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驱动校企合作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

2022-03-18佟春玉宋博翠尹国安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项目驱动校企合作

佟春玉 宋博翠 尹国安

摘    要:农业和农村向现代化迈进需要更多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既能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又有能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级实践创新人才是我国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文章探索以项目合作来驱动校企融合达到产学研联合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项目驱动;校企合作;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01-03

农业是我国最古老的产业,它不仅是关乎国民饭碗的第一产业,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是永在潮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行业。在耕地面积不能增加,而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下,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管理一线。农业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设置要符合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对高级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1]。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覆盖了农、牧、鱼、食品和农经等各个领域。农业是应用科学,农业生产的进步需要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农业实践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因此许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报考农业类研究生,更不愿意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工作[2],这就导致农业类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于其他类别的研究生教育,农业发展缺乏高级实践创新人才,从而制约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环境就得不到改善,就难以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能够为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充分实践机会的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它能将分开的高校科教资源和企事业的生产经营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在培养人才上得到充分的利用,校企合作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及人才的就业,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如何提高企业参与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是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研究校企合作培养高级实践创新人才的关键。项目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载体;项目研发又是企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用项目来驱动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在农业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所起的作用

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努力下,我国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

(一)为全日制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初步条件

校企合作让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接触到行业的真实环境,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对行业的认知。农业类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到企业参观实习的实践环节,提高了农业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初步实现了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为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初步调动了社会资源

部分农业类研究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贫困家庭,其通过参加校企合作的研究项目,能够获得部分资助用来支持学业。农业科研课题实验性强,需要大量研究经费来支撑,校企合作利用企業资源弥补了财政单一投入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农业类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级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形式,校企合作给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实习机会,培养了其综合职业能力,并为其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依然处于浅层状态,“双导师制”流于形式,存在校外实习基地“叫得响、落不实”的现象,使校内外培养脱节,联合培养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科学、长久的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可落实性和可持续性不强

目前稳定可持续的、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还没有形成。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依靠导师或领导个人关系等形成的短时浅层次合作。研究生开展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经营不吻合、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以及短时间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导致企业参与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2]。

(二)专业学位创新人才培养偏离了农业企业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实践以实验课和科学研究为主,不能体现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学术研究生培养趋同。在校企项目研究中也片面地追求科学探索,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研发、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教学实践[3]。

(三)研究生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主要以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形式为主,校企合作的主体部分体现在专业实践上,而目前校企合作中研究生到企业实践主要以参观、采样等形式为主,很难融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没有建立研究生农业类生产、交流协作、行业认知和工作适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毕业论文形式及评价标准单一,没有形成与学术型相区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毕业论文答辩考评方式[4]。

三、以项目驅动的校企合作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含义和建设准则

以项目为驱动的校企合作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思想为“整合”与“互动”,“整合”即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应用项目研究,按照“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理论,将知识、资源、项目和绩效等要素进行融合转化;“互动”即校企之间、双导师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利益互惠和知识共享[5]。该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协同化特征:校企利益的互惠、导师知识的共享、师生文化的传承。集成化特征:通过项目作为驱动,整合校企资源,组建优势互补的“双导师”指导团队,形成集成优势。多元化特征:校企统筹运行管理的多元。动态化特征:主动探索教育和行业的新思想,秉承动态型组织理念,校企沟通协调适时调整形成“动态管理”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构建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遵循的原则有:项目选择要与农业类专业学位专业方向相结合,项目合作能融合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的实践形成创新的动力,互相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应与时俱进,按照企业“指挥棒”的方向,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以项目为驱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结合企业实践学习掌握行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论文研究以校企合作的项目开展研究,毕业论文研究的结果就是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6]。

四、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动力

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开发能够让学校的成果得以转化,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实现长久合作。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一是明晰项目合作取得的成果产权归属,让企业获得发展的创新动力,激发企业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双方搭建相互对接的协调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日常管理,双方签订契约或协议,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予以保障;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分段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评体系和管理制度。三是科学制定研究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奖助制度,优化联合培养奖助学金体系,提高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技术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建立科学的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控制体系,从论文质量、研发应用能力、职业胜任能力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与考核研究生参与校企合作效果。

(二)更新观念,建立“平台+项目”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高级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须校企合作完成,要与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形成差异。以项目成果为导向科学制定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服务于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体系,设置由企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创建校企合作项目为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载体。项目的共同攻关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孵化器,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落脚点。通过项目驱动,调动学生研究实践的积极性,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让企业主动参与到高级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活动中[7]。

(三)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增强校企协同创新

可在企业建设研究生工作站,为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秉承“项目驱动,成果导向”的协同创新思想,面向现代农业高级应用创新人才需求,将培养分解到教学、实践、科研各阶段,着力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确保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良性运行,校企要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行政和学术两套管理结构。 研究生工作站与企业研发中心实行一体化建设,精选切实可行的项目,确保项目经费足额准时到账,择优录取进站研究生;研究生日常实行绩效管理,提高其研发积极性,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灵活筛选研究生工作站单位,争取与有实力、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建立起产学研联合体的研究生工作站[8]。

(四)统筹校企“双导师”团队协作指导,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导师的素养是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双导师”团队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着力点。首先,由校内导师承接企业项目并选拔学生,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与学校联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撰写。其次,定期聘请校外导师来校授课或进行知识讲座,开设企业特色课程,以及参加研究生毕业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为校内外导师提供探讨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与校外导师沟通见面的机会,让“双导师”团队指导落实到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然后明确导师责任。校内导师要在研究生选课、论文选题和答辩、实习等主要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校外导师要挑选企业行政或技术主管,要有安排研究生实习的能力,要有指导研究生实习、实践的经验。最后,在企业导师受聘期间,企业要认可其指导研究生是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学校也要把校外导师视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把其纳入评优和绩效体系[9]。

(五)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反馈改进

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是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保证。培养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的评价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主要评估研究生获得行业需求的职业发展能力,首先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应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10]。其次考核要校企相结合,校内考核以课程和论文考核为主,在校内评价方面,在课程教学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中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程序,以完善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评价机制;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成果为导向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应本着协同进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高级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成果归属要根据“实际贡献”原则确定[11]。

五、结语

项目合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是高级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本文围绕培养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和目标,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在以项目为驱动、搭建研究生工作站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双导师”教学团队、实行“分段式”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设计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全面提高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路径。在充分了解行业需求的前提下,综合汇总学校和学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和条件,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改变当前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与学术型培养“同质化”问题,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高校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和满意度,还可以提升高校农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12]。

参考文献:

[1]Michael J.Contemporary trends in professional doctorate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8(5).

[2]郭林.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生培养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3]肖中俊,张伟超.校企协同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50).

[4]罗英姿,李雪辉.国外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历程、问题与    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3).

[5]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

[6]刘建阳.基于项目为驱动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型人才的    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7]余曼.基于校企联合的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13.

[8]茹煜,周宏平,陈青,等.校企“四维”协同模式下的企业研究    生工作站运行管理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6).

[9]林永民,史孟君,陈琳,等.基于OBE理念的MEM校企联    合培养模式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10]伏军,马仪,李光明,等.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硕士人才培      养质量评价初探[J].科技视界,2019(28).

[11]李金龍.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      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12]蔡小春,刘英翠,熊振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      实践课程的创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项目驱动校企合作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