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性别平等教育政策

2022-03-24曲书苇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性别平等教育政策

曲书苇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追求教育上的性别平等。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性平等尊严是人的现代化课题中的应有之义,这是现代文明的共识”。性别平等教育是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权利和事业不断进步的重中之重。文章将从性别不平等对女性及社会的影响,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和原则,对现有政策的评价及对未来的建议措施这几个方面展开简单分析。

关键词:性别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5-0025-04

教育公平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教育性别平等上,早在《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教育上的性别平等并不仅仅是性别自身的目标,而且是实现其他所有目标的核心。”2017年有文件提出,2020年18—64岁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16年的指标,相对于2011年,提高了1.36年。即使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但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于教育体制中,在各个年龄段和各个学历水平中,女性数量普遍低于男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女性依靠学历教育改变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依旧少于男性。这意味着我国在平衡教育性别问题上仍需要大量的时间及有效的政策[1]。

一、性别不平等概述

(一)性别平等的定义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对性别平等作这样的定义:“性别平等意味着,不论男女,都可以享有一样的权益、资源、机会和保护……性别平等绝对不意味着男女要变成一样,而是没有偏见或歧视。男女平等既是人权问题,也是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前提和指标。”简单来说,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就是让男女地位保持在相同水平,让性别不至于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阻碍。

(二)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及影响

当前,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較多聚焦于女性。物化女性是当下性别不平等的一大问题,所谓“物化”就是将女性当作资本或权利的附属品。我国古代“有权有钱娶妻不愁”的观念曾经一度盛行,由于古代男女政治、社会地位的严重不平等,男性对权利、资本占据着绝对的把控地位,因此,在古代男性潜意识中,会将资本和地位作为把控女性的筹码。如今,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这种封建思想已经被人们抛弃,但是对女性的偏见仍然存在。一些人依旧保持女性一定要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处理家务等想法,企图将女性形象变得单一化、扁平化,不承认女性在社会和行业中的突出表现。这种性别不平等的观念代表着对女性的歧视,不利于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平等,国家应着重强调性别平等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应在教育中一点一滴地渗透,让更多人看到女性的价值、承认女性的价值,从而平等看待女性角色和贡献[2],大力推进性别平等教育。

二、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古代社会教育中,存在着非常不平等的性别差异现象,这一问题依然突出暴露于女性群体中。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大多数古人的认知,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错误观念,女性难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在教育中没有得到平等对待,未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对于男性所接受的各种学校教育,家庭是女性唯一受教育的场地,所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妇容、妇言、妇德、妇工等。这些面向女子的教育,主要是希望把她们培养成“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而后出现的一些实质教育,也只是针对女子贤妻良母的教育方式的巩固以及强化,如汉代到清朝前期所出现的《女四书》《列女传》等,都是男性为加强对女性的统治所设定的,牢牢将女性束缚在“三从四德”的传统道德观下,让女性难以更进一步地获得人权发展。

清朝末期,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传入我国,人们性别平等的意识被唤醒,教会女学的兴办以及先进人士相关女学的倡导,让面向女性的教育得到了有效改善。梁启超曾经说过“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妇人不学始”,他认为国家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女学不兴。而后,兴女学潮流慢慢壮大。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907年3月8日),清政府学部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说明了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是,当时男性与女性依旧不能同校学习,男校和女校也因此诞生。民国初期,有规章制度设置了相应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及女子中学,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堂中,也实现了男女同校的办学模式,说明男女性别平等理念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个学段基本实现了男女同校办学,有关法规也开始不断强调性别平等。1995年,江泽民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在此次大会上宣布了我国将非常重视妇女的进步以及发展,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教育内容中,进一步强调了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要实现性别平等教育。坚持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以有效确保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当前,女性的权利与地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在现实生活中,性别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对女性及男性的固有偏见,仍在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三、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教育的普及,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正视和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但是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固有偏见。

对于女性,有部分人认为女性“在30岁以前就应该结婚,不然就进入了剩女行列”,这是物化女性的一种表现。持这种观念的人,妄图将女性的年龄变成女性追逐自由平等权利的阻碍,没有将女性视为自由的个体,只是将她们看作是承担繁衍任务的“生育工具”。这种错误观念给女性加上了沉重的枷锁。但性别平等教育明确了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生育是女性可做出的选择,但不是每位女性都应尽的义务。

当前,在性别平等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不论男女,都有享受变美、变精致的权利;女性可以性格刚毅坚强,男性也可以性格沉稳安静。不给性别贴上固化标签,让男女都享有同样受尊重的权利,是性别平等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随着性别平等教育的普及,人们普遍树立了新理念,不论男性女性,头发的长短和颜色、服装的选择、性格的强弱、力量的大小等,都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这都是每个人独有的特质。每个人的特点都应该是闪闪发光、引以为傲的,而不是受他人诟病污蔑的。生理上的特点是不可改变、不可以强制的。社会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社会风气和趋向会影响教育的理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时代发展进步的同时,性别平等教育消除了大众固有的偏见,也使性别平等教育也得到更好的发展[4]。

四、性别平等教育的原则

教育上的性别不平等是社会经济文化复杂融合的结果,要想实现男女平等教育,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几个层面并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保护女性受教育权益,积极号召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风气,学校也在尽力开展性别教育,但在性别平等教育中,某些方面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自由平等原则

当今社会,仍有部分人认为男生的理科一定强于女生,女生的文科一定强于男生,男生偏科可以提升,女生偏科属于正常,这种传统观念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教师的教学,影响了某些学校对于文理科分班的男女名额。这对擅长理科的女生来说极不公平,是对女生的一种变相歧视。那么在性别平等教育中,便需要遵循自由平等的原则,在教育上像选文理科这种决定人生发展方向的事,更应顺应学生自己的心愿,让学生自由选科,而不是用性别来决定擅长什么、学习什么。

(二)教育公平原则

近些年,某些高校在考试招录政策方面,依然未能全面秉持性别平等的意识。在2019年黑龙江省高校招生计划中,可以看到有的高校招录女生的分数线要比男生分数线高出20分甚至更多,比例也严重倾斜。早年间,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招生计划中男女名额严重不平均,男女考生分数线相差悬殊,有悖于教育性别平等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提到,“学校在录取學生时,除特殊专业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虽然现在情况有所好转,某些名校也取消了在小语种专业男女分数线不同的政策,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所以,通过性别平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原则,可以改善教育性别平等,综合考量教育公平,不论职业专业是否特殊,不把女性“优待”才是对女性最大的优待,男性与女性都能够基于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5-7]。

五、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建议

(一)学校和教师需具有极高的性别平等意识

从小学教育到高校教育,学校教师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占有主导地位,是实现教育性别平等伟大目标的基础力量。

第一,应建立一种高效精干有正确性别意识的教师队伍。一支高素质、有性别平等观念的教师团队,是社会、国家实现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是教育手段的执行人和管控者,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体现出其关于性别的思想,如果教师在平常表现出性别不平等的意识倾向,会对学生正确性别观念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和内化,渗透相关知识和政策,阻止班级发生性别歧视行为,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性别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学校不得开展对性别区别对待的活动或辅导班,学校高层领导要将性别平等教育观念牢记于心,学校中的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或体育文化活动抑或是理科加强辅导班,都不能以“女生身体素质不好”“女生思维能力不够”等为借口,出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不管女生最后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要给予男女生相同的机会,不能划分“自以为的”男女生擅长的绝对领域。同样的,适合女生的活动也要给男生相应的名额,世界经济论坛的《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每一项都是平等的,才是性别平等教育的最理想状态。

(二)通过高校平台传播性别平等教育相关知识理念

俗话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尤其是已经有正确价值观念、有能力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环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所以建立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对实现性别平等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学校宣传栏、广播站、图书馆等可以播报或展示一些关于性别平等教育的政策和实施事例,加强宣传和讲解,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性别平等教育。其次,学校社团可以多开展有关性别平等教育的学术活动,例如辩论赛、演讲、小组报告等,让学生在提升自我学习素养的同时加深对性别平等的理解。最后,学校社团应鼓励社团成员向社会群众宣传性别平等教育,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摆摊、宣讲等方式增强民众对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视,提高其民众知晓度。通过在各高校充分渗透相关知识,构建学生良好的性别平等意识,大大提高社会乃至全国对性别平等教育的理解和重视水平。

(三)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社交软件也是种类繁多,在享受丰富有趣的新媒体设备的同时,社会及高校应该利用这些渠道宣传性别平等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性别平等理念的全民普及度。

当今新媒体的推广可以大致分为视频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三类,要针对每一类的特点实施相应的宣传措施。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制作一些关于性别平等教育的简洁的宣讲视频,穿插进抖音、快手等群众接受度较高的短视频平台,或作为公益广告在一些视频平台如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等播放,让观众在休闲娱乐的间隙了解相关知识。再比如可以借助一些关于性别平等教育的事例写作性别不平等带来的影响及危害的文章,投到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闻平台。这种方式可能不会短时间内受到大部分人的注意或取得成效,但日积月累,每一份细微的进步都是在为取得性别平等教育的成功而努力。

(四)提高对学校德育课堂的重视程度

德育课,简单地说就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课程,但一直以来,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这类课程经常釆取“无视”态度,占用德育课上主科课或者开展其他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上课,也是一整堂课枯燥无味地说教灌输,学生和教师都很被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对实现性别平等教育也是一种阻碍。所以,高校要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再到学生,层层加强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在课上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性别平等观念融入学校德育课堂,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德育课堂的教学水平,又实现了性别平等教育,传播了先进的性别文化[8-9]。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距离实现理想的性别平等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对其他教育工作的落实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观念。正因性别平等理念还没有完全实现普及,所以难免会使人们因性别在就业、学习等方面遇到问题,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为此,针对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实施现状,需要国家、政府、学校、教师以及个人各主体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引领和支持,宣传普及性别平等观念,共同努力,以建立良好的性别平等教育系统。学校以及所有教师务必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将高校作为教育以及相关理念的宣传平台,加大性别平等教育相关知识理念的传播力度,期间可以借助新媒体,扩大性别平等教育宣传范围与影响力,使学校德育课堂能够全面且深入地渗透性别平等教育,加强对其的重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带来积极影响,还能够建立健全性别平等教育体系,从而为今后我国性别平等教育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建立起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四川日报网. 2020年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0年[EB/OL]. (2017-06-04).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70604/ 16472O.shtml.

[2] 郑磊,李静. 中国教育性别平等政策回顾与评价[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6.

[3] 张守华,李小朋. 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高校课堂的思考[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02):5.

[4] 周小李. 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上海教育科研,2007(03):14-17.

[5] 唐娅辉. 论教育政策与性别平等[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5):27-29.

[6] 吴晓兰,王敬杰,李晓群. 教育问题中的性别不平等探讨——基于女性主义视角[J]. 技术与市场,2009,16(05):28-29.

[7] 唐文文,盖笑松,赵莹. 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平等意识现状调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39-144.

[8] 朱剑,侯晓宇. 大学: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基石——《“他为她”影响10×10×10计划之大学平等报告》解读[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01):105-113.

[9] 郭晓宇,戴秀丽. 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1):185-186.

(荐稿人:张凤涛,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編辑室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性别平等教育政策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从伊甸园故事看男女性别和身体的处境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
治理高校教育政策执行性腐败新探究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