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2016-10-20张作平赫艳杰
张作平+赫艳杰
【摘要】爱国是公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担当。当“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涉及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冲突发生时,各种偏激的言论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群体,心智不够成熟,难免受到网络上各种言论的影响。本文基于思政课视角,探讨如何对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进行合理引导,使其走出迷茫、走向理智。
【关键词】网络时代 非理性爱国 思政课 引导
【课题成果】本文为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CSZ15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213-02
近期,菲律宾导演的“南海仲裁案”闹剧成为各大媒体讨论的焦点,也成为大学生讨论的重要话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有一部分大学生采取偏激的言论表达爱国情感、以仇恨的、报复的心态面对某些国家。非理性爱国现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偏差,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发挥其应有作用,对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进行合理引导。
一、网络时代非理性爱国现象的表现和原因
1.网络成为传播非理性爱国思想的平台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性沟通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交流。具有感染性、鼓动性的非理性言论,被大量转载、转发,这种信息会以几何、爆炸式规模增长,往往迅速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匿名身份使众多网民拥有安全感,自认为这种信息的传播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尽管绝大多数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正确的,但是面对涉及国家主权的领土争端问题时,其表达方式却出现了偏激。很多网民认为,只有以不惜战争代价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才是正确有效的处置办法,用偏激的语言来表达对西方国家的憎恨才是爱国的表现。
2.大学生心智不成熟 出现非理性行为
首先,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独生子女,独立意识强、孤独感强,网络世界的多姿多彩,使90后大学生在网上找到归属感。他们对许多问题喜欢质疑和争论、逆反心理较重、人生阅历不足,缺乏理性思考的批判精神,而网络上出现批判性的、鼓动性的言论,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并容易成为传播这些言论的人员。
其次,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文化层次较高的部分,接受新事物较快,对热点问题有很强的敏感度。“快餐式”信息交流方式,使很多观点的交流流于表面,缺乏深入思考。网络现有的爱国主义非理性言论,放大了他们自有的义愤情绪,导致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出现情感冲动的非理性行为。
3. 爱国主义教育的偏差
近年来,有关抗战的影视作品的播出以及各种纪念抗战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但同时也使大学生心中埋下了对西方国家的仇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衅和领土争端,很多学生认为国家所采取的搁置争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和方法是示弱的表现,只有采取暴力的战争方式把领土完全收回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发挥思政课的引导作用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
思政课内容丰富,既有哲学方法的教授,又有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涉猎。哲学方法的教授使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达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成熟,在面对网络热点问题时更加理性,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现实问题,使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国与国的关系。
思政课教学方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讨论式、参与式实践教学。思政课在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根据现实国情对社会上所发生的热点问题,结合理论给学生作出科学理性的分析,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同时采取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让学生自主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
2.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 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采取辩证的观点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让学生了解到非理性爱国的言论的弊端,引导学生走向理性爱国的正轨,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增加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让学生树立包容的态度,爱国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合作实现共赢。
3.规范网络传播平台,加强网络监督管控
应该加强网络监督管控,加强对网络言论的审核,规范网络言论传播,及时清除网络上的错误言论。通过立法等手段,对网络极端言论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整治,净化网络环境。合理引导,提高网民道德文化素养。
思政课教学除了传统媒介,还应该继续借助现代化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府和高校合作开发的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主阵地,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播正能量,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思想。
参考文献:
[1]黄旭銮,思政课堂里的 “南海愤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杨利利 汪勇,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非理性爱国主义的引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简介:
张作平(1983-)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西南医科大学思政部教师,助教
赫艳杰(1984-)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西南医科大学思政部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