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回归医籍《医学集要》俗字考释
2022-03-24刘敬林
刘敬林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由明代新安(今安徽歙县)人闵道扬所撰《医学集要》,为我国十六世纪问世的一部很有实用价值的综合性医书。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书在国内无传本而见存于日本。近年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在完成 “中医古籍抢救工程” 项目中,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将其复制回国,于2008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1]。该书原为手抄本,页面整齐,字迹清楚,易于识读,但其中不少俗字为不见于他书的自造新字,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在研读过程中,对其形音义关系作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现公之于众,以向方家求教,亦盼能为使用该书的读者在扫除文字障碍方面有所补益。
每条讨论先引俗字所在《医学集要》中文句,后提行以 “按” 字提示解读考证之意。
这里附带说说我们对 “橐” 之声符 “石” 在字中的构义看法。我们认为 “橐” 之声符 “石” 是个声中有义的构件,在表声的同时兼表 “大” 义。 “橐” 为无底之囊,装物需两端束缚,故字将 “束” 分裂开以表束缚两端义。而 “石” 在字中间正表盛物处的张 “大” 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石部》: “石,或借为硕大字。”[7]45《3庄子·外物》: “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陆德明释文: “石师,又作硕师。”[17]155《6汉书·匈奴传下》: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 颜师古注引邓展曰: “石,大也。”[18]又《说文·页部》: “硕,头大也。从页,石声。” 段玉裁注: “引申为凡大之称。”[7]422据汉字六书造字规律,义符 “页” 显示的是 “头” 义,而 “大” 义则为声符 “石” 显示,也就是说声符 “石” 是个声中有义构件。否则就无法讲清楚 “硕” 之 “头大” 义。此亦可证 “石” 可表 “大” 义。
关于 “石” 之 “大” 义,过去未见有人论及。在此不揣浅陋试提一说,以供读者参考。此 “石” 不是石头字,而是古代表示重量单位的量词 “石” ,即一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 “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孔颖达疏: “三十为钧,四钧为石,是石为称之最重。”[19]由 “称之最重” 而泛指一般的 “大” ,符合词义引申规律,而石头字无由表 “大” 的引申理据。石头字与量词石,古均读禅纽铎韵,同形同音异义。
藿香正气散,治外感发热头疼,内因痰饮凝结,中脘痞满呕恶,时憎寒壮热[1]83。
三稜代赭芫花射,大戟蛇退黄雌雄[1]37。
天麻、茯苓(各五分)、蝉蜕、薄荷(各二分)[1]142。
按:上引文句中几个俗字,据形音义相关而可分为两组进行讨论。先说 “” “()” 。 “()” 楷定即 “” , “” 楷定即 “” 。 “” 应是 “斡” 的增义符俗字。《说文·斗部》: “斡,蠡柄也。从斗,声。” 徐锴系传: “蠡,所以抭(舀)也。”[14]723段玉裁注: “此蠡,非虫啮木中……《方言》则从瓜作矣。扬雄曰瓢也,郭云瓠勺也。判瓠为瓢以为勺,必执其柄,而后可以挹物,执其柄则运旋在我,故谓之斡。”[7]72“5斡” 本义指 “瓢柄” “勺柄” 。因勺子常用以给病人灌服中草药熬制的药汤,而病人在口噤时又可用来拨开病人的口,故字由勺柄而引申为动词以勺柄撬开人口。明朱《普济方》卷一百三: “右为细末,每服四钱,空心热汤调下,热吃。口不开用杓柄斡口,灌之。”[29]655也可指其他物撬口。明朱《普济方》卷九十一: “或暴卒者,若不是暑月,或经宿未致臭败者,以丹二丸,木尺斡口开,令人扶起头,以热醋汤灌下。”[29]9“4斡” 的这一意义和用法,在古医籍中常见。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口噤发痫,即以热豆淋酒化破三圆,斡口开灌下,少时再服,汗出乃愈。”[30]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 “气息如绝,宜速斡口灌小续命汤。”[31]宋李师圣《产育宝庆集》卷上: “气息如丝,宜速斡口灌小续命汤。”[32]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气息如绝,宜速斡口灌小续命汤。”[33]明朱《普济方》卷九十二: “口噤不开者即斡口灌。”[29]106因 “斡口” 字与人手动作相关,故有医家就在原字基础上增 “(手)” 以造俗字。而 “” 应是在形声结构字 “” 基础上的 “斡省声” 字。本书卷之五: “胶艾汤:治妊娠不问深浅,因仆胎动不安,腹痛腰疼,或胎气奔上,并治。”[1]776其中, “” 楷定即 “” ,是 “” 之省减体。是可互为证。
十三、柦
右除巴豆杏仁百草霜外,余四味为末,与前三味拌匀,先将黄蜡六两溶化,以重滤去,以好酒一升于器内煮[1]203。
津液既凝,为痰为饮,涌于上焦,则口燥咽干,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奇怪鬼魅之状[1]260。
苏子汤,治忧思过度伤脾,心腹臌胀,喘促烦闷,大小便不利,脉虚面[1]297。
按:上引文字中涉及的俗字,本应分条讨论,但为节省引文篇幅,故列在同一序条下。但依字之形音义相关而可分作两组讨论。先说 “” “” 。 “” 即 “” , “” 即 “” ,此二字从形际关系看均为 “澁” 的俗体。《玉篇·水部》: “澁” ,同 “澀”[9]163。可见 “澁” “澀” 古代并为正字。后 “澀” 行而 “澁” 废,故制定简化字时,仅以 “涩” 作 “澀” 简化字。《汉语大字典·水部》: “涩:‘’的简化字。”[4]175“3” 是拿汉字构件中表记号的符号 “” 之变体 “” ,并复之以替代正字构件 “” 即两个 “止” ,而 “” 则是拿汉字构件中表记号的符号 “” 之变体 “匕” 以复之来替代正字构件 “” 即两个 “止” 。《中华字海·部》: “渋:同‘涩’。见日本《常用汉字表》。”[57]548不仅将字之原产地给搞错了,而且在时间上也晚了数百余年。
田螺方,治肝热目肿痛。右取田螺大者七个,以新汲水养,去秽泥,重换水浸洗,取放在干器中,着少盐花于口上,取出自然汁,点眼神效[1]498。
二十七、庤
右件将豆装往枳壳内,线缚,罐内盛醋,煮枳豆干,晒干研末,用丝线以唾蘸湿,展药缚痔根上,出为度[1]535。
千金托里散,治恶疮背疽等症,如觉病即便忙服,无有不效;若已成,则不消也[1]647。
以上是笔者对明写本中医籍《医学集要》中所独具的俗字,从字之形、声、义、构、用诸方面所作的解读,其中必存在因笔者学力不逮而出现的解读之误,期待同好不吝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