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

2022-03-23吴延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吴延香

[摘   要]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落地生根,就必须在内容选择、材料呈现和课堂架构等方面有明确的指向。比如,在“点”与“面”的穿插中,指向唯物史观;在“碎”与“整”的结合中,指向时空观念;在“古”与“今”的对比中,指向家国情怀。文章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探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这三种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以更好地打造与时俱进的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1-0055-0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五大素养在统编历史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有的甚至处于非常明显的位置,以引起师生的注意,进而走出一条渐行渐宽的核心素养落实之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落实这五大素养,应该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更是历史课程内涵式改革的起点。

笔者细究部分历史课堂教学,发现其对知识的讲解细致深入,对概念的阐述清晰明确,但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向模糊不清。这样的“模糊不清”削弱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力量,弱化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基于此,历史教师应以高度的警觉性与敏感性,从方方面面做出调整。比如不同主干材料的处理与讨论、辅助性材料的选择与呈现、课堂的架构与推进、多个“点”的穿插与多个“面”的铺陈,均应基于核心素养。下面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探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这三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在“点”与“面”的穿插中,指向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的确,以物载史,从具体的“物”出发解释历史,比从空洞的观念出发解释历史,更能让人“心服口服”,这能让相关的理论与思想更牢固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涵育唯物史观,离不开典型的、生动的、关键性的“物”。“睹物思人”,只是小情调;“睹物明史”,则是一种厘清历史本质和理解历史的基本视点。某些“物”穿越时空,至今熠熠生辉,是历史鲜明的见证;某些“物”传承至今,或许已被赋予新的意义,但恰好可以印证历史的变迁。历史教师应该“精心挑选典型生动之‘物’,让它们发声”。如何挑选?既要选择“点”上的“物”,又要选择“面”上的“物”,“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深化“点”与“面”的融合。这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架构方式和培育核心素养的指向而被历史教师所熟知。

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而言,其中所谓的“物”就有很多,如丝绸、胡桃、茶叶、葡萄、漆器、金属……“东去西来”的不仅包括物品,还包括文化和思想。围绕“物”设计的题目有不少,全部让学生解答,不仅费神,而且低效——因为涉及面太广。比如“课后活动”中有这样一道题:“胡豆、胡麻、胡桃”等食物为什么都以“胡”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命名的、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由这一题目组织学生去认识带“胡”字的物品,固然很有意义,但还是应大浪淘沙,选取最合适的“物”进行唯物史观的涵育,以使师生更好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地域实际,先“由面到点”,抛开一大堆带“胡”字的物品不管,引领学生直接探究“永昌胡萝卜”。该选择体现了地域性和典型性。说其具有地域性是因为此“物”与学生最近最“亲”——胡萝卜基地就在家乡,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几乎天天与胡萝卜“耳鬓厮磨”,对它的味道、习性和生长规律一清二楚。说其具有典型性是因为此“物”能够担当“丝绸之路”上商品交流的“代言人”——观赏价值与食用价值均高于一般物品。接着“由点到面”,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永昌胡萝卜的前世今生”。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永昌胡萝卜的“前世”——永昌本就是过去西域的一部分,有“胡人”(匈奴人)在此生活,这一地带的胡萝卜由此得名。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到今日永昌的胡萝卜产量高、质量好,被视为地域特产的同时,获得了多项荣誉。

一个小小的“胡萝卜”在穿越历史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而意蕴十足。某些“物”一开始不过就是历史中的一个“点”,一个毫不起眼的“标签”,但后来成为一个意蕴十足的“面”并彰显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这给我们一个启发:苦口婆心地“说教”,换来的只是“知”的表层体验;形象生动的“物”的呈现及探讨,换来的卻是深刻的认知和全面的理解。同时,相对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面面俱到而言,从一个大的“面”中选取一个“点”进行教学,“点”“面”穿插,不仅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需要,而且是使唯物史观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心的需要。

二、在“碎”与“整”的结合中,指向时空观念

准确、全面地理解史实离不开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必须要有正确的策略或者架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空间内,历史才显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特征或规律。在具体的时空中看待与解释历史更为科学,也更能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学生理解历史、阐释历史,同样离不开特定的时空。“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拓展于后世,繁荣于今天,这与特定的时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时空,如果不以特定的时空为经纬度或者坐标系去理解或定位历史事件,不深入历史的时空现场去还原历史的真相,那学生的认识就有可能是偏颇或狭隘的。所谓“具体的时空”,既包括个体生命层面上的“碎”的时空,又包括社会整体层面上的“整”的时空。基于此,在“碎”与“整”的结合中指向时空观念,应该成为材料组织和思维递进的一个重要视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有这样一则史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这段史料中的“凿空”二字意蕴十足,可引领学生涵泳与揣摩:对于今日的人类而言,从国内到国外,不过是从“此岸”到“彼岸”, 不过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在古时,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行动就是“凿空”呢?我们不妨从“碎”与“整”的结合中去理解。

先说“碎”。张骞出使西域或与自己的理想有关,或是个体的“雄心壮志”所致。古时因为交通不便和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很少有人“走向远方”。用自己的双脚“走向远方”,在古时可称得上“凿空”行为。出示纪录片《中国通史》的解说词:西汉的张骞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郎官,然而他是个不安分的主,他喜欢冒险,渴望荣誉,敢于挑战,勇于“凿空”。在招募出使西域的人员时,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应招和挑战的人……该材料就是从“碎”的角度进行选择的。引领学生从原生态的、个体的角度挖掘相关材料,从中发现人性,认清史实,厘清个人与整个事件的丝丝联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再说“整”。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都有一定的原因。西汉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整体的原因,教师制作相关的情境视频进行说明:一方面,匈奴人多次进犯阳关与玉门关一带,边境的安全堪忧,国家的主权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哪怕没有张骞个人英雄主义的呼应,出使西域也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古时的交通工具落后,需依靠马、骆驼等牲畜;路也不过是小道,有碎石、杂草与荆棘。在这样的路上跋涉,的确是“凿空”。这里的情境就是从“整”的角度创设的。

“碎”与“整”的结合,促使学生从更加全面和更加辩证的角度理解“丝绸之路”诞生的背景和意义,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由张骞的“凿空”过渡到一个更大范围的“凿空”,真正打开了学生的多重视域,在一个更广的层面上培育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种过渡,不仅仅能落实视野上的扩大,还能落实思想上的深化与情感上的丰富。落实好这样的过渡,对厚重历史课堂的打造,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能否称为“凿空”呢?当地球资源穷尽时,向太空挺进(比如开发月球资源),能否称为“凿空”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发现,郑和、哥伦布、阿姆斯特朗等人皆可以穿越时空进入本课的学习。而这一切,无疑是基于一个整体上的架构,是一种大的视域下的课堂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创新。这种架构和创新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一点一滴地形成核心素养,因而值得师生积极探究。

三、在“古”与“今”的对比中,指向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家国一体,顾“大家”,佑“小家”,由此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历史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史料比比皆是。屈原、张骞、班固、文天祥等无不是饱有家国情怀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仅用文字进行深情表白,还有现实中的亲力亲为。走近他们,进入其内心世界,汲取其精神养料,对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然而,仅仅用这样的标杆式人物去激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不够的,也缺乏力度。毕竟,古人无论多么热血和爱国,无论留下了多少振聋发聩的诗句,对于今日的学生来说仍然太过遥远、太过模糊,难以使学生感同身受。于是,拉近现实,在“古”与“今”的对比中厚植家国情怀,就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和必然选择。

随着对“丝绸之路”上诸多精彩事件的感悟不断加深,学生理解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业往来之路,还是文化交流之路、思想互鉴之路、政治合作之路和科技创新之路。古时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今日的“丝绸之路”上铁路如同蛛网。教师展示以下时政新闻:“高铁穿越金昌的时代来了!一条长518公里,途经武威、金昌,最终引入张掖的高铁线正式投入建设之中……此线的建成意味着新的旅游增长点及新的经济生长点的产生,意味着高效、高速的生活模式的开启……”作为金昌人或者“丝绸之路”上的一员,你有何感想?这样,自豪感、家国情怀等便充盈在课堂的细微处。

情感的激活需要一定的铺垫和依托。当个人梦、家乡梦和中国梦融为一体时,家国情怀是不是更细腻、更具象、更朴实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出示古人和今人从金昌(古代称永昌)去兰州的路线对比图和交通工具对比图等,让学生知道古人从永昌到兰州需大约20天,高铁开通后只需半小时,从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的确,让学生从一个更亲切、更熟悉、更现实的角度,领会“丝绸之路”上诸多闪闪发光的地方,了解古之辉煌,今之精彩,可以使家国情怀的渗透变得自然而然。

值得注意的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是可以同时渗透的。比如“睹物生情”,这个“情”关乎“小家”,也关乎“大家”,可以由唯物史观过渡到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的树立过程中同样可以融入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三者相互促進,有机融合。必要情况下,教师甚至可以渗透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这两项素养,共同为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助力。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多个因子的糅合,使课堂教学拥有一个“相互关联、逐步推进、有效衔接的整体框架”;应该通过结构性把握和整体性合拢,打造与时俱进的课堂新时空,以更好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军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0(19):68-69.

[2]  金毓.以物载史,涵育唯物史观[J].历史教学(上半月),2020(7):67-72.

[3]  林巧霞.让礼仪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9):51-52.

[4]  赵晓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28):78-79.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镜头中的组诗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柳永词抒情本位中的时空观念浅析文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