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式教育见习模式探究与实践——基于“助残育人”的双向思考

2022-06-30隋春玲孙立双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助残特教专业化

隋春玲,孙立双

教育教学研究

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式教育见习模式探究与实践——基于“助残育人”的双向思考

隋春玲,孙立双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结合特殊教育专业志愿服务的功能,从“助残育人”的视角分析特殊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式教育见习路径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从而探讨高师院校开展助残志愿服务与见习的有效结合点,探寻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育教习的新模式。

特殊教育专业;志愿服务;教育见习模式

我国志愿服务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的进步对志愿服务专业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需要立足于专业的背景与资源方面的优势,探究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路径[1]。特别是对专业化要求较高的志愿服务,如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志愿服务属于助残志愿服务,更应做到与相关专业相结合,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助残的同时实现育人目标。

所谓助残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自个人意愿,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无私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公益行为[2]。从助残志愿服务对象与内容上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是与其最为贴切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从年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上而言,跨度之大,情况之复杂,是任何一个其他师范类专业都不可相比的。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横向学习从智力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等不同的障碍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干预方法入手,纵向学习从早期康复、基础教育跨越到不同学段的融合教育,如此繁多的障碍类型与不同学龄段、不同安置形式糅合到一起,是一个相当复杂繁重的学习路程,再加上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特殊群体很难出现在视野当中,因此,对于高师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而言,教育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模块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201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整体设计、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的内容,精心组织体验与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3]。教育见习是指在教育实习之前的一种短期教育实践课程,通常是在大学一到三年级的不同学期,安排2-3次,每次见习时间多为1周[4]。对于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而言,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环节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相较于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的安排对于特殊教育师范生认识、了解特殊儿童更具有铺垫性。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探讨将特殊教育专业助残志愿服务融入教育见习的优势与实践策略。

一、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现状分析

教育见习是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强化职业认同、树立职业理想和增强职业道德的重要实践途径。有研究表明: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并不如人愿,存在知识结构不完整、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5]。

以笔者所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例,教育见习这一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3、5学期,为期2周;教育研习安排在第6、8学期,为期2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为期16周以上,实践教育总学分累计20.5学分。从学期安排与学分构成上看较为合理,实践教育学分占比11.8%。然而在教育实习实际的组织与安排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见习的安排通常仅有一次,且未根据学生所处年级进行分层。第一次教育见习时,学生一般处于大二或者大三年级,在此之前,基本上没有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学生在第一次教育见习时首次接触到特殊儿童,这对于他们的认知来讲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学生很有可能把较多的时间放到解决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层面,而忽略了教育见习的目标与内容。其次,见习学校的安排上涉及到盲、聋、培智学校,学生较少接触其他障碍类型如自闭症、脑瘫儿童的机会。教育见习相较于教育研习与教育实习,本应具有一定的铺垫性,所以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教育见习对象应尽可能地接近于将来学生就业的真实,因此应适当拓宽教育见习的范围。再次,对见习的组织与指导方面缺乏规划,系统性不强。学生对见习的目的缺乏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指导教师对见习的评价不够系统。这也是很多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

二、助残志愿服务融入特殊教育师范生教育见习的优势探析

助残志愿服务一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范畴,然而纵观有关助残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缺乏前期调研、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专业能力不强、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助残志愿服务的效果[6]。结合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将助残志愿服务有机融入特殊教育师范生教育见习存在以下优势。

(一)有利于深化特教生对特殊群体、特殊教育的认知,实现助残育人

助残志愿服务融入特殊教育师范生教育见习是一种全新的设想,这首先是基于当前高校助残志愿服务呈现出的零散、专业化较低与行政化较高的特点提出的。近些年,随着政府的重视,高校志愿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高校对助残志愿服务加大宣传与推广,为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助残志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唐山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范围就涉及到了福利院、孤儿院、特殊教育机构中的弱势群体。但从志愿服务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强制参与、目的性强、缺少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助残志愿服务本身就带有专业性与特殊性,特别是针对于学龄段的儿童而言,因此在高师特殊教育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能够从“助残育人”的视角进行思考,尝试将常规化的助残志愿活动纳入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让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以下简称“特教生”)通过定期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形式完成教育见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高校助残志愿服务的瓶颈状态,提升助残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初入大学校门的特教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是基于好奇心和迫切性,在思想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疑虑与波动,因此,让特教生以“助残”的形式进行教育见习,可以让他们直接接触到更大范围的特殊儿童,从而初步认识残障群体,初步了解这一群体的现状与需求,为将来正式步入特殊教育行业奠定认知上的基础,在相应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他们可以将志愿服务中的感性认识与相应的特殊教育理论、观念相结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助残”的形式进行教育见习,将“扶助大众”“公益助残”等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能够逐步引导特教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爱特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深入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助残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标。

(二)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与系统化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付出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近些年来,国家政策方面也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进行引导。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指出:“高校应给予自行开展志愿服务的学生全面支持,扶持志愿服务类学生社团建设,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同时指出“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志愿者骨干专业化培训体系,提高学生志愿者骨干参加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应急救援、特殊群体等专业性要求高的志愿服务,未经专业化培训合格不得参加”[7]。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在主要措施中,提到“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鼓励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为特殊教育提供专业服务。建立健全志愿者扶残助学机制”[8]。由此可见,国家已经认识到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结合特殊教育专业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充分利用特殊教育专业的资源优势开展专业化的助残志愿服务是必然趋势。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应利用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合理利用资源,拓展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尝试结合地方残联、学校开展的常规化助残志愿服务纳入到特殊教育的教育见习,能够引导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如唐山师范学院创建的“青影在线——自闭症陪伴式教育干预服务”就是一种结合专业优势服务地方自闭症儿童的公益志愿服务,该项目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以特殊教育学生为主体,为适龄自闭症儿童开展“陪伴式教育干预服务”,缓解了家长因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导致的学生入学难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尝试将“助残”专业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育人”的目标,是值得进一步结合专业优势进行推广的。

(三)有利于促进特教生对特殊教育相关职业的认识,增强职业信念

特殊教育相关行业涉及广泛,特教生毕业后既可以到各种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从事融合教育工作。除此之外,该行业还涉及特殊人群的用品开发、心理咨询、手语翻译以及民政、残联相关行政管理工作。大学期间的助残志愿服务有着长期性、公益性与实践性的特点,特教生在助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各种相关组织,如残疾人相关政府机构、组织与团体,学校、爱心企业、基金会、志愿者组织、家长联盟等,如果这种助残志愿服务式的见习能够在每个学年进行设置,那么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增高、对专业认知的深化,他们对于特殊教育相关行业的认知将会得到螺旋式提升,这不仅能够开拓特教生的职业视野,对于拓展就业与创业范围、增强职业信念与认同也有着积极的价值。

三、特殊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式教育见习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与残疾人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长期志愿服务见习关系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应打开大门,与本地残疾人相关组织与机构,包括政府机关、地方残联、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等建立长期志愿服务见习机制,为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工作提供保障与支持,也是助残志愿服务教育见习系统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指派相应的见习指导教师与带队教师,从见习关系确立到前期调研工作的开展,从见习目标、内容的设计到具体见习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进。建立志愿服务见习群,通过前期的调研深入了解各个不同机构与组织每年定期不定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对各个项目的志愿者需求进行预先统计,设计志愿服务见习目标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每学期的教育见习安排。

(二)对志愿服务教育见习进行分年级设计

结合助残志愿服务的特点与高校课程与见习安排,笔者认为对于刚刚进入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应该在相关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导论》《融合教育》开设之后的学期安排一次以“了解特殊教育”为主题的教育见习。残疾人相关组织一般会结合与助残有关的节日开展相关活动,如“世界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世界自闭症日”“世界聋人节”和“世界盲人节”等。相较于传统的特殊教育见习,第一次教育见习让特教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集体助残志愿活动,助残志愿活动转化成教育见习会给没有接触过特殊儿童的特教生一个缓冲,从而让他们逐渐走入这个群体,以期逐渐形成对特殊教育相关职业的理解与认同。

第一次助残见习之后,随着大学生相关课程的开展,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逐渐深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逐渐深化,在高年级段的助残见习,最好安排较为固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见习项目,如有的机构或家长组织开展的大龄自闭症儿童融入社区活动、自闭症儿童幼小衔接服务、自闭症儿童家长喘息服务等。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见习的负责人应根据见习项目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学生的安排、管理与评价。结合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将助残志愿服务系统化、规范化,并融入到不同年级的教育见习中,有利于培养特教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塑造职业理想。在助残实践中通过关爱残疾学生,培养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从而达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师德目标。结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基本内容,两个年级的助残志愿服务见习能够对接“职业理解与认识”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两个角度。

图1 分年级助残志愿服务见习对接“专业理念与师德”

(三)加强志愿服务见习的指导与评价

教师的见习指导与见习后评价一直是师范类专业教育见习的薄弱环节。教育见习负责部门应在见习正式开始前召开见习动员会,按照见习目标进行深入讲解,对见习任务进行布置,在教育见习结束后应组织不同形式的总结活动,并对学生的见习所得进行指导与评价。

笔者认为,第一个阶段助残志愿服务见习的任务可以是了解相关残疾人的大体情况,如“世界自闭症日”“世界聋人节”等志愿服务见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不同障碍类型人群的概况与需求,形成一份《志愿助残见习心得体会》。在见习结束后,教育见习负责人应该召集学生通过分享会等形式对教育见习进行总结与评价。第二个阶段的助残志愿服务见习内容是固定的助残项目,这一阶段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按照学生意愿分配到不同的助残项目中。负责教师要结合志愿服务提供方,根据不同的助残项目设置有针对性的见习任务,如特殊儿童观察记录表、特殊教育案例分析等等。在一周见习结束后进行见习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正。

四、志愿服务式教育见习的展望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依然是开展助残志愿服务的主体,从“助残”与“育人”两个视角将助残志愿服务纳入到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是具备可行性的。这种见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型服务队伍,让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突出专业化、技能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式的见习也可以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课外延伸与拓展,不仅能锻炼和检验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能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体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在实现社会、高校、学生三者共赢的同时达成“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1] 马英改,张沛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23(12):145-147.

[2] 丁宝龙.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路径优化探究[J].科学研究与实践,2018,6(9):81.

[3] 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2-11-8)[2021-10- 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1211/t201 21108_145542.html.

[4] 张阿妮.实施课程思政在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目标中落实师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20,29(18):7-11.

[5] 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6):78-82.

[6] 李宏伟.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现状分析与建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7(11):286-287.

[7]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15-3-18)[2021-1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503/t201503 18_189379.html.

[8] 教育部,等.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EB/OL].(2017-7-18) [202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Volunteer Service Education Probation Model in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t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Bidirectional Thinking Based on “Assisting and Educati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UI Chun-ling, SUN Li-shu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ship path of volunteer service educ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ty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isting and educati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on this basis, so a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and internship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t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ty; volunteer service; education probation mode

G

A

1009-9115(2022)02-0137-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2.02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6YJA880037),河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2016GJJG184),河北省人社厅一般课题(JRS-2021-1020)

2021-10-23

2022-01-17

隋春玲(1969-),女,内蒙古哲里木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融合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刘玉娟)

猜你喜欢

助残特教专业化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贾茹 爱心助残 彰显民企风采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福建助残福利事业拓新局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福彩圆梦2018爱心助残集锦
桃源路上绽奇葩 助残扶残人人夸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