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22-03-18董妍玲刘春侠
董妍玲 刘春侠
摘 要:为破解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双创教育面临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不清晰、短期规模和长期效益无法兼顾、双创课程与专创课程形式大于内容等困境,文章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实践了建立“三三制”双创教育模式,完善双创育人工作机制,培育“双师双能双创”师资队伍,优化双创文化氛围等工作,有效推动了双创教育提质升级,对促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15-04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西京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十余所民办高校先后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民办高校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路线图,双创教育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1]。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自2015年获得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号召,全方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双创教育模式、工作机制、师资队伍、文化氛围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以期为同类高校推动双创教育提质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一、民办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优势
2015年开始,国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全国普及推广的双创教育改革為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家不但出台了《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利好政策,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高校的发展,使民办高校能够得到相应机会和待遇,这些政策红利客观上推动了民办高校得以在“应用型”这个跑道上快速发展[2];民办高校机制体制灵活,能够集中资源办大事,充分利用醒得早、起得早的优势,得以在双创教育上做出特色,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虽然具有管理灵活的优势,但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面向社会营运的机制优势发挥不充分,双创工作中争取财政支持和社会项目投入的集聚效应不显著;运用市场经营理念与机制优势充分挖掘和调动学校教育教学各类双创资源要素的潜能和效能还不够,资源优化配置不平衡,在双创教育中资源使用效益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普遍采用专兼结合方式,专任教师数量普遍较少,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且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行业企业生产经历,对企业运营和行业标准认识不够清晰,对双创教育认识不到位;与企业合作停留在学生实习就业层面,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还远远不能支撑双创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学校主导、政府帮扶、企业结对、社会关爱的开放式、全程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工作格局[2]。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双创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在国外,创新和创业是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提出的,内涵界定清晰。创新与创业起源于不同的学科,创新更倾向于理念和思维层面,一般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而创业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分支,具备较成熟的教育体系,还可以独立授予学位[3]。我国双创教育由政府主导,开展迅速。大部分高校选择边实践边探索,在此过程中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与国外高校现有模式类似,认为双创教育应该和专业教育分开,注重培养学生如何从谋职者转变为创业者,与专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特定行业岗位能力相区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双创教育应该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两者高度统一、相互促进。依托专业优势可以进行高质量创新创业,开展双创教育可为专业教育注入活力,引领高校专业教育改革创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有效融合的路径仍是各高校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二)双创教育短期规模与长期效益的关系
国内双创教育发展迅速,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7)》统计,“85.5%的高校建有创客中心,超过70%的高校建有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93.8%的高校超过25万学生参与到各级别的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虽然各类双创教育活动规模短期内发展迅速,但同时也要看到短期规模效应与长期育人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部分高校创客中心和创业孵化器虽然占地面积大,提供的工位多,但是实际入住的企业或者学生团队很少;部分高校组织的双创比赛存在项目质量低、专业性差、重复率高的现象[4]。如何有效发挥现有双创设施的规模效益、通过项目的量变达到质变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三)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双创教育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开展,一是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普适性的专门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基础”,作为必修课列入学生毕业要求;二是将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改造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双创课程;或者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中有机融入双创元素,通过重新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将专业知识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5]。这两种途径既能满足“面向全体”,也能充分体现“结合专业”,在很多高校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实施中也存在很多现实困难,比如创业基础类课程教材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邀请校外导师开展几次讲座满足不了学时要求,校内专业教师和教材多偏向理论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专业课教学中还存在科技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多、企业行业实践教育少等问题;学生学业考评上以知识性考核多、对知识运用及双创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少等问题。
四、应用型民办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策略
(一)建立“三三制”双创教育模式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全面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置双创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建立和完善了“三三制”双创教育模式,即设立普适教育、提高教育、精英教育三个培养阶段;实施创客种苗、青桐创客、常青创客三级创客培育工程;优化学习、大赛、实践三大育人途径。
1.建立“普适教育、提高教育、精英教育”三个培养阶段。双创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应独立于现有专业教育体系外,因此应充分整合现有课程资源,结合双创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归类梳理,面向不同学生建立相应的课程群[6]。“普适教育”主要面向大一新生开设,除大学生創业基础必修课外,还包括创业政策信息类、创业法律常识类、演讲与写作人文素养类等课程群,学生必须修满3个学分。通过将双创教育课程与公共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双创的感性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等基本素养。“提高教育”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年级的创客种苗和青桐创客开展,开设创业财务管理类、小微企业管理类、创业成败案例分析类等专门课程以及专创融合类课程,使学生初步具备企业家思维,熟悉企业开办流程和基本管理,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产业和新兴技术领域。“精英教育”以创业项目为依托,开展各类双创实践训练,主要面向常青创客开展,培养未来的创业精英和商界领袖。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两个主体的职责,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全体学生双创普适课程和专门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二级学院负责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专创结合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2.实施“创客种苗、青桐创客、常青创客”三级创客培育工程。创客种苗遴选标准是能顺利完成普适教育,创业意愿强烈且通过创业素质测评的学生,一般由二级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负责认定和培养,比例占大一新生人数的10~15%;青桐创客遴选标准为能独立完成创业项目计划书或运营方案的创客种苗,由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负责认定和培养;常青创客遴选标准为创业项目入驻省级及以上创业园区,或参加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或自主创办企业的青桐创客,主要由学校众创空间进行认定和培养。三级创客培育工程根据不同学生兴趣特长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充分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优化“学习、大赛、实践”三大双创育人途径。一是优化学习育人途径。一本好教材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推荐了1 000多个双创案例,从中精选了100个双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自主编写了《大学生创业导航》校本特色教材,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能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通过“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形式,积极开展参与式、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除理论教学外,还增加了创业策划书写作、“路演”实践和SYB模拟实践等教学环节,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双创+”“互联网+”“讲好教科书中创新创业故事”为主题的讲课竞赛、教改项目立项等,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双创教育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头脑。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强化能力、素质考核,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表现及成果(如专利、创意策划等)作为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优化大赛育人途径。2015年以来,学校每年定期开展“长河—阳春杯”和“长河—金秋杯”两次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比赛以在校学生为主体,教师和校友也可参赛。教师既可全程参与学生项目的指导,也可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组队参赛,师生同台竞技,促进了师生互学、生生互学、共同进步;通过邀请毕业五年内的校友参赛,使大赛成为在校学生和校友交流碰撞、互促共进的有效平台;充分体现了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特点。除了校级长河杯赛外,学校还开展了创业沙龙、创业项目路演、创业项目招标以及“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献一策”等系列活动,承办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武汉分会场、湖北高校创业沙龙以及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建筑模型创意大赛、广告艺术大赛、信息技术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等创新创意专题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三是优化实践育人途径。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创新实验、技术创新、创业实践、综合实训、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双创实践平台体系。打通校内壁垒,依托学校众创空间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科研平台,建立大学生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依托开放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建立综合实训平台;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实践平台。五类实践平台将学生专业实践与双创实践紧密结合,既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也充分发挥现有实践基地的综合作用,在规模和效益中达到平衡[7]。为进一步整合丰富创业实践资源,在学校商业街、公寓活动室等场所成立若干创业点,定期推出校园服务、体育休闲、专业实践等公益创业服务项目,采取轮换机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3~6个月的短期创业实践活动。
(二)完善双创育人工作机制
1.政策牵引机制。学校将双创育人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与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双创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学生学分管理体系,鼓励学生开展与其专业相关的双创实践活动,并进行学分折算。完善学籍、学位等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学习;完善教师考评奖励制度,对指导大学生取得双创业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在工作量认定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倾斜;完善学院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提高双创育人工作比例,为双创育人工作落实落地提供政策保障。
2.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校地、校企、校内“三协同”双创育人机制。学校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地方政府共建众创空间,积极吸纳地方优秀创客入驻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地方政府定期开展工商、税务、银行等服务咨询,推进校地协同育人。与地方龙头、高科技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每年定期围绕人才培养进行深度会商;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积极推进校内百名博士、教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协调引进百名企业高管、工程师来校授课或者讲座,校企共同开展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创新、成果专业和师资培训等工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突破学校学院间组织界限、学科专业边界,整合双创育人功能,优化科学、开放、通用、高效的双创育人平台,推进校内协同育人。
3.奖励扶持机制。统筹设立“创业先锋”“创业之星”“创业杰出校友”等双创荣誉称号和奖学金,用于奖励获奖参赛单位、项目和个人。修改相关管理制度,学生双创成果在评先评优中予以优先考虑,在奖学金评定中予以认定加分,进一步激励师生主动投身双创实践。完善大学生双创实践支持政策,各类创新实践实验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全天候开放,双创园区面向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工位以及水电、设备、部分耗材等资源;成立“校园创业银行”,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小额无息贷(借)款。同时,为大学生创业项目争取政府补贴与扶持资金。
(三)培育双创师资队伍
为克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实践能力欠缺的短板,结合转型发展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要求,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双师双能双创” 师资培训。建立“校—院系—教研室—个人”四级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优势,组建有专业特长的“内训师”队伍,积极聘请企业家和工程师组建有实践特长的“外训师”队伍,开展校院两级双创教育专项培训活动,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混合式培训模式。出台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规定,分阶段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轮训或参加SIYB培训;出台创新创业导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著名学者、培训师等为双创教育兼职导师;组建双创导师库,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
(四)优化“自强自立、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以“自强自立、创新创业”为核心,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充分挖掘民办高校的发展既是一部 “创新创业史”,又是一部“探索创新创业的教育史”的双重内涵,探索总结双创育人经验。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为主阵地,搭建多种平台,设立双创文化走廊、双创优秀校友展等文化载体,定期开展双创大赛、创客培育、沙龙、路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还积极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闪光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举办典型事迹报告会、宣讲会、座谈会,每年开展创业典型的评选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使创新创业成为在校大学生的行为典范。
五、结语
学校围绕培养具备自强自立、创新创业品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的四大工作举措已成为学校双创教育的宝贵财富,不仅破解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双创教育面临的困境,也有效解决了民办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为兄弟院校发展双创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17(3).
[2]李储学.新时代民办高校“双创”工作长效机制研究[J].中 国成人教育,2018(21).
[3]王秀芝,刘志强,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 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4).
[4]吴学松.应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20(5).
[5]敖永春,张振卿,陈瑞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探 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9(7).
[6]傅许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耦合与 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
[7]李争,赵宇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J].高教学刊,2019(6).
143650052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