JR却做了我想做的,为我遇见的脸庞拍下照片。”影片中记录了无数个小人物的面孔,这些面孔背后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例如:在一个老旧的煤矿小镇,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和现状之后,JR搜集了许多之前矿工的照片,并把它们放大贴到街道的墙上,当地居民看到这些照片后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隧道,动情地回忆往昔;将拥有200公顷土地的农民高大的身影印在他仓库的墙壁上,如同一个守护神。当高大的静态影像与个性鲜明的动态影像同框,这些街头艺术品就获得了更丰富的含义。影片记录了一个个普通人物的面孔,将那些被忽视的普通人的面孔放大,没有华丽的修辞和多余的装饰,却完全占据了观众的视线。影片中所有的拍摄对象都是普通劳动者,影片将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呈现了出来,体现了影片创作者对人类个体精神的细腻关怀和体恤。影片中穿插了阿涅斯·瓦尔达的个人记忆与故事,如影片的最后瓦尔达去拜访了一位老友——戈达尔,但是戈达尔并没有出现,只是在门上留下了他们之间的“密码”。寻找脸庞和村庄的旅行,不仅给予了拍摄对象和观众力量,也是瓦尔达回忆过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为影片增添了丰沛的情感。

二、影片中的美学呈现

(一)参与式创作

呂克·戈达尔说过,电影就是每秒24帧的真实。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从媒介特征上来讲,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也就是说纪录片所记录的事情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而参与型纪录片的这种真实是“互动的真实”。参与型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其最大的标志就是承认镜头的存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兴起了“新浪潮电影”运动,“新浪潮电影”推崇安德烈·巴赞的纪实理论。巴赞认为,电影应该是“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阿涅斯·瓦尔达作为新浪潮“左岸派”的代表,其作品风格也具有纪实美学特征,但又有着独特的个人色彩。纪录片《脸庞,村庄》是瓦尔达晚年拍摄的一部作品,以作者参与、介入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模式,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镜头前发生的事情,成为电影制作者和拍摄者之间互动的指示。这种模式将纪录片的程式从‘我向你们讲述他们’变成近似于‘我通过他们讲述我们(我和你)’。电影制作者的互动为我们打开一扇独特的窗户,以便观察世界的某个部分。”[1]纪录片《脸庞,村庄》中既有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记录,又充分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由表层叙述转化为深度思考。

在纪录片《脸庞,村庄》中,作者瓦尔达与JR的参与介入主导着影片的内容走向。瓦尔达的个人故事、与好友的回忆占据了影片的一部分,从影片中能够看到她幽默、乐观和真诚的态度,恰是她的介入,使整个影片多了一丝浪漫色彩。阿涅斯·瓦尔达在创作纪录片时总是将自身融入其中,她认为“摄影机后面的那个作者,应该创造一种和观众的接触……使得观众能够多少了解我一点,成为我的朋友”。创作者直接参与的创作方式能够使创作者更加准确与灵活地把握影片的创作,精准地表达其思想与目的。JR将摄影机对准普通人,农场主、邮递员以及咖啡店的女员工都是他的拍摄对象。这种关注普通人生活的艺术理念贯彻在整个影片中,用最贴近现实的手法将普通群众的丰富、鲜活、深刻、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影片具有丰富的精神气蕴。

(二)抒情式叙事手法

纪录片的力量源于它基于事实而非虚构,对现实的关注,对真实存在的探寻,是纪录片美感的主要来源。纪录片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并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将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通过画面、音乐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后获得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愉悦。瓦尔达说过:“电影涉及所有的元素:影像、声音、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建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电影。”在叙事形态方面,纪录片致力于在还原客观事物本身的时候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直抵观众内心。

纪录片《脸庞,村庄》像是一首抒情诗,观众跟随着瓦尔达和JR的脚步,乘着一辆小货车,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开始了奇妙的寻找脸庞之旅。瓦尔达说过,“偶然性永远是我最大的助手”。偶然,总是能带给人无限的惊喜,无论是对艺术还是人生。在这场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旅行中,寻找平凡且有趣的人,记录下一张张普通人的面孔,讲述着平凡人的故事。影片采用碎片化、散文式的叙事方式,处处闪耀着普通人的光彩,而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背后,往往又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孤独的农场主、乡村的邮递员和充满想象力的流浪诗人等,在与他们的对话中,作者似乎告诉了观众一切,又像是什么都没说,留下黑白影像,让观众自由想象。整个叙事节奏随意、流畅,看似漫无目的的叙述却处处充满力量。影片在即将结局时,瓦尔达和JR还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一是瓦尔达去拜访多年的好友戈达尔,虽然戈达尔并没有出现,但这同样使戈达尔的影迷们激动不已,二是为了安慰伤心的“少女瓦尔达”,从来都不摘墨镜的JR摘掉了墨镜,瓦尔达说:“其实我看得不太清楚,但我看到你了,我们看湖吧。”她们之间完成了从互相陪伴到相互治愈的过程,从叙事手法上来看,这个结局颇具趣味。这部典型的参与型纪录片的叙事,彰显了导演的非凡创意与自由表达,纪录片让每一位观看者都能感受到阿涅斯·瓦尔达不老的、有趣的灵魂所具有的魅力。

(三)风格化意境的营造

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一种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感知現实”,其终极目的是在满足人们感官体验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美的思考和精神共鸣[2]。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纪录片更是忠于现实的创作,通过对生活细节和鲜为人知之处的阐述,表现出事物的审美属性——超过事物本身具有的形象与感情,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脸庞,村庄》是一部极具韵味的纪录片,一种人性的光环贯穿在整个纪录片之中,有一种没有说出口的俏皮,是艺术带来的奇幻感受。这部纪录电影没有花哨的镜头语言,纪录片风格却永远精致隽永;没有少年人的忧伤与清愁,纪录片却更加贴近心灵,慰暖人心。影片在记录脸庞的同时,创作者进一步走近被拍摄者的生活,在镜头中隐去身形,将时间交给这些独特的人物,让观众从中感受到自我。当“真实的我”遇见“艺术的我”时,有的人会感动落泪,有的人会喜出望外,影视的主动性在于,能够将普通人的真心实境呈现给观众。每一次在不同地点的偶遇,凸显了被拍摄者所代表的一类人群的生活状态,这些单个人串联起来所形成的群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法国社会中生活在边缘地带的社会群体的状态[3]。作者将人物的肖像处理成黑白,将普通人的脸庞放大张贴在乡村的建筑上,这是不同于城市色彩斑斓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无形之中形成了具有“距离感”的美,非静止的画面伴随着环境声,让观众在这种景象中去感受生活的甘苦。

纪录片中穿插了瓦尔达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过去的怀念,在平静中将自然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瓦尔达将为已故摄影师盖·伯丁拍摄的照片粘贴到地堡上,但巨幅画像贴到地堡上之后不久就被上涨的潮水冲刷得无影无踪[4]。这些图像是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又是在感叹时间的流逝。通过油画一样的场景,我们也会为年近90岁的瓦尔达充沛的想象力而感动。

三、纪录片的现实关注与艺术思考

瓦尔达虽已迈进古稀,但艺术创作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她在晚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拾穗者和我》《阿涅斯的海滩》《脸庞,村庄》。其中《脸庞,村庄》获得了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第8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尽管法国新浪潮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瓦尔达的作品给人带来的新鲜感和震撼却依然如故。

无论是JR还是瓦尔达,他们的艺术创作都深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普通人。纪录片《脸庞,村庄》是瓦尔达和JR进行的一次户外大型艺术创造,他们将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脸庞放大打印张贴在房子、水塔、集装箱等地方。影片记录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他们之间并没有关联,但是放大的脸庞照片可以将他们串联在一起[5]。艺术本就源于生活,矿工街道宿舍、村庄邮递员和咖啡店的服务员等普通群众成为影片主体的一部分,影片将普通劳动人民的脸庞放大贴在墙面上,让他们成为这座城市的“明星”。在影片中,无论是流浪汉还是农场主,他们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放大的脸庞被每一个拍摄对象反复确认,他们看着照片留下了真诚的欢笑和泪水。影片中充满了对人类个体的细腻关怀和体恤。

艺术与生活总是分不开的,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瓦尔达对艺术的思考从未停歇。电影的发明和新浪潮的变革,促进了电影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发展,也启发了人们对于电影艺术的新思考。在影片中,作者没有使用固定的剧作模式、明确的叙事结构和类型,而是采用散文式的叙事手法,将自身的生活情感融入影片,对过去的回忆、友人的思念无形中成为影片的一部分。个体的期待、失落与悲伤,以一种平等、轻松、随意的形式表达出来,影片呈现的画面夹杂着生活的痕迹,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关于艺术最舒适的表达。整个影片探讨的主题看似散乱而游移,但最终都归为对普通人个体价值的展现。艺术能够展现创作者对美和生活的热爱,瓦尔达与JR的视觉艺术让观众听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无限热情。

四、结语

阿涅斯·瓦尔达对于电影的热爱,使她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纪录片《脸庞,村庄》以参与和互动的形式对电影文本进行探究,是一种视觉艺术表达中的创新和极具在场感的美学话语。瓦尔达努力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改变社会大众观察事物的角度,以介入的方式参与影片创作过程,面对一张张陌生的脸庞,观众似乎能够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热情。瓦尔达和JR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细节,将拥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由表达的艺术观念渗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影片成为平凡小人物“情绪”的表达窗口,让艺术更真切地呈现有温度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180.

[2]刘洁.纪录片审美与创作探[J].电影文学,2014(2):120-121.

[3]冯莉.边缘的偶遇:《脸庞,村庄》中的特定场域艺术[J].公共艺术,2019(5):46-50.

[4]牛光夏,刘倩杰.《脸庞,村庄》:阿涅斯·瓦尔达式“在场”的建构与表达[J].电影新作,2017(6):67-71.

[5]乔爱荣.《脸庞,村庄》中对艺术生活的感悟[J].美与时代(下),2019(2):115-117.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脸庞纪录片村庄
Rough Cut
初 春
丰收喜悦漾脸庞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诀别
黑白映画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