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现状及策略
2022-03-18汤自军孙樱萁
汤自军 孙樱萁
摘 要:目前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的现状存在着高校科技成果偏理论研究、市场需求意识较淡薄、激励机制不合理、缺少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平台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校科研活动应以地方支柱产业需求为导向,争取地方政府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制定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从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12-03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现状的重要桥梁,对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在地方建设中,高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常扮演着地方科技创新高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角色;地方经济的发展会为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与教育科研硬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促进高校办学水平提高。当前,国家提倡的产教融合战略进一步要求高校要强化通过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局面。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学技术提供方即高校的各类科研机构、科学技术需求方即企业、科学技术转化引导方即地方政府三方合作完成。从理论上讲,高校具有强大的科研团队、较强的研究能力、完备的研究设备,而企业需要大量新兴科技去改善生产技术[1]。从理论上讲,高校丰硕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应当是不谋而合的,但在实践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科技成果在研发阶段即宣告结束,投入中试和生产的寥寥无几;一些人文社科类科技成果常以期刊、调查报告、论文形式被“束之高阁”,这与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要求大相径庭。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高校科技成果可以划分为理工类科技成果和人文社科类科技成果。理工类科技成果由理论基础、实验发展、应用技术组成,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企业需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工序相衔接,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流程,实现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提升效益;人文社科类科技成果多表现为著作、调查报告、论文等,其成果转化的效果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人文社科类科技成果转化大多融于管理生产力中,可以服务政府的决策、计划、上层建筑等,促使政府科学决策。另外,高校的科技成果涉及范围广,包括教育研究、法律研究、文化产业、生产技术等方面,能满足不同种类企业的需求。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能产生溢出效应,为当地吸引高水平人才落户、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实力较强,地方政府通常会加大对本地高校的财政支持。这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政府会增加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这有利于高校吸引高水平人才,同时激发高校教师、学生的科研热情。第二,政府会加大对高校办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支持、举办形式多样的科研交流会等,有助于高校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政府不仅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还可以为高校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辅助高校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偏理论研究,市场需求意识薄弱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基金、课题立项数量、课题结项质量、专利质量、论文成果等都有进一步提升,这表明高校在促进科技成果研发、科研教学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高校的科技成果未与企业、市场建立紧密联系,其学术科研工作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处于较为封闭状态。高校教师、学生致力于探讨学术界的新兴理论观点,部分科技成果没有把市场需求与实践可行性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导致高校科技成果大多停留于基础理论阶段,项目研究结束后,科技成果未进一步转化,导致项目研究所产生的许多科技成果成为“空中楼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接高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部分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性弱,仅是部分科研人员出于评职称、评奖等目的而申请的项目,并不关心科技成果能否转化、如何转化等问题。最后,高校的部分科技成果致力于现有传统技术小修小补,无实质性突破,创新力不强。
(二)科研经费不充足
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资助、高校自筹三个来源。相对于科研院所与专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其他科研主体,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第一,部分高校受经费的限制,科研人员收入较低,科研设备落后,开展复杂科研工作的难度较大,不利于高校科研队伍的建设,进而影响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第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一般分为研发、中试、生产三个阶段,高校的课题结项一般停留在理论知识状态,所产生的科技成果最后能否转化应用还需要进行中试、生产阶段。通常认为,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中试到最终投入生产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大致為1∶10∶100,这表明科技成果转化后期对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2],同时中试阶段可能会出现多次失败甚至最后研发失败。高昂的科研经费以及未知的科研风险使众多想要进行科技转化的高校教师望而止步。
(三)科研管理体制及激励机制待完善
部分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导致科技成果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出现断崖脱钩现象。首先,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较混乱。针对由谁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财务工作,主要有两种观点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财务管理属于学校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应当归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归公司财务管理。由于存在不同的管理意见,实践中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后收益分配的政策也存在许多不同,这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其次,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做课题、做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校的科研任务、评奖、评职称等。这导致高校虽然科技成果丰富,但大多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最后,部分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获得经济效益后,对收益的再分配缺少相应管理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师生从事后续转化研究的积极性。
(四)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
实践中,许多地方尚未建立企业与高校科技成果对接的专业平台。一方面,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科研教学,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缺乏了解,且针对科技成果难以实现对意向客户的精准推荐。另一方面,企业亟需先进的科技成果去改进现有的生产技术,但是企业同高校缺少相应的交流平台。“科技找市场、市场找科技”本应是不谋而合的双赢行为,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导致市场需求与科技成果对接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寻求高校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三、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高校科研活动以地方产业市场为导向,迎合地方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无效科研”的问题,高校的科研活动从立项之初就要考虑到其结项后所产生的科技成果能否投入实践使用,结项后能否及时进行成果转化,能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因素。具体而言,在理工科项目选题立项时,高校教师应当结合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以当地市场的新兴产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市场等进行调研,发掘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提高科技成果的前瞻性。在人文社科类课题选题立项时,高校教师应当立足地方发展现状,针对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兼顾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前瞻性。这不仅有利于服务地方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查时应当着重审查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对于转化前景明朗或者转化可能性大、转化价值大的项目应优先予以支持。同时,针对项目进行鉴定和奖励时,把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考核指标中,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所占的比重。
(二)争取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资金支持,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应当改变过去“经费等靠要”的思想,广开渠道,获取科研经费[3]。首先,要争取横向科研课题立项,获得社会单位及企业研发经费的支持。其次,要争取国家级、省级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重点、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在地方建设中,大项目最终会分解落实为一系列小项目,高校科研团队应当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投身项目研究工作中。再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市场机制与渠道筹集科研资金,降低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科技成果在带来技术升级、产品优化、利润增高多重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科技成果投入大量资金,经过多次中试不成功后被放弃的现象在市场中屡见不鲜。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风险,高校可以创新性地引进风险投资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风险投资资金可以弥补高校科研经费的缺口,调动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在引入风投资金的同时,应理顺与企业在科技成果中的产权关系,这样可以减少企业投资顾虑,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融资。最后,政府也可以创新性地对高校科研活动实行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财政手段以减轻高校的科技经费压力。
(三)制定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高校的职能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教学、科研作为高校的一体两面,应当相互促进,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具体而言,首先,高校教师应当摒弃科研是为了评职称、评奖等功利性思想,从只注重教学的现状中解放出来,树立两者都要抓的理念。教师在课题立项之初,就应当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社会角度出发,让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高校为了拒绝“无效科研”,应当把科技转化水平纳入科研工作评价机制与职称评定机制等考核项目中。其次,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高校可以降低科研管理重心,实行学校科技处统筹协调与学院特色管理体制,这种二级体制有利于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与各个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实际办学情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再次,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最后,探索更加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调动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例如:改革科技人事制度、设立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从而壮大科研团队实力。
(四)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面对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努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也是一个解决方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为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整合科技成果的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资源优势,提供科技成果估价、科研信息、市场信息投放等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有前景的科技成果,也可以为高校提供技术指导与市场需求[4]。首先,平台要在诚信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合法的用户守则,同时加大对参与主体的资格审查,为平台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其次,要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专业服务团队。以优质的专业人员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优势,及时汇总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筛选、划分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实现线上、线下两个系统的精准对接,实现双方良性互动,释放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N].学 习时报,2017-02-10.
[2]俞鹏,彭福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与研究[J].湖南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傅崇倫,韩春林,艾兴政.发达国家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的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3).
[4]陈海秋,刘莹清.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内容及措施[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55350052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