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出路
2022-03-18王迎
王迎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目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日俱增,逐渐出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既有制度问题,也有社会问题,同时,更不容忽视自身的问题。社会要充分了解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造成的不良影响,预防并解决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问题,促进教师自身和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43-02
教师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之一,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引领学生不断进步。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职业发展及高校发展,如果不加以改变而任其自由发展,则会对高校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概念解析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校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中出现的生理、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耗竭状态。在布罗格(Brog)和瑞丁(Riding)的研究中,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受了巨大的压力,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教师是一个“压力很大或极度大”的职业[1]。马斯拉赫(Maslach)和雷特(Leiter)指出倦怠是一种无法忍受当前工作状态的一种反应[2]。与职业倦怠表现内容相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内容同样被定义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的心理综合症: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施瓦兹(Schwarzer)和哈勒姆(Hallum)指出,情绪耗竭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成分和核心品质。它发生在高校教师极度疲劳、感觉工作过度、情绪和身体资源枯竭的时候[3]。布朗斯(Brouwers)和托马克(Tomic)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有三种状态:疲惫,其特征是缺乏情绪能量和在工作中感到紧张和疲劳;消极怠工,包括对工作以及对学生、家长或同事的漠不关心;个人成就感降低[4]。马斯拉赫(Maslach)等人指出人格解体代表人际关系的成分,它被描述为对他人或所经历的事情感到愤世嫉俗、易怒和消极。当感到情绪上的疲惫和气馁时,教师有可能在工作上表现出一种冷漠或较为消极的态度和超然的反应[5]。当教师感觉情绪疲惫,对他人漠不关心或容易被激惹时,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二、形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工作压力大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承担教学任务,使课堂在具备专业性的同时还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其次,要承担科研任务。而在学术研究中发现创新点却不容易,或科研指标较少但竞争激烈,亦或是科研进度缓慢、进入瓶颈期。以上种种问题对教师而言,无疑是让他们备受挫折和压力。最后,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以外,教师还需要承担其他的工作,比如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担当各种比赛的评委、主持工作,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等。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以及其角色的超载导致他们倘若不能很好地平衡这几方面,则会产生心理失衡,造成职业倦怠。
(二)人际关系不佳
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接触、交流、沟通的人群有三类,即同事、学生、家长。在面对同事时,虽然所有教师都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教师之间依然存在着竞争关系,例如评职称和科研的机会。竞争失败会使部分教师内心产生失落和无力感,从而怀疑自己的专业水平,造成压力。在对待学生时,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三观以及固定的性格,但教师和学生出生的年代不同,双方看法、交流方式也有所不同。当师生之间的看法或者交流方式产生冲突时,會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给双方带来极大的压力。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并且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由于教师需要面对并处理的人际关系过于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导致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无法正确对待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时,则会打破原本稳定的三角结构,进而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教师工作进度,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压力。
(三)实际收入与理想有偏差
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看似相对规律,其实存在着很多隐性的工作时间,因此占据了私人时间,导致教师在休息的时候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然而教师的工资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工作时长的增加而上涨。与此同时,由于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教师的工资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其生活需求。
(四)个人成就感低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教师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有时真心实意地为学生付出甚至会被家长、学生误解。近些年的社会舆论也导致大众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甚至会刻意放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高校的学习方式更强调于自主学习,然而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被外界事物所分心,因此可能存在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等一系列行为,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心里会产生落差感。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带给学生负面影响,学生对教师有怨怼心理更会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6]。久而久之,教师个人成就感以及幸福感逐渐降低,丧失对待工作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一)对自身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首当其冲影响的是教师自身。由于教师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会造成其心理压抑、情绪低落,进而用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对待工作,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教师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缓解,会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心理上的不良状态会从身体上表现出来,由于繁重的压力,身体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疲劳不堪等症状,长期如此,身体的免疫机制会发生变化,抵抗力会下降。
(二)对学生的影响
黑斯廷斯(Hastings)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以及课堂管理效能的缺失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7]。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压力大多来源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和破坏性行为。由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师生间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不仅在学习知识上引领学生,而且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教师产生了情绪低落、厌倦工作的情绪,则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首先,教师职业倦怠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形成不好的社会舆论。其次,职业倦怠感较高的教师专业水平会下降,从而造成自身竞争力下降,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首先,要保障教师的基本权利。明确教师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并给予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8]。学校要适当给教师“减负”并积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做到尊重教师、关怀教师,设立用于教师舒缓压力的场所。政府要加大保护教师权利的力度,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以及合法权益。社会应该通过宣传等渠道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要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付出、任劳任怨,应该正确看待教师这个职业。
其次,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关于恶性竞争的惩罚准则。学校尽力调节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做到教师、家长、学校共同教育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理解教师的工作,教师也要担负起其应尽的责任。
最后,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当教师出现比较消极的情绪时,学校应该及时注意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加强教师自信心的建设,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提升个人成就感及幸福感。
综上,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教育发展乃至社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不容忽视。只有相关部门和社会积极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对待工作的消极情绪,进而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使他们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Borg M.G.,R.J.Riding.Occupational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in Teaching[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1(3).
[2]Maslach C.,M.P.Leiter.Early predictors of job burnout and engagement[J].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8(3).
[3]Schwarzer R.,S.Hallum.Perceived Teacher 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Job Stress and Burnout:Mediation Analyses[J]. Applied Psychology,2008(1).
[4]Brouwers A.,W.Tomic.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eacher burnout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lassroom manage- men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2).
[5]Maslach C.Schaufeli,W.B.,M.P.Leiter.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
[6]Eva O.,A.S.Kimberly.Stress contag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link between classroom teacher burnout and morning cortisol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6(159).
[7]Richard P.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Behaviour Patterns and Teacher Burnout[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 ational,2003(1).
[8]李晶,刘根义,隋桂英,等.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3).
207550052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