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
2022-03-18吴新秀
吴新秀
[摘 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一文中写道:“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必须研究学生。戏曲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教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营造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构建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主体地位;学习方式;学生为本
创建生本课堂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化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努力成为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主人。那么,如何营造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要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一)指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要改变过去教师预设学习目标的做法,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形成一种内在动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先播放一段西沙群岛美丽景色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在本课中希望学到什么知识,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并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课文、请教师生等各种方式努力解决。于是,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想知道课文的结构特点和写作顺序;有的想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之处体现在哪里;有的想知道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有趣味;有的想仿照作者的写法,描写自己喜爱的景物……这样,“学会按一定顺序和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自己喜爱的景物”的学习目标就明确了。这个目标不是教师硬性规定必须达到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需要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学生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较好发展。
(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他们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喜爱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文笔很流畅的写景散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同的人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是不同的,解读语言的方式也是迥异的,因此,教师在执教本课时,可以提供四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
1.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
2.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美景。
3.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和风景优美的图片。
4.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美景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说一说,讲一讲。
这样,有的学生便会用语言来解读语言;有的学生会把语言转化成画面,形象地再现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有的学生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展现作品语言的魅力。很多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灵感,收获了知识和体验。
二、重视师生互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在营造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营造合作环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体现集体合作的经典篇章,如诗歌《走,我们去植树》、记叙文《飞夺泸定桥》等。以《飞夺泸定桥》为例,先以北上抗日的红军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通过描述,有的学生甚至都已经握紧了拳头。在课堂气氛得到充分烘托之后,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向学生阐述战士在勇夺泸定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文章的最后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种启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你已经能够做到学富五车,无所不通,也不能独立完成受人力所限制的伟大事业。因此,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意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注重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教会学生合作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比如,在《负荆请罪》一课的自主研讨中,让学生以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色为题,在课文中,作者向学生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颇,又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通过合作交流,所有学生在參与过程中思维在不断碰撞,知识面也在不断拓展,进而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团体合作氛围。
(二)提高合作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就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采用问答形式,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课文中,乌鸦喝水的方式是什么,除了这种方式之外,它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用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尊重彼此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合作意识。
三、主动提出问题,督促学生探究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等自主探究性活动,进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要从“学会”变为“会学”。
(一)创造良好探究环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授与受的关系,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新课程体系则不然,它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部分学生出人意料地说:“我就觉得曹冲并不聪明!曹冲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搬,既费事又耗时。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简单啊!”这时,我立刻鼓励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冲还聪明!”接下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这下学生来了兴趣,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我既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装入船中不就行了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由自主地讨论开了,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开发了思维。
(二)培养强化探究意识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强化学生对未知世界好奇和探究的意识,让课本知识得到延伸,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決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由于小学生对海底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如课前提问:“海底世界是怎样的,他怎么会如此神奇?”学生认真看书后对问题能作出初步的解答了,接着课中提问:“其实海底世界的神奇之处呀,文中只讲了一点点,它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你们想真正了解它吗?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吧!”每个学生对海底的了解各不相同,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对海底的了解更全面了。
四、依据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学习
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把自己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体会、印象、想法带进课堂,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学习。
(一)培养学生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性人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学习《漏》一课时,怎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学生选择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学生选择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学生选择当小小讨论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被激活了。
(二)扩展学习空间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结合自身爱好特点以及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方法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作空间有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学习中的乐趣”“我最棒,你来争”“小智慧大舞台”等;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更是丰富多彩,“生活乐园”“小实验研究”“我的发明创造”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闪烁着他们创造和智慧的火花。作为教师,应让学生的智慧火花燃成燎原之势,个性得到最大化张扬,学习空间不断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围绕疑问主动探究,从而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彭兴顺.做卓越的教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付淑霞)
2818500783323