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涵义及特征

2022-03-18索建华张云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阶级恩格斯马克思

索建华,张云飞

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涵义及特征

索建华,张云飞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属于高频词汇,对其内涵及特征的准确把握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是由意识形式聚合成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产生于社会存在但具有独立运动特征的虚假意识。意识形态由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构成,具有虚假性、公共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四大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一词从16世纪产生以来被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引用和研究,时至今日更是被报纸、期刊、媒体广泛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对其概念的运用和理解不一。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1]251,准确把握他们对意识形态概念涵义和特征的阐释,对于相关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频繁出现,但他们并未特别明确地对这个词汇进行定义,造成后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不断争论和研讨。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国内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2-4],提出了虚假意识说、上层建筑说和唯心主义说。虚假意识说主要是从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驳斥他人武器的角度出发,认为他们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虚假的意识”[2]145;上层建筑说主要从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出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所表达的主要是“观念上层建筑”,突出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功能[3]46;唯心主义说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德语词根、词缀和词义出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指称唯心主义思想[4]77。

第一,意识形态源自于社会存在,是人们的物质世界整个生活过程在人脑中的倒立影像。“倒立成像”[5]525是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性质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其进行了集中揭示。“倒立成像”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把意识视为独立于现实生活过程的有生命的主体,在处理意识与生活的关系时,把意识视为决定生活的要素。在这里,意识形态代表着“从天国降到人间”的认识路线,这种认识路线先从头脑中构想出各种概念及概念体系,然后再利用这些概念及概念体系来随意地裁剪现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仅是德国,所有民族的意识形态都是这样,将观念的作用放在了决定性的地位,以“思想和概念”[5]510为起点去构建世界。然而,生活决定意识,意识首先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意识,是对人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只有“从人间升到天国”才能够真正认识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形态倒立地反映意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特征,而是一切意识形态都具有这种特征。“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就是说,它就不是把思想当做独立地发展的、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的东西来对待了。”[6]309从字面上理解,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形态的意识,意识具有“形态”之后就会有意识独立发展的外观。但是,这只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外观而已,归根结底,意识形态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地发生,这就像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地而起一样。进而言之,即使是人们头脑中涌现的“模糊幻象”仍然是他们大脑反映物质生活过程时产生的“必然升华物”[5]525。

第二,意识形态的概念是综合的,是各种意识形式的聚合,一经形成不易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曾屡次提到,“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5]525;“宗教的、哲学的和一切意识形态的观点”[7]50;“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7]592等。由此可见,意识形态通过不同的意识形式展现在现实生活过程中,涵盖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体系随着物质生活过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受自身发展传承的影响,也受时代的影响。具体的意识形式在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保守的趋势,宗教、哲学、道德等都会有这方面的表现。这些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意识形式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它们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会完全消失。”[7]52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阶级将随之消失,没有对立的阶级利益,各种意识形式失去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特性,也就不再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第三,意识形态以语言、文字作为其呈现在物质世界的载体。“‘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5]533语言作为精神的伴生物,是人们的意识对外表达、传输的渠道和载体。语言与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没有语言,人们对于对象就没有区分,世界就是一个混沌的整体,也就不会有意识;没有意识,语言就是单纯的声音,不会表达任何的内容,也就不会有语言产生。意识形态是意识的固定化和形态化,其必然借助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传导,它是各种意识形式的载体。

马克思经常使用意识形态展开论述,虽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恩格斯曾经先后两次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涵义加以说明。一次是在《反杜林论》中,他认为:“对世界进行研究的一般结果,是在这种研究终了时得出的,因此它们不是原则,不是出发点,而是结果、结论。从头脑中构造出这些结果,把它们作为基础并从它们出发,进而在头脑中用它们来重新构造出世界——这就是意识形态。”[8]345另一次是在写给弗兰茨·梅林的信中,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9]657这里所谓的“虚假的意识”主要是指脱离现实的、不以现实为根据的思想和思想材料。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的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均把意识形态视为源于现实又不等于现实的思维构造,同时,马克思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

二、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综合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在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恩格斯非常确切地指出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个具体的社会意识形式领域的决定性作用[9]600,各个意识形式因为其本身规定的条件范围不同,与物质经济发展或直接或间接都有着联系,受其制约,并且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经济政治法律思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思想,与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息息相关。在这里,经济思想是最基本的,是前两者的基础,也是三者中最早产生的意识形态。在经济思想产生后,人们懂得了交换,开始思考利益是否对等。在经济关系和利益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根据自身财产的多少划定地位和阶级,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也就出现了政治思想,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权利与利益纠纷中产生了法律思想。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对法律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二者日益紧紧捆在一起。恩格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有效性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认可,任何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法律动机的形式参与其中[7]308。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也对此进行过论述,他所谓的法律制度的物化,就是一切的社会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的、系统的法律形式所囊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法律条款不断产生和完善,人们更多地依赖法律而被刚性制度所限制。经济思想和法律思想背后所反映的实质乃是政治思想,因为它们同为意识形态,必然要服务于统治阶级,进而服务于政治。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无法用已有认识对之进行解释的强大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扭曲反映。哲学是对世界上普遍性规律进行研究的意识形式,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哲学和宗教抽象性很强,相对其他意识形式更疏远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它们是离物质经济基础更高更远的意识形式[6]308。各种意识形态在自身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编撰者和传承者主观经验局限的影响,会受到曲解而发生变化,变得抽象且难以在物质生活过程中找到直接的联系,但它们确实与物质经济基础有着联系。宗教产生于原始时期氏族部落,那时人们认知有限,充满无力和恐慌,认为自身的疾病瘟疫,外部的自然现象如洪水、雷电等都是鬼神在干预,出于对大自然力量的恐惧形成对“超自然力量”的膜拜和敬畏,开始将他们认为与之相近的物体、生灵作为参拜对象,也就是最原始的宗教。宗教就是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中最“不合理地幻想”[8]346。哲学和具体科学密不可分,哲学的进步需要科学实践的推进。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的认识就更进一步,就会给哲学的发展提供支撑材料。哲学就是思想家运用认识从具体科学中抽象概括出普遍性的规律,《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不止一次提及哲学家的研究要从天文学、力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获得。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水、火等为世界本原,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的发展,再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个发展历程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哲学研究包括存在、联系、运动、时间、空间等内容,以及把握它们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矛盾、相互促进的方法,哲学每前进一步都会为自然科学提供新的方法和指引。即使它在天空飘浮再高也总要回归到人间,因为哲学总要去回应时代,以解决时代问题为根本。

艺术和道德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距离介于上述两类意识形态之间。艺术是用形象表达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借助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语言和动作表达人们的感情和观念。艺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增加新的表达形式,包括语言文字、绘图雕刻、戏曲舞蹈、影视作品等。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被大家认可的行为规则,以善恶作为评价方式。受分工影响,每个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评定不同,所以衡量道德的准则有同有异。一般来说相互对立的阶级对道德准则的衡量差别较大。

三、意识形态的特征

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在意识形态的生成过程中,人脑的反应和加工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正确的物质生活过程进行歪曲。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和观念的汇集,经常被一定时期的社会统治阶级用来作为支持和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工具。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集中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它的超阶级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这种“共同利益”[5]522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如何发展演变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被统治阶级想要推翻统治阶级,必须以共同的利益去团结其他受压迫阶级,在这个足够大的共同点下组成联合后,这个阶级才能有力量去推翻旧政权。在新的统治阶级上台后,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会逐步将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上进行普遍性的推广,在这些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把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借助更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有利于本阶级统治的思想,虚假的表达为整个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欺骗被统治阶级。社会变革时期,这种共同利益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动和转换。“它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5]522当它一旦成功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种共同利益就会越来越虚假,越来越不真实,日益表现为马克思所言的“共同利益的幻想”[5]522。其次,这种虚假性还表现在超阶级性上,即意识形态产生后不仅仅影响着本阶级,还会影响其他阶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是如此,他们在提出一个和资产阶级现实生活过程相吻合的观念时,不会说只有资产阶级这么认为,而是说这个观念是全社会全民都应该追求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上而下,所有人都高呼自由,但在他们的生活里和现实中是缺乏真正的自由的,自由只为极少数社会精英、资本家所拥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自由只是奢侈品。在资产阶级宣传的意识形态中有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其他阶级身上无法实质性地得到体现。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与意识这个概念对比来看,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形态”属性。某个人的意识往往具有流动性,经常发生变化。而意识形态就像桌子和椅子一样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固定性,主要原因在于它是许多人共同具有的想法。许多人之所以产生共同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面对大体相同的社会存在。例如处于大体相同的地理环境之中,面对大体相同的人口因素,具有大体相同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一般来看,同一个阶级会有大体相同的社会存在,由此也会有大体相同的想法。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揭示了无论任何时代,支配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7]51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所有阶级只能共有同一个意识形态,因为被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处于被操纵和欺骗的地位,难以形成本阶级完整的意识形态。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先前的所有制形式都使人类较大部分,奴隶,注定成为纯粹的劳动工具。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艺术、科学等等是在这些人之上的上层社会内实现的。”[10]88只有在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被统治阶级才有足够能力反抗统治阶级,才会形成本阶级完整的、成熟的意识形态,为自己的革命造势和服务。18世纪资产阶级就在社会变革中建立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其后资产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会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其他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这主要是指它的变动性,即随着时代的更迭发生变化。意识形态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产生于社会存在,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运动。“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7]51-52这些“共同的形式”就是在论文第二部分中论述的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具体意识形式作为一门学科或者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而其内在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却是不断变化的。纵观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各个具体意识形式的思想内容,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文本基础上的继承性,也有植根于时代的变革性。哲学领域中从最初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向之后苏格拉底、柏拉图强调和研究人的观念转变;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现了从人们对神的信仰要通过教会向只要个人虔诚依旧能打动神的观念转变;道德伦理方面中国则经历了“三纲五常”到社会主义民主平等观念的转变,这些都表现出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恩格斯在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了经济是意识形态的中轴线[9]669,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去看,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发展应当是同步进行的,但在局部和微观层面上,意识形态有时会独立于社会的物质发展过程,在其被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是相对于同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的,可以概括为传承性、不完全同步性和反作用三个方面。

传承性是指意识形式在发展时有着内在的延续,保留着上一个发展阶段的烙印。“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6]312意识形态是在继承传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在原有的思想观念基础上加入现存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进行发展。恩格斯还提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9]599。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都是以上个时代思想观念发展的结果为基础并由此出发的。从长远的历史来看,社会物质生活对整个意识形态有着决定作用,但在某一个时期,受到传承性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于物质生活过程的特征,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导致了意识形态的不完全同步性。

意识形态的不完全同步性是指它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对当时当地物质生活过程的超前性和滞后性。超前性是指意识形态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超越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封建社会那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却有很多超前的思想和意识,比如19世纪初期西欧地区的资本主义社会就萌发了空想社会主义这种意识,这种意识形态是在与之相应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出现的。滞后性指意识形态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滞后于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但是社会中仍有大量的封建残余思想存在,与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

意识形态还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在特定情况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影响。道德舆论、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对一个社会的稳步发展是不可小觑的,所以领先于时代的意识形态会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滞后于时代的意识形态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封建迷信、风水玄学就在很多地方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可以说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核心表现。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个人方面而言,意识形态是大脑反映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时得到的结果;就整个社会而言,意识形态又充斥着统治阶级对其他阶级的蒙蔽,从而被国家内所有民族和阶级共有。它以外化的意识形式被人们认识,意识形态是不断变动的,而意识形式却相对稳定,各个意识形式相互影响、交融,受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进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1] 赵景来.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1, 16(4):247-262.

[2]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9-145.

[3] 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97,32(9):41-46.

[4] 李毅嘉,王娅.马克思恩格斯的理念体系概念简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8(4):71-7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y Concept in Marxist Philosophy

SUO Jian-hua, ZHANG Yun-fei

(School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Ide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ords in th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The accurate grasp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ncept is the key to stud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In th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ideology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aggregated by the form of consciousness. It refers to the false consciousnes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movement, which is produced in the society with the carrier of language symbols. Ideology is composed of political and legal thought, religion, morality, art, philosophy and other form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It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falsity, publicity, historicity and relative independence.

Marx; Engels; ideology; the ideological system

B0-0

A

1009-9115(2022)02-0100-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2.019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AKS012)

2021-09-15

2022-01-29

索建华(1996-),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猜你喜欢

阶级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