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基础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的思考

2022-03-24李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创新理念教育创新

李佳

摘  要:教育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人才。在社会形势不断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升级的时代,教育要探寻不同的创新理念,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突出创造能力的人才,从而适应社会的更迭、时代的进步、国家的需求。教育创新的目的依旧是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开展的,以实现其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教学目标。不管是从教育体系、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中的哪方面入手,创新理念都要贴合实际,与实践相结合。文章将从基础教育创新改革阶段所采取的关于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成果、意义进行论述,结合三所课程改革名校所实施的改革事例,深度分析教育创新思想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5-0017-04

社会不断向教育提出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被提出、改革和试验。教育创新理念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系创新,具有广泛性、易适应性、结果明显等特征。本文所指的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教育创新面对的是一群在校生,创新措举容易被忽视,改革需要长久的过程,试验结果至少需要一学年甚至几学年才能见成效。因此,教育创新改革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改革却是“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教育创新改革是民生大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长远之计,是大势所趋。

一、教育创新的背景及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创新的背景

众所周知,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战略人才。科学技术将逐步发展成为今后人类生活的重心,这就要求教育培养一大批懂科学、会数学、精技术的高端型人才以完成社会的转型。早在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开始追随欧美舆论导向,提倡尊重人格,认为“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提出了“轻松教育”的理念。“轻松教育”就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理念[1]。为了实现“轻松教育”,对原有的教育模式开始实行改革,精选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以此来发展学生个性化素养,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同一时期,中国教育界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实施的第三次教育创新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提出了要大力落实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活动,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可见,素质教育就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标杆。

(二)教育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不仅是民族的灵魂,还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更是引领民族的希望。如果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民族就会停滞不前,发展脚步难以跟上全人类发展的速度。教育创新的理念是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遵循人类的创造规律发展而提出的。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人才培养战略高度来看,教育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在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理念给中国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课程改革随着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提出也被提上了新的发展高度。教育创新不仅积极转变了教育的根本内涵,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有力支撑[2]。教育创新理念与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方式策略上有了新的突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学生积极交流与互动。创新理念提出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等方面都是教育创新的积极表现。

(三)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措施,再一次肯定了素质教育的大方针。素质教育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之后,已经开始偏离了当初设定的轨道。教育“内卷”使得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培训市场的商业噱头,“挂羊肉卖狗头”式的教育现状已经改变了教育的初心,教育开始资本化运营,素质教育反变成了“填鸭式教育”。名校择优,高考“独木桥”,家长在不断地被刺激,不断地陷入“内卷”,学生开始疲于学习,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让学习成为替父母完成的任务。学习失去了求知的乐趣,反成为成长的枷锁。如此教育形势,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来促使民众意识到问题所在;如此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教育创新理念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困惑

教育创新强调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新多以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式呈现,但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改变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纵观全局,教育创新需要从整个社会大环境出发,考虑整体结构性与发展方向[3]。“不破不立”,教育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在原有的传统的优秀教育基础上,敢于突破,创造出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动手,去掉平庸化、形式化、膚浅化主义的影响。

(一)去平庸化

当前教育大环境下,多数学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说你听”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创新,没有积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鼓励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教师“沉迷教学,无法自拔”。教师在升学成绩的鞭策下,一味地抓基础成绩,越陷越深,无心关注窗外事,无心著作,一心只想寻求得成功的宝典[4]。如此一来就会忽略教育创新,学生也会被教师的节奏带进学习机器的漩涡。然而,把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发展成为两条平行线,齐头并进才是上策。

(二)去形式化

教育创新要的不是形式主义,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改革。照搬理论,大贴标语,课堂与课程没有改变,学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结构没有改变,教学管理依然是狠抓优尖生而忽略了“平庸”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校不是要培养只会做试卷的机器人,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教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俗话说,“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各种培训,多走进名校现场观摩学习,多了解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典例和创新状况,对基础教育多一些反思。学校也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创新研讨会,让一线教师参与创新探究,培养教师从“教育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这样一个国家战略高度去认识教育创新。鼓励教师多动脑、多动手,从自身出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三)去肤浅主义

教育创新要从改变学生、改变家长、改变教师、改变大众的意识开始行动,如果只停留在对创新改革的认识层面,而不去思考方向,不去探究结构,不去试验结果,是很难将教育创新提上一个新的层面的。教育创新要理解其基本理论和本质属性,秉承实用主义原则。

由此可见,对教育创新的理解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大家从“心”认识教育创新。

三、基础教育创新理念与改革的实践分析

(一)课程改革创新的理念实践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探索教育创新的改革路一直在前进。全国大部分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实施教育改革。随着新高考的改革模式开启,教育课程改革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多数学校都已经开始行动,具有典型参考意义的教育创新改革有很多,例如延安的宜川中学,河南的西峡一高、郸城一高,北京十四中,重庆谢家湾小学等等,效果逐渐凸显。现就部分教育创新学校及成果进行以下分析。

1. “三三六”创新自主学习

山东杜郎口中学1998年开始实行创新课程改革,成了省课题研究基地。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港澳台同胞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教育行政考察团,接待来参观学习的教育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达40万人次。杜郎口的教育创新是立体式的创新改革,通过“三三六”模式,把课程成层级化区分,分别体现其特点。杜郎口教育创新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传统教育中的问题进行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学生成了“听书和尚”,课堂上磨洋工、打瞌睡,没有丝毫的参与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仅没有掌握丝毫,还对学习这件事形成了抵触心理,辍学率也随之上升。情况一天天如此,学校被迫实行教学改革。为解决这个最大的问题,学校先后进行了各种理论学习,反复地研究改革理念,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反复地推敲,终于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第一批次走上了创新改革之路。

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将课堂翻转,转变形式,以前由教师主演的课堂变成学生的施展舞台。教师将学习权交给学生,课堂知识不再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自行把握,把课堂所需要了解的知识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去获取。学生可以查阅资料,自行讨论。教师把学习的内容设定为一个项目,以“PBL”的形式,由学生自由分配该项目的负责人,然后共同探討研究,从而深层次地理解内容。这样的形式更符合教育的创新理念,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3. “10+30”模式

创新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学校在执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的教育形式和风格。云南曲靖一中在李晶校长的带领下,创立了“10+30”的创新课程模式,即课前10分钟学生就自己预习的课程进行课堂提问,剩余3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课堂进行讲授。这样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也倒逼教师进步,学生的提问极具创造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备课准备不充分,对知识系统的把握不严谨,都会降低课堂质量。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设立实施了“三个工程”。即基础工程,要求全校师生狠抓基础,勤练内功,用夯实的基础掌握知识内涵,把握教育的方向和教学技能。青蓝工程,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校每年会举办一次拜师仪式,新教师拜师老教师,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手把手带新教师,师傅带徒弟,帮助指导新教师迅速成长,徒弟用教学激情影响老教师,带动老教师。双倍努力,朝一个方向奔赴,效果奇佳。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被鼓励开展的,用名师的影响力去感召学生及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研、德育品行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二)创新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分析

1. 推进项目化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直着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新高考的指示方向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自新高考实施以来,通过把课程设置程选修和必修项,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来确定学生适合的科目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还有学校将新高考与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评来探索学生的潜能。众多改革说明,教育就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更多人才选拔的路径。经过最早在上海实施的“3+3”模式,不分文理科,到后来的“3+1+2”物理和历史成为必修项目,到现在有待商榷的“3+2+1”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从结果导向来看,都是为了适应人才选拔的标准,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高中学校为了推动个性化教育,需要推进项目化活动,例如在校开展学科智慧课堂。学科智慧实则也是在满足基础学科的前提下,突出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实现学校层面个性化教育[5]。现在高中学校开设的竞赛课堂,就是为了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五大学科竞赛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发现了自我价值,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也更加清晰。对于有科目潜能优势的学生,在突出个性化的项目上重点培养。对于有其他优势的学生都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例如小语种进课堂等等。如此,不仅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更推进了学校的战略发展。

2. 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适合的教育方式和学科潜能,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细化。传统“一锅端”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在各个兴趣班中穿梭,其目的就是为探寻出最适合其发展的领域。然而到了学校,从语数外到史地政,每个学生都要按照既定的课程进行学习,一根标准线横在面前,学生的个性优势无法凸显。基于此,国家教育方针开始发生变化,高考的指挥棒从最开始的“独木桥”模式变成了今天的多样化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理想、将来想要从事的行业来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

学校在开设课程中也突出了体系的创新,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有利举措。第一种,很多学校开始实施走班制教育,类似大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进行走班上课,然后修学分,学分作为最后高考的补充分数。第二种,学校的传统外语课程就是英语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现在很多非外国语学校也开设日语、西班牙语等高考认可的小语种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突出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方向。第三种则是开设学科竞赛类课程,选拔优秀人才,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某一学科的竞赛优势得到能力展现。最后就是国家层面强基计划。综上,无论是从国家层面抑还是学校管理层面还是学生学习层面,基础教育创新与实践一直在路上。

四、结语

综上可知,教育者秉承素质教育理念,怀揣教育情怀,落实教育政策。为了实施国家素质教育大方针,培养创新人才作出的努力不容忽视。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精神所在。如果教育没有了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没有了创新的勇气和策略,没有了创新的能力和行动,那么教育就是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6]。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如何落實教育创新理念,不仅教育者应该深思,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考虑。首先,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学校提出的专利改革,学校创新改革的同时,家庭也要推波助澜。每一场改革都是针对学校和家庭展开的,家庭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做人做事的基本社会品德。其次,要强化家庭教育培养模式,为社会孵化创新人才打造夯实基础。家校互动,社会互联,共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灵活的教育机制,信息化的教育互通渠道,鼓励培养多样化人才。如此教育创新理念才能付诸实践,才能实现教育改革之花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 刘云强. 对实践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64-166.

[2] 古广灵,刘碧容. 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09(01):162-163.

[3] 方跃平. 对教育创新意义的思考[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3,5(02):12-14.

[4] 杨银付. 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与地方教育创新的思考——会议总结发言[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4):17-18.

[5] 叶澜. 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 中国教育学刊,2005(01):6-11+15.

[6] 王亚坤,温砚杰,尤文. 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2):42-43.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高素质人才创新理念教育创新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
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
企业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有效教学浸润体育课堂探究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