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递课堂”对乡村儿童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2022-03-19朱万侠李肖霞
朱万侠 李肖霞
摘要:在强调创新的21世纪,创造力倾向对乡村学校儿童来说,不仅会影响乡村儿童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创新水平。为了探讨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学校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对乡村儿童创造力倾向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准实验法研究方法,比较了“专递课堂”模式干预儿童和未干预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并探讨了“专递课堂”模式影响乡村学校儿童创造力倾向的机制。结果表明,上过“专递课堂”的乡村学校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未上过“专递课堂”的乡村学校儿童,并且乡村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水平与儿童对音乐和美术活动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专递课堂”模式;乡村学校儿童;创造力倾向
中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2021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在地化教育’助力甘肅全面乡村振兴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30)、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31920210119)研究成果。
2020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1]。该文件对“三个课堂”之一的“专递课堂”的定义是,“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专递课堂”政策文件发布之后,已有不少农村地区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开设了“专递课堂”[2][3]。“专递课堂”政策对学校儿童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高度关注。“专递课堂”政策主要是针对农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由于师资缺乏,无法开出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课程的问题[4]。一些研究表明,在农村薄弱校实施“专递课堂”模式之后,受这一政策干预的乡村薄弱校学生更喜欢画画、唱歌,性格也变得更开朗了[5]。
大量研究表明,美术、音乐类活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6]。而且,喜欢从事艺术创作类活动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创造力[7]。那么,在“专递课堂”政策干预下,乡村学校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是否会受到影响?乡村学校儿童对音乐、美术的喜爱程度与儿童的创造力倾向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问题1:受到“专递课堂”模式干预的学生与未受到“专递课堂”模式干预的学生在创造力倾向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问题2:如果存在差异,“专递课堂”模式如何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倾向?
20世纪50年代,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吉尔福特在就职演说中提到,创造力是一个长期被忽视,却十分重要的人类品质[8]。从那以后,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及其产出的成果不断涌现[9]。进入21世纪后,创造力更是被人们所重视,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0]。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创造力强调的是新产品,如斯滕伯格认为,创造力是指个体所产生的新颖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11];林崇德对创造力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也有学者认为创造力强调的是发散性思维,如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是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而发散性思维是根据主体记忆储存,以精细修正的方式,加工出许多备选的信息项目,以满足一定需要[12]。
最新研究表明,相比模糊不清的“创造性成就”,“创造力倾向”更值得引起关注。一些研究认为,学者们对创造力定义的解读存在分歧,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创造力的“多方面因素”和“特定领域”两大特征。巴博特等人认为,在一项创造性工作中,大量的资源发挥着作用,而这些资源根据工作需求的不同而所有不同,所以创造力具有“多方面因素”特征;而且,大多数人只有有限的资源来满足特定创意需求,一个人不太可能在多个创意领域取得成就,所以创造力具有“特定领域”特征[13]。正因为创造力具有这两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区别“创造力倾向”“创造力成就”和“创造力人才”[14][15]。沃尔伯格对“创造力倾向”的定义是,创造力倾向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可以产生原创的、适应性强的工作,这是个人“人力资本”的一部分[16]。包括动机、认知和个性等“人力资本”的组合,将产生从低到高的创造力倾向。这种创造力倾向是高还是低,取决于“人力资本”组合与创造性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17]。当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倾向,而且刚好有机会和资源从事这一领域,将很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创造出“创造性的成就”。而“创造性成就”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造性产出的实际产出,“创造性才能”是指在重复性的事件中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能力[18]。在创造力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朗奇(MARK A. RUNCO)认为,针对儿童,相比研究“创造性成就”“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倾向”更值得引起关注[19]。
针对儿童创造力倾向的培养,较多研究表明,儿童创造力倾向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学校是培养儿童的重要场所。美国心理学家E.P.托兰斯认为,创造力在儿童身上就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20]。对于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倾向,朗奇认为,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动机、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因此,他认为在学校里,理想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21]。并认为,任何涉及新意义构建的思考和问题解决都是创造性的,学校应该支持引导儿童尝试创新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朗奇还强调,根据皮亚杰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学校提供的课程和经验应该略超前于学习者个人的当前水平[22]。
研究表明,在针对儿童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美术类课程及其活动似乎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倾向。王豁颖阐述了艺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系,认为审美活动与创造性活动在本质上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这种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儿童身上得到了天然的结合[23]。冉祥华认为,以美术和音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是培育和训练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在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24]。张建波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优势[25]。席智慧认为,小学的美术教育发挥着艺术启蒙、价值引导和创造力培养等多方面的作用[26]。于洋认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有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认为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最有效的途径[27]。国外学者齐夫(Naomi Ziv)等人对创造力倾向、对音乐的审美反应、音乐偏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实证研究,其研究表明,创造力倾向与复杂音乐曲目的音乐偏向相关[28]。众多的研究表明,音乐、美术类课程及其活动似乎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倾向。
在我国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教育中,受专业师资缺乏的影响,音乐和美术教育质量相对落后。近年来,为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府联合企业、学校和一些研究机构在农村学校开展了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专递课堂”手段帮助农村学校开齐、开好音乐、美术类课程。“专递课堂”政策对农村学校儿童在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到底如何,还需要在实施“专递课堂”政策的农村学校开展科学的测评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框架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专递课堂”模式对乡村学校学生创造力倾向是否产生了影响,是消极影响还是积极影响,以及如何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测评了解采取“专递课堂”模式授课的学生与未采取“专递课堂”模式授课的学生在创造力倾向层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存在差异,接下来从理论层面和数据证据层面来探讨“专递课堂”模式如何对学生的创造力倾向产生影响,尝试揭开“专递课堂”模式影响乡村学生创造力倾向的“黑盒”。
自“专递课堂”政策颁发以来,我国不少县域的乡村学校建设了“专递教室”。在“专递课堂”上,一般由该县域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在屏幕另一端给多所乡村薄弱校的学生同时授课,并且有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从相关研究和媒体报道中,我们发现一些乡村薄弱学校采取“专递课堂”模式给学生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后,学生喜欢上了唱歌、绘画和做手工等创作类活动。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以音乐、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美育与儿童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利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比较和分析乡村学校“专递课堂”模式和传统课堂模式下,乡村学校学生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乡村学校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差异,来探讨“专递课堂”模式对乡村薄弱校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本研究的基本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为我国某县域31所乡村薄弱校的学生。在本研究开展测评时,该县域约60%的乡村薄弱校采取了“专递课堂”模式开设音乐和美术课程,还有约40%的乡村薄弱校沿用传统模式授课。本研究以“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从“‘专递课堂’模式学校”和“传统模式学校”两个抽样框中分别抽取了若干学校的若干学生。本研究通过发放纸质问卷,采取“调研员一对一辅导学生填写”的方式测评。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1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096份,问卷回收率90.58%。研究人员逐一检查问卷后,发现本研究的有效样本数为1068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分布在31所乡村学校。其中,实验组有效样本数为576人,控制组样本数为492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准实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在所调研的县域,“专递课堂”模式在乡村学校分阶段实施。因此,在本研究开展测评时,本研究所调查的县域部分乡村学校实施了“专递课堂”政策,还有部分学校未实施“专递课堂”政策。这为本研究采取“准实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四)研究工具及其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测评工具为创造力倾向量表。本研究使用由美国学者威廉斯(Frank.E.Williams)原创,经台湾学者林幸台和王木荣两次修订后的创造力倾向量表中“冒险性”量表、“好奇性”量表、“想象性”量表来测评学生的创造力倾向[29][30]。在预测评中,本研究对该量表进行了“题目鉴别力”分析和“验证式因子分析”。最终删除了题目鉴别力不达标以及因子负荷量低于0.6的题项,最终保留17个题项。其中,“冒险性”量表5道题,“好奇性”量表7道题,“想象性”量表5道题。该量表为李克特五点尺度量表。
在分析数据前,本研究利用正式测评数据对创造力倾向量表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和验证式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创造力倾向量表的每道题的偏度值范围为[-1.072,-0.201],峰度值范围为[-1.350,-0.056]。量表的偏度绝对值小于1,峰度绝对值小于7。可见,该变量表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创造力倾向量表的平均值、标准差及正态分布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本研究验证了创造力倾向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并对该量表进行了“二阶验证式因子分析”。经计算,本研究的二阶创造力倾向量表的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832,说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利用AMOS 22.0软件计算了该量表的模型拟合度指标,其中“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CMIN/DF)的结果为2.089,拟合优度指数(GFI)的值为0.942,矫正后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的值为0.923,比较拟合指数(CFI)的值为0.921,残差均方根(RMR)的值为0.08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的值为0.048,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的值为0.083。根据Browne和Cudeck的建議[31],以及Joreskeg和Sorbom的建议[32],当CMIN/ DF的结果位于[1,3]区间、GFI大于0.9、AGFI大于0.9、CFI大于0.9、RMR小于0.1、RMSEA小于0.1、SRMR小于0.1时,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见,本研究量表的所有指标均在推荐范围之内,具有较好的模型拟合度。
(一)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结果
本研究利用t检验方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创造力倾向及其次级维度倾向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体创造力倾向上,实验组学生得分的均值高于控制组学生得分,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267,P<0.001);在创造力倾向的“冒险性”倾向维度上,实验组学生得分的均值高于控制组学生得分,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487,P<0.010);在创造力倾向的“好奇性”倾向维度上,实验组学生得分的均值高于控制组学生得分,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074,P<0.001);在创造力倾向的“想象性”倾向维度上,实验组学生得分的均值也高于控制组学生得分均值,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418,P<0.010)。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二)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结果
为了探讨“专递课堂”政策对乡村学生“创造力”倾向是否与学生音乐和美术的喜爱程度有关,本研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满意程度”“对‘上美术课’的喜爱程度”等题来测评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通过“对‘唱歌’的喜爱程度”等题来测评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结果表明,在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各题项得分均值均高于控制组,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所有题项结果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在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各题项得分均值也均高于控制组,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所有题项结果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差异分析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
(三)乡村学生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与学生创造力倾向的相关性结果
為了探讨学生的创造力倾向是否与学生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相关,本研究对学生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与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各维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对美术的喜爱程度、学生的“冒险性”倾向、学生的“好奇性”倾向、学生的“想象性”倾向五个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两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最低值为0.225,最高值为0.649,均在0.01的信心水准下显著)。乡村学生音乐和美术喜爱程度与学生创造力倾向的相关性如表4所示。
(一)研究结论
结合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和调研访谈结果来看,本研究初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专递课堂”模式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乡村学校学生的创造力倾向。本研究利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分析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在创造力倾向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上过“专递课堂”的学生的创造力倾向明显高于未上过“专递课堂”的学生。可见,“专递课堂”模式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力倾向。
2.“专递课堂”模式对提升乡村学生音乐和美术学科素养和喜爱程度的作用十分显著。这一数据结果与结论,与研究团队在开展测评之前的预期一致。我国制定和实施“专递课堂”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乡村薄弱学校开不齐、开不好音乐和美术等课程的问题。在实施“专递课堂”模式的乡村学校,音乐和美术课程的师资以及课程质量均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会导致学生的音乐和美术学科素养和喜爱程度提升。
3.学生对音乐和美术的喜爱程度与学生的创造力倾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计算了学生对音乐和美术的喜爱程度与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得分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学生对音乐和美术的喜爱程度与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得分之间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并且两者的相关显著。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音乐、美术类课程及其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倾向。
(二)研究展望
从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结果来看,近年来,有关针对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政策和措施的研究中,多数研究侧重于对政策和措施的探讨,较少有研究关注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农村学校儿童的影响。而且,目前有关“专递课堂”政策对农村学校儿童影响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专递课堂”政策对农村学校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心理层面的影响,较少关注相关政策对农村儿童创造力等非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准实验研究方法,比较了位于我国某一县域内条件相当,实施“专递课堂”政策学校和未实施“专递课堂”政策的学校儿童的创造力倾向结果。结果发现,“专递课堂”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过去开不起、开不好音乐、美术类课程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校儿童的创造力倾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学生的发展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大量积极、有益探索,实施了诸多类似“专递课堂”的创新举措。新时代,尤其当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深入应用后,学校应该注重提升乡村儿童哪些方面的素养和品质?目前,在乡村学校实施的这些创新举措对乡村学校学生到底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尝试探讨了“专递课堂”模式是否对乡村学校学生创造力倾向产生了积极影响,未深入“专递课堂”模式对乡村学校学生创造力倾向影响的机制与机理方面。本研究希望有更多研究人员关注相关乡村教育,关注乡村儿童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3/t20200316_431659. html,2020-03-05.
[2] 陈实,苟杰婷等.专递课堂教学点规模与学习行为有效性相关分析——以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小学音乐专递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47-52.
[3] 刘博伟.三点提升”专递课堂模式”的实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9, (4):105.
[4] 胡小勇,曹宇星等.“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7.
[5] 王继新,施枫等.“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98-106.
[6] 王懿颖.艺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5,(8):72-77.
[7] Ziv N,Keydar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otential,aesthetic response to music,and musical preferences [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9,21(1):125-133.
[8] Guilford J 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9):444-454.
[9] 甘秋玲,白新文等.創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57-70.
[1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22/c64094-23281641.html,2013-10-22.
[11] Sternberg R J,Lubart T I.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Prospects and paradigms [J].Handbook of creativity,1999,(1):3-15.
[12] 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3] Barbot B,Besan on M,et al.Creative potential in educational settings:Its nature,measure,and nurture [J].Education,2015,(4):371-381.
[14] Barbot B,Lubart T.Adolescence,créativité et transformation de Soi[J]. Enfance,2012,(3):299-312.
[15] Besan on M,Lubart T,et al.Creative giftedness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J].Educational and Child Psychology,2013,30(2):79-88.
[16] Walberg H J.14 Creativity and talent as learning [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1988,1(1):92-95.
[17] Lubart T,Zenasni F,et al.Creative potential and its measure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alent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2013,1(2):41-50.
[18] Besan on M,Lubart T,et al.Creative giftedness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J].Educational and Child Psychology,2013,30(2):79-88.
[19] Runco M A.Education for creative potential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3,47(3):317-324.
[20] 董奇.E·P·托兰斯的创造力研究工作[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1):42-44+61.
[21] Runco M A,Nemiro J.Problem finding,creativity,and giftedness [J]. Roeper Review,1994,16(4):235-241.
[22] Runco M A,Sakamoto S O.Optimization as a guiding principle in research o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J].Problem solv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es:Essays in honour of Kjell Raaheim,1996,1(1):119-144.
[23] 王懿颖.艺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5,26(08):72-77.
[24] 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14-19+72.
[25] 张建波.试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7-159.
[26] 席智慧.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72-73.
[27] 于洋.试述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6):148-149.
[28] Ziv N,Keydar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otential,aesthetic response to music,and musical preferences [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9,21(1):125-133.
[29] Williams F E.Intellectual creativity and the teacher [J].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67,1(2):173-180.
[30] 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力测验[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31] Browon M W,Cudeck R.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 [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1992,21(2):230-258.
[32] J reskog K G,S rbom D.LISREL 8:User’s reference guide [M]. Lincolnwood,IL: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1996.
作者简介:
朱万侠: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质量测评、数字化学习理论与技术。
李肖霞: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创新、智能课堂行为分析。
The Influence of “Courier Classroom” on Rural Children’s Creative Tendency and Its Mechanism
—Based on a Survey of 1068 Students in 31 Rural Weak Schools
Zhu Wanxia, Li Xiaoxia(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hich emphasizes innovation, the tendency of creativity for rural school children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futur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of rural children, but also affect the overall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courier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mplemented in some Chinese rural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creativity tendency of rural children, this study us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o compare the creativity tendency levels of children intervened by the “courier classroom” model and non-intervened children, and also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courier classroom” model affect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tendency in rural sch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creativity tendency of rural school children who have attended the “courier classroom”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ural school children who have not attended the “courier classroom”,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creativity tendency of rural children and children’s love of music and art activities.
Keywords: “Courier Classroom” model; children in rural schools; creative tendency
責任编辑:李雅瑄
349550058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