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互动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分析

2022-03-18步则琼黄岳岳严海君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控制率评分血糖

步则琼,徐 勇,黄岳岳,奉 燕,严海君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3)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据调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80 年的0.67% 逐步上升至2013 年的10.4%[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治疗已经给我国的医疗体系带来沉重的负担[2]。社区卫生机构是我国慢性病管理的重要部门。糖尿病患者的建档和疾病管理一直是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慢病管理方式存在患者参与性不强、医患之间互动少等不足。在手机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用户已经达到了6.92 亿。其中,微信是使用率最高的社交软件。微信的使用可以解决传统慢性病随访中护患沟通不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采用微信互动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其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 年1 月至5 月期间在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2)可流畅使用智能手机及微信软件。3)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能配合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2)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3)患有精神疾病。4)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在这些患者中,实际完成随访的患者有97 例(3例患者失访,其中2 例患者住院治疗,1 例患者搬迁)。将这些患者分为一般随访管理组(n=48)和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n=49)。在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31 例,其平均年龄为(64.9±8.2)岁,其平均病程为(5.1±2.5)年。在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29 例,其平均年龄为(63.9±9.6)岁,其平均病程为(5.3±2.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管理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随访的方式为门诊随访,自患者入组时起共随访6 个月。按照社区慢性病随访管理要求对两组患者进行管理,方法是:为患者建立糖尿病健康档案,原则上每隔3 个月随访1 次,在随访期间询问患者的病情及用药情况,监测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 小时血糖(2hPG),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采用微信互动模式对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进行管理,方法是:全科医生建立糖尿病患者微信群,在微信平台中不定期(每周至少2 次)发布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包括视频、网页链接、图文等,内容为糖尿病基础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饮食方案、运动计划、皮肤和足部护理技巧、特殊情况的应对措施等)。同时,全科医生接受患者咨询,定期督促其自我监测血糖,给予其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全科医生组织微信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分享相关经验。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两组患者入组后,均检测其FBG、2hPG及HbA1c 水平。2)使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4]。SDSCA 中共11 项内容,主要通过运动、饮食、血糖监测、足部情况等方面反映糖尿病患者在过去的1 周内自我管理行为表现。此量表的总分为77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6 个月后,再次检测其FBG、2hPG、HbA1c 的水平,计算其体质量指数(BMI),记录其SDSCA 的评分,统计其血糖的控制率和低血糖的发生率。血糖的控制率为HbA1c <7% 的糖尿病患者在所有患者中的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

在管理前,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FBG、2hPG、HbA1c 分 别 为(8.16±1.34)mmol/L、(12.69±2.35)mmol/L、(8.45±1.17)% ;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的FBG、2hPG、HbA1c 分别为(7.92±1.20)mmol/L、(12.86±2.16)mmol/L、(8.35±1.20)%。在管理前,两组患者的FBG、2hPG、HbA1c 相比,P>0.05。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FBG、2hPG、HbA1c 分别为(7.24±1.11)mmol/L、(11.51±1.66)mmol/L、(7.74±1.16)% ;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的FBG、2hPG、HbA1c 分 别 为(7.87±1.09)mmol/L、(12.67±2.29)mmol/L、(8.29±1.28)%。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FBG、2hPG、HbA1c均低于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在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 s)

表2 在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 s)

c mmol/L)2hPG(mmol/L)HbA1(%FBG()管理前管理后t 值P 值 管理前管理后t 值 P 值 管理前管理后t 值 P 值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n=49)8.16±1.3 7.24±1.11 6.503<0.05 12.69±2.35 11.51±1.66 5.831 <0.05 8.45±1.17 7.74±1.16 5.744 <0.05一般随访管理组(n=48)7.92±1.20 7.87±1.09 0.607>0.05 12.86±2.16 12.67±2.29 0.673 >0.05 8.35±1.20 8.29±1.28 0.740 >0.05 t 值0.936-2.797-0.377-2.857-0.393-2.17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组别

2.2 在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BMI、SDSCA评分的比较

在管理前,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BMI、SDSCA 的评分分别为(26.09±2.66)、(21.79±4.56) 分;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的BMI、SDSCA 的评分分别为(25.91±2.63)、(21.06±4.41)分。在管理前,两组患者的BMI、SDSCA 的评分相比,P>0.05。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BMI、SDSCA 的评分分别为(23.38±2.63)、(33.40±7.65) 分;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的BMI、SDSCA 的评分分别为(25.41±2.41)、(22.47±4.78)分。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BMI 低于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P<0.05 ;其SDSCA 的评分高于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在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BMI、SDSCA 评分的比较(± s)

表3 在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BMI、SDSCA 评分的比较(± s)

BMI SDSCA 评分(分)管理前管理后t 值P 值管理前管理后t 值P 值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n=49) 26.09±2.6623.38±2.634.365<0.05 21.79±4.56 33.40±7.65 -11.754<0.05一般随访管理组(n=48)25.91±2.6325.41±2.411.919>0.05 21.06±4.41 22.47±4.78 -4.561<0.05 t 值0.341-3.9370.8068.415 P 值>0.05<0.05>0.05<0.05组别

2.3 管理后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及低血糖发生率的比较

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为44.9%(22/49),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为25%(12/4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7,P<0.05)。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4.3%(7/49),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0.4%(5/48),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5,P>0.05)。详见表4。

表4 管理后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及低血糖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对两组糖尿病患者随访6 个月后发现,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FBG、2hPG、HbA1c 水平较管理前均明显降低;与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相比,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FBG、2hPG、HbA1c 水平均较低。这提示,应用微信互动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其血糖的控制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符[5-7]。与本组患者管理前及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相比,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BMI 较低,其SDSCA 的评分较高。这提示,应用微信互动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可合理控制患者的体重,规范其自我管理行为。

社区糖尿病管理一直是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中指出,社区糖尿病防控能力建设是提高糖尿病防治管理水平的最核心环节[8]。目前,家庭医师和团队综合管理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社区糖尿病的管理工作中[9]。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医患交流机会少、患者参与性不强等不足。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仍较高,而此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10]。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互联网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已经被证实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11-12]。自我管理教育是实现社区糖尿病疾病控制的可靠途径[13]。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微信互动模式对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医生在负责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随访管理的同时,参与到了此病患者关于疾病的答疑和讨论中,使管理教育趋于个体化,这不仅会调动患者学习疾病知识的积极性,还会提高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在本次研究中,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率较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采用微信互动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在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的前提下,并没有增加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原因在于,与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相比,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更为合理,药物的用法、血糖监测频率更科学有关。微信互动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能熟练使用手机的老年患者及存在严重视力障碍的患者,并不适合通过微信互动模式对其进行随访管理。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采用微信互动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可以较好地控制其血糖,降低其BMI,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

猜你喜欢

控制率评分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的隐私保护打分系统设计
减肥好难!餐后血糖大幅下降更易饿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安丘市2016年居民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分析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河南省35~74岁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