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2-03-23刘彩文

山西青年 2022年6期
关键词:显性通识民办高校

刘彩文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300

“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是两种既相对又相互关联的高等人才培养理念,“理想主义”支持者认为,仅以就业为唯一目标的高等教育,其实不是真正育人;“功利主义”支持者则认为,正确的就业观是市场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关键起点保障[1]。实际上,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应既有“理想主义”的育人观,又有“功利主义”的就业观,二者应相辅相成,这样教育才能在实现耦合的过程中,“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得到完美结合[2]。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找到与公立高校人才培养上的区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无论在市场需求下,还是在社会要求下均能够“从容应对”,并在市场需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构建民办高校特色的就业能力结构。

一、大学生自主择业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在自主择业政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两个突出的问题,即“高不成、低不就”,这种情形也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失衡,供需结构复杂化,致使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成为显著的社会性、教育性问题。高校毕业生完全走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之后,政府通过不断出台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在政策体系的保障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但实际上,普通层次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

对就业市场需求与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就业市场的民办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中存在两个突出的矛盾:一是市场需求缺口与毕业生供给旺盛之间的矛盾,二是岗位能力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与毕业生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3]。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择业中的双向选择必然要求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改变,突出特点,重点在“以质图强”上寻求突破点,也要求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就业力=能力+”的模式,构建学生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就业力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市场需求下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

(一)市场靶向下就业能力结构指标的选取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呈现不同特点,就业力结构表现不同,这是由市场对能力结构需求的信号导向的,因此结合就业市场对就业能力的需求,以及民办高校自身教学管理实际,筛选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相关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最终选择合适的指标构建大学生就业力结构体系,有助于提升其就业能力[4]。为获取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的有关指标,从两个方向获取资料,一是广泛查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文献及成果,二是广泛搜集市场及用人单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描述,从中选择出关键指标要素与核心指标要素,然后根据各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评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

个人背景:学校背景、专业背景、家庭背景;

职业素养:外在形象、个人气质、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工作忠诚度、求职目标、社会实践经历;

专业能力:学业成绩、职业认证、实践动手能力、获奖情况、职业规划能力;

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就业能力组成的解释

就业能力结构被分为了四个维度,即个人背景、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其中个人背景中学校背景、家庭背景与专业背景是固定,学校唯有提升办学质量,加强专业水平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才能间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工作能力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应该体现出来的各种素质与能力,这个维度的能力是在学校打下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后续工作中坚持终身学习来完成的;专业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满足就业后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需求,而通过学习获得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则是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类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学习机会,在毕业前就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于问卷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二十三项指标要素进行测量,以大学生自我测评与教师评价两种方式展开,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三、大四学生,以及其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测评方法以打分的方式进行,采用百分制,将二十三项指标要素设计为就业力测评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打分。在辅导员的帮助下,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237份,回收1184份,其中有效问卷1058份,有效回收率为85.5%。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变量描述性统计表,见表1。

表1 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以调查问卷评分的方式获得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要素的定量分析结果,可以获知就业力结构中的优势和劣势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就业力结构构建思路

将初选的二十三项指标进一步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又能够将这些指标要素分为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两类,其中显性指标包括个人背景、外显的气质、形象与学业成绩,以及获奖、职业认证、社会实践经历等,这些能力均能够在档案、个体表现中直观获取并进行衡量与评价;隐性指标则包含剩余的能力指标要素,主要是通过内在的、由内而外的方式展现某方面、某层次的能力。按照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的区别,则可在育人过程中实施针对性、差异性的教育策略。

为深入探究各能力指标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各指标因子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个人背景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而外显的个人气质、外在形象、社会适应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根据就业能力指标要素对就业能力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构建从“显性”到“隐性”的就业能力结构,并从结构模型中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有效实施教育改革,突出学生的就业能力优势,强化就业能力薄弱环节的学习与培训。

结合分析可知,从隐性与显性的层面来看,民办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显性指标的影响,显性指标能够从外在上更直观地体现,这是因为企业人才选择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外显指标更直观,也更容易获得与检验,因此显性指标成为企业选人的第一选择依据,这表现出一定的“功利主义”特征,比如“学历是入职的敲门砖”的观念,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会标明学历要求、专业要求等[5]。但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依然是企业最为关注的能力要求,这说明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注重显性指标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隐性指标能力的培养,从“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中提取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等信息,从就业能力指标所指向的素质和能力上加强培养力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增值点。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

根据人才市场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民办高校在教学设计中应突破传统,积极寻求综合素养与核心素养的融合路径,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在教学设计方面,既要注重低年级段的通识教育,又要重视高年级段的专业教育,要做到“通识融合专业”,营造二者协同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引导教师教学中处理好二者关系的观念,并提升相应教学能力,同时也应通过多渠道增强学生对二者协调发展的认同。

结合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双创”政策背景,课程体系设计要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层次化,将“双创”融入专业教学中,依据实际需求开展更具针对性、差异化的选修课,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和空间。在实践教学中,可依托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创业成果孵化基地等,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铺路搭桥,突出民办本科教育的“高层次实践性”。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计划方案,建立导师制度,开设创新类课程。

(二)实践课堂与教学课堂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民办高校要注重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投身实践课堂,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就业能力。一是实践课堂丰富化、多样化,紧密联系理论课堂,将理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引入到实践操作中,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要利用实践课堂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融合,二者协调发展,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在实践课堂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通过问题解决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外显特质与内在潜力并存

一方面,在民办高校育人过程中,要结合民办本科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也应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十分重视,在大一大二阶段的通识教育环节融入人文素养培养,抓住通识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提升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配合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人文素养活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依托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通过专业积累构建综合能力体系。

另一方面,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导向,以及大学生能力结构中显性与隐性指标要素构成,不仅要注重显性指标要素中可控因素的提升,而且还要注重隐性指标要素中丰富能力的挖掘、提升与展示。在日常教学与学习中,大学生要注重内外兼修,进而提升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四)系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要系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民办高校要注重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周期中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阶段性地进行评价,并对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修改与优化。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价与评估反馈,及时总结问题,并对规划书进行修改。要结合民办高校背景、专业背景与家庭背景情况,科学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切忌“眼高手低”。

总之,民办高校要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同时也要结合民办高校实际,突出市场化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发挥“改革快、转变快”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细节,着重培养人才市场最需要的就业能力,优化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

猜你喜欢

显性通识民办高校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