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的译者》对翻译实践的历史借鉴

2022-03-19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词典译者历史

作为一类文化活动,翻译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问题。在这类交流实践中,译者代表着自身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本土文化价值”。译者所代表的是本土文化价值及其地位,以及译者对该文化价值的认识与所持的态度,这些认识和态度均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影响和制约其翻译模式的选择。针对翻译问题的研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来时,当时在学术界发出了学科成立的宣言。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多次转向之后,学者和译者以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诸多视角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和描述,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大量知名甚至伟大的译者。比如,让·德利尔,朱迪斯·伍兹沃斯撰写的《历史上的译者》,被认为是国际翻译史研究界五十位专家学者跨越半个世纪集体努力的智慧结晶,该书首次把译者置于翻译史研究的中心地位,开辟了翻译史研究的新视野。该书所涉内容非常丰富,并通过新颖的视角串联起来。从时间跨度来说,从古埃及的译者到21世纪的翻译技术都有所涉猎。从空间广度来看,从欧洲到亚洲、非洲和美洲,几乎遍及世界。同时,对一些重要的译者群体或译者个体,不同章节从不同角度谈及,前后呼应。译者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由此得到较为立体的展示。在细节方面,从字母表的发明、民族语言的发展、民族文学的兴起、知识传播、权力关系、宗教传播、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词典编撰及口译员的历史贡献等角度探讨了历史上重要译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该书是国际译联世界翻译通史撰写计划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将译者置于翻译史研究的中心地位,开辟了翻译史研究的新视野,选取了九个能体现译者历史贡献的领域,全书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借鉴新理论,展开跨学科研究,视角广阔。

在客观层面上,语言中的历史和知识让语言本身具备了内在的历史性;在主观层面,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精神需要在心理学层面进行感受。如此一来,译者所承担的任务就较之于传译者更加复杂。和传译者相较,翻译者不但需要熟悉作者本人的思维模式,更应了解作者所借助的语言和背后的历史,以便展现语言体系内的丰富内涵。因为每一种语言均具有自身的精神与历史。这是因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均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翻译者与目标语读者均应该借助其母语、感觉和知识去认识与理解源语言、原作者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让·德利尔,朱迪斯·伍兹沃斯据此提出,真正的译者应将原作者与读者两个完全分隔开来,同时后者要完全正确的理解与欣赏前者。而在考察翻译历史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翻译观念一直被认为是以语言为中心的。但是,施莱尔马赫对语言的过分强调却遭到了一些翻译理论家的发对。其中,皮姆就指出施莱尔马赫翻译讨论中存在明显漏洞,也就是说施莱尔马赫太过重视母语的作用,从而忽视了翻译体系内存在的“文化间性”等问题。而按照他的理解,处在两类文化交会处的“人”较之于正确或者错误的翻译方法更加重要。其中的原因是——“译者作为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的协调人,不应该屈从于任何一方,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为促成社会生活中两类文化为了各取所需而开展的双方交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改善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联,在增进宽容和彼此互信的过程中,达到包括译者在内的多方的利益共享和合作共赢。以今天的视角观之,这样的主张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让·德利尔,朱迪斯·伍兹沃斯看来,施莱尔马赫所关注的问题与研究问题的方式并没有坚决反对双语的现象,他不过是更加重视语言对思维与事物本质的塑造作用,更加强调母语对个人的思考与表达产生的影响而已。

对于译者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问题,该书介绍了信奉伊斯兰教的东方世界和宗教多元论,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的有目的的翻译,胡格诺派教徒在英格兰对欧洲意识的唤醒,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翻译为革命事业的贡献。当然,哥特小说在法国的流行、中国严复对译入思想的丰富和创新,以及美国科幻小说和法国新流派的诞生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对于译者与词典编纂这一问题,可以先介绍单语词典——从泥板到纸质词典再到跨文化词典,直到中世纪系统化词典编纂开始之后,使之与文艺复兴关联在了一起,出现了双语词典和多语词典以及术语词典——完成了从专业术语表到计算机术语库的“词典之旅”。

第一,翻译工作需要注重民族文学问题:(1)通过对“历史上的译者”的翻译思想的分析可知,在对民族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把域内翻译与域外翻译结合在一起。其中,域内翻译指的是在本国内相关地域或者其他民族的翻译;而域外翻译指的是文字作品在国外被译制为不同语种的翻译。在我国,有很多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史诗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文化传承的珍贵组成部分。可是,因为少数民族人口规模相较于汉族而言要少很多,他们的语言除本民族使用之外,较少被“外人”使用,而这就使得上述作品在国内的传播提高了难度,而将其译制为英文发行到国外地区就显得越发艰难。在对民族文学作品开展翻译工作时,就应该注意将域内翻译与域外翻译结合在一起,借此提升翻译的效果和影响力;(2)扩大与规范专业文学翻译团队。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形成和积累了大量具有较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并未得到整个世界文坛的认可,只能在国内释放其影响力。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文学作品未能被翻译到国外地区,没有借助其他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有些作品即便被翻译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翻译质量存在问题,也无法引起国外文坛的关注。因此,翻译工作做到恰到好处,认真处理翻译的细节,在准确表达原文真实含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反映民族特色。

第二,翻译的关键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问题。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翻译实践中,较好的异化翻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这对翻译效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让译文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让那些新兴语言介入至传统语言文化之中,以新成员的身份出现。这样一来,翻譯工作及其结果就会显得十分重要,表达的含义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借此,不但可以促进语言之间的接近与交流,还能提升本民族语言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有十分明显的差别,译者习惯于依赖归化手段进行翻译,也就是寻找功能对等的表达方式对文化信息进行传递,其目的在于让译文地道生动从而避免生硬难懂。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翻译模式一般无法将原文所带有的有关异域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文化信息真实的传达到译语读者内心。这是因为,翻译属于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之间的差异会让跨文化翻译实践呈现出文化信息传递障碍。因此,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需要重点沟通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通过异化手段实现文化间的趋同。

第三,翻译实践要以历史为视角展开。比如,对罗马时期古希腊典籍的拉丁文翻译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将这一段历史大致分成了以下三个阶段:(1)罗马共和国时期为对希腊典籍开始正式翻译的时期。在早期的翻译家,大多能够借助翻译与改编的形式,极大传承着希腊的文学遗产,在不断丰富罗马文学宝库的同时,为罗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翻译行为最终成为了西方翻译史上早期的文学翻译传统。(2)到了公元前三十年左右,罗马共和国由盛转衰,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工作拉开序幕。该时期的翻译家很多,有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贺拉斯等。其中,西塞罗在面对希腊成果时,非常注重自己在始终坚持罗马文化之传统与特征。在西塞罗之后,在翻译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还有贺拉斯、昆体良等。其中,贺拉斯这一罗马诗人、翻译评论家,坚持认为语言间虽然存在文化差异,但能够借助特定手段让翻译出来的文本更加接近原作。即翻译应以原作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判断。(3)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初,西方圣经翻译传统开始形成。实际上,在文艺复兴时期,借助翻译杰出和传承古典文化的行为就极大促进了不同民族语言的交流和成熟,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一时期,译者的翻译活动有两个主要特征——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类作品翻译不断增多,翻译主流以从拉丁文至各个民族语言的翻译为主。此外,当时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交流活动也已经开始,突出表现为很多作品能够借助翻译手段传播至其他民族语言文化范围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杨彦丽)

本文系南阳理工学院2019年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商务英语写作”研究及南阳理工学院2020年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校本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3452500589291

猜你喜欢

词典译者历史
“大力士”纸片人
词典使用与英语学习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新历史
“函数及图象”错解词典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