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2022-03-31黄妹妹吴红

大观 2022年2期
关键词:话剧表演肢体语言表演艺术

黄妹妹 吴红

摘 要:在话剧表演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都是重要的元素,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肢体语言。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有助于深化话剧主题,用无声的方式将观众带入话剧情境,同时能够使抽象的话语更具有立体感和感染力。为了使话剧表演在肢体语言的加持下更具表现力,表演者需要拿捏好运用肢体语言的分寸和时机,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增强话剧表演的艺术魅力,使观众沉浸在话剧表演中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表演者巧妙的心思。

关键词:话剧表演;肢体语言;表演艺术

在种类繁多的表演艺术中,话剧经久不衰且自成一派,它极其考验表演者的现场演绎能力和应变能力。如果表演者拥有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表现,其在舞台上的演绎将更加引人入胜,也会使话剧表演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反之,不仅会使演员的表演显得滑稽和尴尬,也会削弱话剧表演的整体效果。话剧表演本身就有极强的生活情境性,因此表演者需加强对细节的打磨,合理运用肢体语言,使肢体语言成为为话剧“锦上添花”的重要元素。

一、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概述

(一)肢体语言的概念

肢体语言从字面上理解即人的身体“发出”的语言。根据亚纶·皮斯在《身体语言密码》中所作的论述,肢体语言的特征就是无声和多样化。不同性格和思想的人,其在同一情境下产生的肢体语言也不尽相同,但都能透露出行为主体的精神状态、情绪、思想等内在的信息,甚至能够间接影响到他人。话剧表演作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其演员的肢体语言一方面应当出自人的自然本能,另一方面应当基于话剧的表演特质而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巧妙地增强话剧的艺术魅力和可看性,使话剧舞台更加精彩纷呈,话剧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二)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方式

随着话剧的不断发展演变,肢体语言对于话剧表演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话剧中的肢体语言主要可以分为情态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类。情态语言即通过肢体或其他身体器官表达出来的情感信息,主要借助神态来体现,根据情节的推进和剧情的要求,演员需要在面部表情和微动作上进行神态的调整,使观众可以从细枝末节处感受到演员的情绪。人们用“会说话的眼睛”形容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读取很多信息。而用眼睛传递情绪是话剧演员重要的基本功,其越能通过“小动作”来传达信息,话剧表演的情态语言就越丰富,话剧的“画外音”也就越清晰。相比之下,肢体语言是指幅度较大的动作语言,通常由人的四肢和躯干做出。

二、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一)彰显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话剧是语言和肢体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即使话剧剧本的情节再波澜起伏,如果没有演员的生动演绎,观看起来也是味同嚼蜡,而演员的演绎必须建立在对剧情的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控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即演员需要对所要演绎的人物的性格个性有深刻理解,对人物的喜怒哀乐有强烈的共情;正确把控即演员要用显性的肢体语言将隐性的情绪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将观众深深带入话剧情境,使其产生丰富的情绪并陶醉其中。

(二)控制故事情节的演进节奏

肢体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控调整台话剧的氛围、进度和节奏,因为话剧中的角色往往是若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性格不同,其肢体语言的风格和节奏也不同。比如在发生冲突对抗时,角色会有幅度大、强度高、节奏快的肢体语言,如挥拳、踢腿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互搏动作,或者将双手抱在胸前表示不满、预示冲突即将到来的动作。在这些肢体语言的烘托下,剧情将陡然升温,节奏也会陡然加快。再比如角色处在自如状态下时,双手自然放松下垂,面部表情平和,此时剧情发展较为平缓,节奏也较慢。

我国的话剧艺术发展至今,已然形成了专门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模式。传统话剧的剧情走向和节奏表现基本都有章可循,似乎有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导观众跟随剧情发展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而在演员肢体语言的把控下,这种节奏可以人为地受到调节和控制,使剧情不至于在表演模式和套路的禁锢下过于拖沓或过于激进,更多地彰显出一气呵成、自然而然的流畅感。

(三)调动观众的情绪

话剧是不能推翻重来,必须一条路走到底的即兴表演艺术,因此,话剧对演员的舞台表演功底有极高的要求。演员不仅需要在遵循剧本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创新性演绎,要对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还要通过台词使观众产生沉浸式体验。对话剧演员演技的评价不能以教条式的标准为参考,而是要以观众的反馈和体验为参考。直观来讲,如果演员对角色的性格个性、精神思想有了充分了解和恰当演绎,观众就会产生强烈的共情,这能够说明演员的演技佳。而观众的情绪和反应是必须通过多感官齐动来实现的,如果蒙上眼睛欣赏话剧,即使台词再精彩动人,欣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角色的行为动作都要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肢体语言必须合理且到位,观众才能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

三、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形成与交流

(一)对客观事物的觀察

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动作决定了人肢体的自我感知,这种自我感知十分自然和无意识,所以演员在运用时往往毫无知觉,只是出自肢体的本能。对于话剧演员来说,仅对肢体进行普遍性认知远远不够,还应当在普通感知的基础上探究和总结肢体语言的规律所在,然后才能达到自如运用的程度。为此,话剧演员要客观地认识肢体自然感知的存在,然后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感悟、摸索、运用肢体的自然感知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用自己的肢体塑造话剧角色的水平,使肢体自然而然成为话剧表演中人物角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而言,话剧表演者必须在平时学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富有个性的人物的肢体动作,分析其特点及心理根源,为在舞台上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奠定基础。

(二)对人、物外部形态的模仿

肢体语言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这意味着肢体语言是有目的性的肢体活动,其本质是人的肢体根据大脑发出的指令对客观的人事物进行的模仿,同样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戏剧源于模仿”是无数的戏剧前辈已经从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中概括出的戏剧的核心特征。但模仿也有层次高低之分,低层次的模仿只能复制被模仿事物外部的形态和形象,高层次的模仿则能刻画出被模仿事物的精神与灵魂。

(三)肢体的内在心理关联

脱离了心理体验的肢体语言犹如一具空壳。话剧演员从拿到剧本到完成角色塑造,必须通过对角色的共情和深度心理体验来为肢体语言赋予生命和灵魂。心理体验是触发肢体语言的先决条件,虽然人在缺乏心理体验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出肢体语言,但那样的肢体语言会因为没有动机加持而显得生硬僵化,不仅缺乏动态的美感,而且难以打动人心。这就要求话剧演员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乐人物之所乐,悲人物之所悲,使肢体语言在心理状态成熟之后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四、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重点

(一)在肢体语言中培养理性

一旦站到话剧舞台上,话剧演员的全部使命就是塑造角色,这离不开其在舞台下丰富且理性的体验。话剧演员对角色与生活的体验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否则做出的肢体语言将是浮夸的,使得整场话剧都有可能因为缺乏理性的、不恰当的肢体语言而被拉垮。一些话剧演员的表演基础不够扎实,没有找到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点,表演越卖力,看起来就越别扭,越不自然,缺乏舞台表演艺术的美感。这是因为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生活,表演者必须利用理性来打磨掉情感的激越之处。例如,一些话剧演员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演绎到激动处便泪如雨下,如果是排练期间产生这样的情感动荡,还可以当做情绪酝酿的一次练习,但如果是正式进行舞台表演时出现不受控地泪如雨下,则会显得浮夸和庸俗。一些表演经验丰富的话剧演员擅长使用“程式化”的肢体语言,用技巧来取代情感。这种演绎方式虽然容易“上手”,但并不可取,因为话剧表演需要真实的情感流露,单纯靠技术加持的表演,再行云流水也难以打动人心,反而容易显得急功近利。要理性分析思考如何稀释黏稠的情感体验,可以在日常训练中提升肢体表现力,比如眼神的表现力、呼吸的表现力、微动作的表现力等。总之,在保持理性的基础上用感性的方式将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才是话剧表演中运用肢体语言的真谛。

(二)对肢体语言的自如控制

在谈及对肢体语言的控制时,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分寸感”,这种分寸感体现在演员对肢体动作的拿捏应当恰如其分,既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又符合情节演变发展的需要。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展现不能照搬生活,否则将失去艺术应有的厚度与美感。在现实生活中,人出于真情实感而做出的大哭大闹都是合乎自然的表现,即使狰狞、刺耳也无关痛痒。但是在话剧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应当富有审美价值,其肢体语言应当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反之则有可能使观众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以对“激动”这一情绪的表现为例,激动本是任何人都会产生的情绪,观众对人激动时的表现并不陌生,但如果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是通过歇斯底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激动,会使表演显得粗陋和肤浅。不仅是因为这种“直抒胸臆”式的表演没有经受过话剧艺术表演手法的加工打磨,还因为演员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而降低了话剧的精致度。由此可见,话剧演员必须恰如其分地拿捏情感展现的分寸,将肢体语言控制在艺术与理性的平衡点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彰顯话剧艺术的美感。

那么演员应当怎样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首先是外部控制,在塑造话剧人物形象时,必须吃透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演员演角色,也就是人演人,所以演员在排练或演出过程中,必须对角色的故事情节、规定情境、内心情感和肢体语言进行理性分析,呈现出的人物形象一定要合情合理,保证塑造出的人物角色既真实可信又自然,达到角色的完整和统一。其次是内部控制,这是话剧演员的核心能力。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每一个肢体语言的发出,每一个情绪体验的彰显,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五、在话剧表演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的思考与建议

(一)深化表演者对肢体语言的理解认知

要想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积极作用,话剧演员就必须有分寸感,要能够收放自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对肢体语言的理解与认知。首先,话剧演员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人们对于肢体语言的运用,了解不同的肢体语言具有怎样的心理暗示意义、肢体语言与话剧表演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这样才能在演绎不同的角色时,做出具有个性和针对性的肢体动作,向观众传达特定的信息,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虽然话剧表演者的基本能力是表演,但理论学习与反思总结同样重要。“艺术源于生活”,引人入胜的话剧表演必然不会使观众感到突兀和尴尬,而要做到这一点,表演者就要多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们肢体语言的特征和方式,了解某种肢体语言背后的心理动机,这样才能使肢体语言与角色合二为一,相辅相成。

(二)重视并加强日常基本功训练

对于话剧演员来说,一旦站上舞台开始演出,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推倒重来。这种必须一次通过的表演十分考验演员的基本功,其中就包括演员对肢体语言的运用。在正式开演之前的演练中,表演者应当反复回看自身的表演,关注运用肢体语言的时机、方式等,考量肢体语言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契合度,将不适当的肢体语言置换为适当的,将幅度过大的肢体语言置换为幅度合适的,在反复打磨和优化下向观众呈现分寸最得当、细节最周到的话剧表演。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训练中,话剧表演者要注意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寻找表演的平衡。既然话剧是艺术表演,就不能像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味;既然话剧是对现实生活的演绎,就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土壤。要想更好地在表演中把控生活性和艺术性的分寸,表演者需要重视基本功训练,将肢体动作运用得浑然天成。

(三)不断积累话剧表演经验

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离不开表演者对人性及人物心理的深刻洞见,其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话剧表演理论,还需要在平时的演出中重视经验积累,多做回顾与反思,在实践中归纳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方法和原则,在反思中体会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应当”与“不应当”。思考怎样的心理活动匹配怎样的肢体语言,怎样的肢体语言传达怎样的情绪信息。这些都是话剧演员在一次次表演实践中得出的独一无二的心得体会,能够有效提升表演的感染力。因此,话剧演员要善于总结肢体语言的运用规律,在表演中做出创造性思考和革新,将话剧表演上升为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中的艺术行为。

综上所述,台词与肢体语言是话剧表演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肢体语言与台词有机融合后可以有效凸显话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绪色彩,增强话剧的艺术感染力,引发受众的共鸣。演员的肢体语言会随着塑造角色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演员在认识到肢体语言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锤炼自己的专业功底,通过一次次实践演出,归纳和总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呈现出更专业的舞台表演。

参考文献:

[1]刘彦君.中国话剧现场(2001—2012)[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2]胡芝风.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黄妹妹,西安外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表演。

吴红,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及教学。

猜你喜欢

话剧表演肢体语言表演艺术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话剧表演中如何运用语言技巧
浅谈话剧表演艺术
论舞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例谈肢体语言在Phonics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试论话剧表演中方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