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思政课中乡村振兴意识的渗透

2022-03-27曾小斌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乡村振兴

曾小斌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驾齐驱。

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如何渗透乡村振兴意识的培养,并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乡村振兴意识贯穿其中,通过思政课的针对性教育和有效引导,转变农村中学生以往固有观念,并使其真切的明白,当今的中国乡村是个大舞台,只要是人才,就大有可为;只有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一定能大有作为,通过教学渗透,不断满足农村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让他们投身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思政课    渗透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以前人人都想逃离的乡村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变成了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万事皆已俱备:我们有党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乡村振兴根基在人,关键在教育,教育出人才。所以,思政课的教学,责无旁贷的担当起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任。我们农村中学应该立足国情乡情校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农村中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全校师生之力,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有力的举措,真真切切的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运用思政课中“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乡村振兴的“参与意识”

通过思政课的学科教学渗透,让学生喜欢并且热爱自己的家乡,并愿为乡村振兴付出时间和精力,并找到自己的优势,再结合乡村经济发展,更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投身乡村振兴,将自己的特长表现出来,更好的创造人生价值,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通过教学渗透,一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的公民。二是培养学生做为乡村振兴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培养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并能充分认识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二、运用思政課中“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

《政治生活》教材知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联系密切,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政治生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对于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坚定学生政治信仰和提升学生政治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乡村政策,需要有责任的青年人。我国农村地区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日益衰落,难寻出路,甚至在面对发展生机时,青年学生仍然不为所动。其根本就在于责任意识淡薄,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要敢于以乡村振兴为己任,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能长足高效的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透过思政课的教学渗透,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责任情怀,并将其转化成扎根家乡,发展家乡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

三、运用思政课中“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乡村振兴的“担当意识”

中学生一代富有朝气,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主要力量,国家乡村建设需要勇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人顶上来。只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注入到乡村这片沃土上,以担当、责任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才会走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渗透,让学生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担当精神,为学生将来扎根乡村,自觉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方法论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思政教师责无旁贷,需要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教学创新方法,将乡村振兴意识融入我们的思政课堂之中,提高学生振兴乡村的意识,并鼓励他们返乡创业,用自己所学带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闯出乡村振兴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王平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职教论坛。

2.黄田心.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结合路径探究———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新课程研究。

3.张文利,王文华,赵玉静,等.助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思政教育的思考———以廊坊市农村思政教育为例。

猜你喜欢

思政课乡村振兴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