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样活动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

2022-03-27虞瑶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5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劳动教育

虞瑶

【摘要】以往的劳动教育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劳动教育中引入活动教育的先进理念,以课堂活动、社区活动、家庭活动开拓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锻炼劳动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

【关键词】课堂活动;社会活动;家庭活动;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在辞典的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抵制不良思想倾向;获得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

审视劳动教育的现状可知,目前劳动教育在具体落实层面仍存在较多误区。劳动教育被误读为技艺学习、休闲娱乐、惩罚手段、技能培训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当下劳动教育的正向价值被畸形表达,劳动教育的本真内核被漠视遮蔽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活动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将多样活动注入劳动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生发对劳动的关注、理解与热爱。

“我提倡的活动教育是指儿童成长的过程,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参考顾明远对活动教育的定义,笔者将从课堂活动、社会活动、家庭活动三方面展开论述,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活动体系。

一、课堂活动:利用学科优势,融通劳动教育于语文课程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劳动教育极易被家长和学校曲意理解为学生减负的“调味剂”。在大考后借落实劳动教育之名,由家长牵头组织“乡村生活体验营”“果园一日游”等活动在各地学校屡见不鲜。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劳动项目无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劳动的辛劳,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思想。要解决这种藐视劳动教育严肃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课堂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联结的方式,利用学科优势,将劳动光荣的观念贯通于语文学科之中。

正如吴玉章指出的:“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科正课的教学来进行劳动教育,加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说明各知识和实际生产劳动的联系,唤起学生成为劳动后备军的强烈愿望。”语文作为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是进行劳动教育,传承劳动美德,弘扬劳动精神的绝佳载体。以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以以“劳动光荣”这一单元的课文为底本,以单元写作任务为检验,从有效输入和输出两个角度开展课堂活动,带领学生学习当代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感受古代劳动者的美好情感,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的宝贵。

“活动教学是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的教学。”从课堂的输入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三组六篇课文任意组合,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道理,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该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分别刻画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柜台售货员张秉贵和集植物学家、高校教师、援藏干部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钟扬三位人物。虽然他们所属的领域各不相同,但都是对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劳动者,是时代楷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以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挖掘劳动模范个性下的共性,平凡后的崇高。在对人物的分析中,力求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接受模范人物的精神感召,并借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工匠精神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对于两首古代诗歌《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以着重布置学生梳理动词的变换,借此想象劳动场景,领悟诗歌的主旨意趣,感受古代劳动时的热烈、丰收时的喜悦,以及劳动者的愉悦之情,领略劳动之美。

从有效输出的角度,该单元安排的写作任务为:写一个熟悉且因他/她的举动而深受触动的劳动者。这一单元的写作任务将单元人文主题、单元阅读篇目与单元写作实践巧妙融合,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相对于写杰出的劳动模范,布置学生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劳动者,显然更具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完成写作任务,能够由课本的“模范与我”转向“社会与我”“他人与我”,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受人尊敬、可以学习的劳动榜样。在学生写作前,教师可以以制作表格、仿写、扩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示学生仔细观察“小”劳动者身上所展现的“大”时代精神,鼓励学生以榜样为参照,反思和端正自己的言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的价值,确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新时代劳动观念。

吴玉章认为:“学生们在学校中所学得普通基础知识,是参加劳动的一种必要准备。”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科优势,以教材为依托,设计课堂活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思想建设性,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伟大与崇高,为社会和家庭活动中的劳动实践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活动:开发社区活动,用社会资源拓展劳动实践

卢梭指出:“毫無疑问,一个人亲自这样取得的对事物的观念,当然是比从他人那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的;而且,除了不使他自己的理智养成迷信权威的习惯之外,还能够使自己更善于发现事物的关系。”在卢梭看来,劳动教育需要有足够的课程学习,但更需要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进行实践。如果忽视实践经历,只停留于“纸上谈兵”的话,这样的劳动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背道而驰的。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会选择开设与劳动相关的技艺课程,如,陶艺、剪纸、模型制作等,试图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劳动过程,锻炼动手能力。此类兴趣课程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审美创造力,却也将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割裂。学生只是端坐在校园象牙塔内,以技艺课程来体会劳动,浅尝辄止,根本无法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与付出。要从根源上突破劳动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的局限,各地政府和学校可以借鉴外国先进的劳动教育经验,合理开发社会资源,安排社区活动,让社区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机拓展与延伸。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社区活动,让学生自由加入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在志愿活动中收获劳动的成就感、幸福感与创造感。

美国是开发社区资源,整合社会活动与学校活动的典型范例。早在1990年2月,时任总统布什就签署了《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以下简称《法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社区服务活动的地位。《法案》力求打破学校和社区的界线,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在两者的交互影响下更好地成长。英国的中小学也联系社区开发了多种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服务项目(见表1)。

列宁指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如果说传统的劳动教育因为技艺课程而切断了社会生活的血脉,那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需要借助社区活动,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学校和社区居委会在举办社区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保留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再创造。例如,在社区活动的项目设置中,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适宜的活动项目和成果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的行事原则。

在规章的完善之外,社区管理人员更可以联系当下“战疫”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任务,对社区志愿活动进行增设和优化。居委会可以组织在校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记录社区里感人的抗疫故事,开展线下宣传或在线讲座,向社区居民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配备专业人员,让学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社区的日常清洗、消毒、来访人员测温等工作。学生能够借此机会亲身参与到“战疫”的社区活动里,在劳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成长,明晰社会身份,加深作为公民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三、家庭活动:搭建家校桥梁,邀家长参与劳动教育之中

福禄贝尔强调:“孩子是在家庭里长大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一致,这是这一时期里应当引导我们达到完善境界的完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之首要的、绝对不可缺少的要求。”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场所,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要求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和社会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并着重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但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的实施情况而言,仍亟待进一步的调整与加强。

第一,中小学生在家的劳务时间明显不足。《纲要》对中小学生每周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提出了明确的时长指标,要求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它年级不少于3小时。但根据2021年发布的《大中小学青少年劳动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全国30省份29229名学生的实证调查》中的数据可知,在受访的13991名中小学生里,超过85.30%的学生每周平均家务劳动时长在2小时及以下,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周的平均家务劳动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见图1)。这说明,大部分受访中小学生的平均每周家务劳动时间是远远没有达标的。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他看来,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脑力、体力和创造力去认识、改造自然和世界,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一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培养青年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方向领导,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角度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深化和落实,如此方能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踏入社会,在生命的历程中接受劳动的历练与洗礼。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58.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8.

[3]吴玉章.吴玉章文集[M].重庆出版社,1987.

[4]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朱永坤,倪婷.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著导读[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8]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9]徐海娇.危机与重构:劳动教育价值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10]顾明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提倡“活动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5(2):6-8.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课堂的“生命”在于“活动”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