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内脏脂肪素、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22-03-18李雪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稳定型内脏炎性

李雪梅

(大理州中医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指由于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也叫易损斑块)破裂等因素导致微血管栓塞、痉挛,致使心肌供氧量不足而引发的心绞痛[1]。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研究指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炎性因子、脂肪因子及免疫反应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孙欣等[2]研究指出,相较于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有更多激活的内脏脂肪素(visfa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而上述因子的存在可加速人体细胞的恶变及易损斑块的活化,继而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为了进一步明确血清内脏脂肪素、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本研究对82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收治的82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其纳入标准是[3]:病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且认知功能正常;知悉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入组前的2 个月内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或接受过手术治疗。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将其分为趋稳定组(n=43)和难治组(n=39)。在难治组39 例患者中,有男21 例(占53.85%),女18 例(占46.15%);其年龄为42 ~81 岁,平均年龄为(66.21±5.19)岁。趋稳定组43 例患者中,有男23 例(占53.49%),女20 例(占46.51%);其年龄为41 ~80 岁,平均年龄为(67.09±5.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分组原则

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将其分为趋稳定组和难治组。住院期间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若存在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则将其纳入难治组:1)存在静息心绞痛。2)无静息心绞痛,但运动耐量差,需进一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3)发生急性心肌梗死。4)发生心源性猝死。住院期间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若病情显著改善,且未出现任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则将其纳入趋稳定组。

1.3 方法

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及炎性因子的水平,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10 mL,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机的转速为3000 r/min,离心半径为13 cm,离心的时间为10 min),分离出血清,并将血清置于-70 ℃的冰箱中保存待检。采用DNM-9602G酶联免疫检测仪和配套的试剂盒,以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的水平,各项检测操作均严格依据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CRP 和TNF-α 的水平,检测所用的试剂盒购自Sigma 公司,各项检测操作均严格依据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IL-10、TNF-α 及CRP 的水平。 比较两组患者院内MACE 的发生率。MACE 包括顽固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在两组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6 个月的随访,统计其再入院(指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或出现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而再次入院)率及病死(指患者出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的死亡事件)率。

1.5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 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IL-10、TNF-α、CRP 水平的比较

与趋稳定组患者相比,难治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TNF-α、CRP 的水平均更高,血清IL-10的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IL-10、TNF-α、CRP 水平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IL-10、TNF-α、CRP 水平的比较(± s)

组别血清内脏脂肪素(ng/mL)血清炎性因子IL-10(ng/L)CRP(mg/L)TNF-α(ng/L)趋稳定组(n=43)12.48±3.1932.19±3.3440.03±5.453.24±1.09难治组(n=39)15.83±2.4019.35±2.2785.98±4.566.89±1.14 t 值13.49815.40115.38415.293 P 值<0.05<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院内MACE 发生率的比较

趋稳定组患者院内MACE 的发生率为6.98%,难治组患者院内MACE 的发生率为28.2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院内MACE 发生率的比较

2.3 出院后6 个月内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及病死率的比较

出院后6 个月内,趋稳定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为4.65%、病死率为0.00%,难治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为30.77%、病死率为7.69%。出院后6 个月内,与趋稳定组患者相比,难治组患者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出院后6 个月内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及病死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阻塞是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具有进展快、危险性高的特点,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及时识别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原因和发展机制,是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其预后的关键[4]。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偏心性斑块,其形状多不规则,外层纤维帽较薄,脂质核心较大,且其中存在着数量较多的炎性细胞,其发生破裂的风险较高[5]。相关的病理学研究显示,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多聚集有数量不一的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和数量较多的炎性细胞,在炎性细胞的影响下基质金属蛋白酶可被激活,使斑块外层纤维帽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被降解,进而导致纤维帽变薄,易发生破裂[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过程中,有大量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的参与。由此可见,炎症反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与预后良好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预后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 和CRP 的水平均更高[5]。TNF-α 有着十分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不仅能直接参与炎症反应,导致恶病质,还可诱导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因子的产生,进一步加剧机体的炎症反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TNF-α 水平的升高,可加速细胞坏死和血栓形成,进而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增加其MACE 的发生风险[6]。CRP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是评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炎性因子。血清CRP 水平的升高可直接反映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当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 的水平升高时,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的活跃度会明显增加,斑块的性质也愈加趋于不稳定,更易发生破裂,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IL-10 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其对辅助性T 细胞(Th)亚群的分化具有积极的抑制作用,可避免Th 过度激活。当血清IL-10 的水平偏低时,将无法有效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且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IL-10 被认为是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炎性因子[7-9]。内脏脂肪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而来的一种脂肪因子,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生成和细胞生长,并可直接参与炎症反应的进展。闫圆圆[10]研究表明,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升高会加剧炎症反应,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的活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升高可显著增加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趋稳定组患者相比,难治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TNF-α、CRP 的水平均更高,血清IL-10 的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趋稳定组患者相比,难治组患者院内MACE 的发生率及出院后6 个月内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血清内脏脂肪素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据此,我们可将血清内脏脂肪素及炎性因子TNF-α、CRP、IL-10 作为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稳定型内脏炎性
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氦氖激光治疗仪对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
空心猪
好吃的内脏
过多吃腰子男性易不育
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64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